天天看點

柔宇“集體放假”迷局

撰文/《财經天下》周刊作者 吳迪

編輯/ 董雨晴

柔宇科技“欠薪半年”之後,又傳出全員放假三個月的消息。4月6日,該公司對外辟謠稱,沒有全員放假,很多員工還在上班。

《财經天下》周刊通過一位近期離職的柔宇前員工了解到,這并非柔宇第一次“強制放假”。此前,柔宇員工被郵件通知春節放假長達一個月,并且規定,法定假日外多餘的天數由年假和調休抵扣,抵扣不足的部分隻支付深圳市最低工資标準。而本次部分員工放假三個月,同樣被口頭通知後面兩個月(5月、6月)會執行最低工資。

更早之前,2021年12月,有柔宇員工向媒體爆料,柔宇陷入資金困境,已大規模停發員工薪資,多名柔宇員工9月薪資僅部分發放,10月的薪資則全額暫停發放。柔宇承諾在11月補齊員工薪資,但最終并未落實。

數月的工資拖欠,加上每個月一次的工資緩發郵件通知,消磨了員工的鬥志。柔宇科技CEO劉自鴻甚至被員工暗地喚為“郵總”,他的郵件内容被員工截圖傳播出去,被廣泛調侃成“郵件發薪”。

作為柔性屏領域的獨角獸企業,柔宇科技含着金湯匙出生,在融資路上一度高歌猛進,如今步入了無力支付員工工資的地步。近兩年,接連沖刺美股和A股失敗,讓這家公司存在的問題暴露出來。資本的潮水退去,沒了遮擋的柔宇被一覽無遺。

一位柔宇的供應商人士向《财經天下》周刊透露,2021年初,在做完最後一次執行後,雙方合作終止。

2022年2月底,因為欠租,柔宇位于深圳南山的總部大廈退掉了一層辦公場地,由原有的兩層收縮至一層。有員工在網上爆料,柔宇還一度出現欠費斷網的情況。

柔宇大廈将傾,劉自鴻仍在寄望于拉融資、找錢。沒錢,不是柔宇問題的本質,而是暴露它本質問題的催化劑。

“柔宇不斷宣稱各種技術的創新成果和大單,但實際業績少的可憐,甚至無法經受住相關部門的詢問。”一位行業内人士評價,事實證明,柔宇依靠講故事圈錢是走不通的。

争議巨大的企業

柔宇科技是一家備受争議的科技企業。

創業頭兩年的柔宇,雖然名不見經傳,但由于技術的獨特性和豪華的創始團隊,獲得資本青睐。投資人徐小平曾因錯失柔宇早期投資而感到懊悔,他形容柔宇創始團隊是“3個世界頂級的科學家,中國最優秀的人才”。

創始人劉自鴻和他兩名斯坦福校友,于2012年回國創辦了柔宇科技,主攻全柔性顯示屏和柔性傳感器。這些技術的一個落地方向正是折疊屏手機,這在當時難以想象。

柔性屏被行業内認為是半導體顯示領域的第三次技術革命。該領域的主導企業,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三星、LG等大型公司。

一家創業公司踏入一個成熟且巨頭盤踞的賽道,通常來說成功希望極其渺茫,但柔宇有它的獨特性。在柔性螢幕實作技術上,柔宇繞開了以三星為代表的LTPS(低溫多晶矽工藝)技術路線,另辟蹊徑打造了自有的超低溫非矽制程內建技術(ULT-NSSP)。

柔宇宣稱,其技術可以使得工藝制程縮短,良率顯著提升,産線投入成本和生産成本大幅降低。

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中國企業第一次在重大技術突破上領先了南韓三星為首的國外傳統顯示行業巨頭。加上柔性電子技術産業的産品應用領域預期廣泛,業内普遍認為其蘊含着巨大的市場容量。柔宇是以得以在融資道路上高歌猛進。

2013年,IDG投了柔宇數千萬美元。從2015年開始,中信資本、浦發銀行、中信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招商銀行,還有包括李嘉誠旗下香港尚乘集團等都進入柔宇的資方名單,到2018年8月柔宇完成E+輪融資的時候,它的估值已經高達50億美元。

柔宇一路走來,資方陣容越來越氣派。創業九死一生,但這一定律在柔宇這裡仿佛并不存在。它借助科技感十足的柔性屏概念,走上了一條令人羨慕不來的資本路線。

而且,許多機構對于柔宇頗具信心。例如,僅深創投一家機構就連續三年投給了柔宇數十億元。

不差錢的那些年,柔宇在投資布局上也出手不凡。2018年6月,柔宇全球首條全柔性顯示屏産線在深圳投産,該産線投資額高達110億元。這座占地1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40萬平方米的柔性屏生産基地,2016年投建,2018年即宣布實作了量産。

按劉自鴻的話說,柔宇從0到1隻用了兩年。對于柔性顯示屏這一技術難度頗高的行業,柔宇科技名副其實地實作了投資大手筆和“大躍進”。

2018年量産之後,柔宇步入“從N到N+”的階段,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産品落地階段。這也意味着,柔宇需要從一家朝不保夕的創業公司,走向成熟可靠的大公司。光靠資本輸血不是好企業,柔宇也需要學會自我造血。

