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四月清明,萬物成相思

四月清明,萬物成相思

Qing

Ming

由來

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節日。據史書記載,三國時期,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漢書嚴延年傳》記載,嚴氏即使離京千裡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

随着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越來越強固,遠古時代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也歸入了“五禮”中,之後朝廷的推崇也使墓祭活動更為盛行。

意義

中國人對先人的祭祀是道德信仰,是表達情感的詩意之舉,是發自個體情感的感恩與緬懷。馮友蘭曾說,“行祭禮并不是因為鬼神真正存在,隻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是以禮的意義是詩的,不是宗教的”。

誰都清楚,祭奠的酒馔“一滴何曾到九泉”,但我們卻相信親人、先祖能夠領受我們的情意與祭奠,這種莊重的儀式是一種情感的、詩意的、道德意義上的真實。

“人,詩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面對先人的照片或墓碑,表達濃濃的思念和真誠的敬意,是我們生活在這片古老土地上的幸福和動力。

飲食 /QingMing

青團

四月清明,萬物成相思
四月清明,萬物成相思

青團是清明時節最具代表性的食物,碧青油綠,糯韌綿軟,不甜不膩,帶有清淡卻悠長的青草香氣,吃在嘴裡更是清香滑糯。這個習俗,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因為寒食節是不能生火的,是以人們提前會準備很多糕點用來充饑。而青團是采用青艾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而成,可以儲存3~5天,這樣就滿足了人們祭祀和不炊而食的需求。青團一直發展到現在,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更多的是帶給人們嘗鮮的體驗。

馓子

四月清明,萬物成相思
四月清明,萬物成相思

清明節要吃馓子,是一種傳統習俗。炸馓子是一種油炸類的面食,以米面為主料搓成細條,通過油炸而成。形狀各異,或為麻花,或栅狀,色澤黃亮,吃起來香脆,越嚼越香。起于寒食節禁火,那個時候很多地方就會準備撒子,以便在禁火的時候有東西吃,撒子的成本比較低,而且易儲存,口感酥酥脆脆的,很受老百姓的喜愛,是以一直流傳到了現在。

雞蛋

四月清明,萬物成相思
四月清明,萬物成相思

到了清明節的時候,家裡老一輩子的人都會準備一些雞蛋,有着很吉祥的寓意,在清明節吃雞蛋,寓意着新的一年能夠身體健康,家裡的人都不會生病。清明吃雞蛋,稱為吃“節蛋”, 節蛋分兩種,一種是“畫蛋”,另一種則是“雕蛋”。畫的五顔六色雞蛋可以吃,而“雕蛋”則僅供玩賞。煮熟的雞蛋,善于儲存,簡單搭配,便可以充饑度日,是人們度過寒食節的首選!

習俗 /QingMing

掃墓祭祖

四月清明,萬物成相思

掃墓,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的習俗,唐代以來逐漸合并于清明,才成了清明節的習俗。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

放風筝

四月清明,萬物成相思

清明放風筝是普遍流行的風俗。在古人那裡,放風筝不但是一種遊藝活動,還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

踏青

四月清明,萬物成相思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到處都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春遊的大好時光。大陸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

雖然清明适合踏青,但現在是疫情特殊時期,小蘑菇們還是盡量不要外出哦!

編輯 | 何佳佳

校對 | 朱思玉

稽核 | 許文靜

圖檔 | 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