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到,梨花笑,日暮笙歌,百花飄。春意濃,流莺歸,萬株楊柳,随風俏。風起正清明,花落日漸暖。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
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内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于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清明節融彙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
清明節的節俗豐富,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辍。
清明—飲食
青團子: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着取用這種汁同晾幹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制作團子。
寒食:清明節的前一天是寒食節。從曆史的實際來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國古人改火習俗的遺迹。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漿、青精飯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稞等。
清明—習俗
祭祖:清明祭祀按祭祀場所的不同可分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在墓地祭祀,祭祀者離祭祀對象最近,容易引起親近的感覺,使生者對死者的孝思親情得到更好的表達和寄托。
踏青: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為春日郊遊,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遊玩。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大陸有着悠久的曆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後世影響深遠。
蹴鞠: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
放風筝:放風筝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夜裡在風筝下或風穩拉線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筝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緬懷英雄
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面前,很多人選擇勇敢“逆行”,他們不懼風險,毅然堅守在防控第一線!他們迎難而上,用實際行動踐行使命擔當。正是因為這些逆行者,我們才可以戰勝疫情!哪有什麼歲月靜好,隻是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
在這次疫情中犧牲的英雄,
祖國和人民會銘記,
曆史會銘記,
我們會記得,
謝謝你們的努力和付出
清明—活動倡議
清明寄哀思,
安全須謹記。
請您安全祭祀
請嚴格遵守有關防火規定
不帶火種上山
不在公共場所焚燒祭祀用品
不生産、不銷售祭祀用品
預防疫情傳播擴散
做好防護不聚衆
請您節儉祭祀
孝老愛親,勤儉節約
樹立厚養薄葬的新觀念
自覺抵制庸俗愚昧的封建迷信活動
以節儉方式寄托哀思
請您綠色祭祀
不到殡葬服務機構集中祭掃
不銷售,不購買,不使用
封建迷信祭祀用品
通過開展誦讀祭文、敬獻鮮花
制作紀念卡片等方式來追思先人
祭祀是一種形式,
是對前輩的懷念與尊重;
文明是一種風尚,
是這時代的進步和展現。
清明祭掃,貴在緬懷,重在平安。
我們的清明,文明從我們做起!
END
點分享
點收藏
點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