巅峰的時候,柔宇擁有約2000人規模的團隊,以技術人員為主,同時全球擁有4個研發基地,已經顯露出了一絲大廠的風範。

但與高融資和高估值、高增長形成反差的是,外界很多人對柔宇的評價是“賣概念”,稱呼其為PPT公司。理由是,手機作為柔性螢幕最重要的落地場景,卻沒有多少手機廠商願意和柔宇合作,采購柔宇的螢幕。截至2021年,隻有中興一家手機企業與柔宇達成戰略合作。

柔宇暢想的大批量多場景落地,沒有如期到來,這也最終導緻其陷入了争議的漩渦。顯示屏行業是一個周期長、風險高、回報慢,且國内長期處于追趕狀态的行業,柔宇在宣傳上的高調成了一柄雙刃劍。

一位手機行業資深人士曾對《财經天下》周刊表示,柔宇螢幕的良率低,是最緻命的問題。“技術不是什麼優勢”,該人士稱,“能量産才是。”

2018年10月,柔宇搶在三星、華為之前,率先釋出了全球第一款折疊屏手機,但柔宇的折疊屏手機銷量慘淡,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有這麼一個品牌的手機存在。

由于客戶和産能所限,柔宇科技的銷售規模一直很小。2020年至2021年,柔宇相繼試圖沖擊美股和科創闆上市未果。其中,其财務狀況和經營收入受到不少質疑。

相比于144億元的拟募資額,柔宇的營收和利潤慘淡。企業招股書也顯示,柔宇存在“持續虧損”“欠缺造血能力”“産品銷量平平”等諸多現實問題。

根據招股書申報稿,2017年、2018年及2019年,柔宇的營收分别為6472.67萬元、1.09億元及2.27億元,營收複合增速為87.3%。但同時虧損持續擴大,這三年期間淨利潤分别為-3.59億元、-8.02億元、-10.73億元。同期,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分别為-3.58億元、-6.11億元、-8.1億元。

為籌措資金,柔宇科技将所擁有的唯一土地使用權抵押、子公司柔宇顯示股權質押、部分裝置抵押和部分專利質押用于向銀行申請借款,這些被質押的資産都是柔宇科技重要的生産經營資産。

“收入這麼少,這也能申報IPO?”一位半導體領域人士曾對《财經天下》周刊吐槽,“為了這個銷售增速,虧那麼多錢。”

走入難以挽回的境地

對于柔宇來說,獨創路線是巨大挑戰,沒有經驗可以借鑒。劉自鴻也形容這一過程就像是“拿着手電挖地洞”。但抛開技術路線差别,事實上,作為門外漢和頭部手機廠商,柔宇對于消費電子市場的把握能力也相差甚遠。

在客戶積累上,由于不像三星、京東方這類知名大廠擁有常年積累的B端資源,柔宇的謀生之路更為艱難,不得已在自己生産銷售螢幕的同時,也自己生産銷售手機。後者對于從沒手機産銷經驗的柔宇來說,無疑“坑”很多。

在B端業務上,根據劉自鴻的披露,柔宇目前已經擁有了全球500多家的企業級客戶,包括移動智能終端、智能交通、運動時尚、廣告傳媒、智能家居、教育辦公等領域。但他本人也承認,現階段更多是和合作夥伴共同建設生态、教育市場。

而作為首家推出折疊屏手機的企業,柔宇的折疊手機産品銷量堪稱可憐,被三星、華為遠遠甩在身後。

目前,柔宇在天貓旗艦店的商品,銷量高的仍是智能手寫本。最能展現和代表其核心競争力的折疊屏手機在店鋪的銷量不盡如人意。從市場來看,折疊屏手機仍然存在諸如螢幕易傷、折痕明顯等緻命的缺點,仍然停留在噱頭階段。

造血能力不足,也是柔宇一直面臨的問題。

劉自鴻曾說,柔性顯示屏背後可以看到一片森林,但現在這個市場還隻是打開了一扇窗。對于柔宇來說,留給它的自救時間已經不多了,這扇視窗也要關閉了。

“柔宇是喜歡建廠房買裝置的代表公司之一,”一位科技行業分析師對《财經天下》周刊解釋,“我指的是負面案例。創業者必須謹記,錢隻能花在刀刃上。”

他的言下之意是,另辟蹊徑企圖創造全新産業鍊的艱難,不在創業公司的能力範圍内。而柔宇恰恰做了超出能力範圍的事,問題接踵而至,使其一步步走向了難以扭轉命運和挽回局面的境地。

柔宇員工正大量“逃離”。有媒體報道,柔宇人員規模已經從1800人迅速縮減至700人左右。上述離職員工也是近期逃離柔宇的人員之一。對方告訴《财經天下》周刊,還在堅守的員工,不是無奈,就是抱有能夠拿到額外補償的幻想。

柔宇曾數度承諾,将會在緩發的工資基礎上給予不同程度的現金補償。但目前,并沒有真正落實。

本文由《财經天下》周刊旗下賬号AI财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管道、平台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