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汽車人】比亞迪停産燃油車,逼宮了誰?

【汽車人】比亞迪停産燃油車,逼宮了誰?

比亞迪停産燃油車,表明新能源時代切切實實來了,抗拒、否認、視而不見,都無濟于事。

作者丨齊策

編輯丨田草

出品丨汽車人傳媒

商業宣傳和選秀差不多,總得秀點一鳴驚人的手段。要麼做絕點,要麼第一個做。比亞迪在4月3日宣布停産燃油車,就同時踩中兩個熱點。

比亞迪既是中國第一個放棄生産燃油車的傳統品牌,也是全球第一個。這個頭彩搶得相當手疾眼快。

【汽車人】比亞迪停産燃油車,逼宮了誰?

公告說得明白,停産燃油車,并非停售和停止供應配件。同時,更不是停止生産燃油發動機。這是兩碼事。

1

停産燃油車的決策基礎

将比亞迪歸類為“傳統車企”,并不十分恰當;而将其歸為“新勢力”,似乎也不妥。比亞迪由消費電子電池供應商轉型主機廠,走出一條獨一無二的路線。

在其轉型主機廠的時候,電動車市場還沒成氣候。那時的比亞迪,燃油車和電動車都做得很一般,說是二線廠商,都有點擡舉它了。

但是,電動時代來臨之後,比亞迪的全鍊優勢迅速凸顯出來。它不光能高舉磷酸鐵锂大旗,自供電池,還能自供IGBT晶片,小規模試産碳化矽,甚至染指其它車規晶片業務。

這讓晶片和電池雙重短缺的時間裡,比亞迪相對于競争者擁有更多戰略回旋餘地。

【汽車人】比亞迪停産燃油車,逼宮了誰?

憑借刀片電池、四代DM系列、扁線電機等研發成果,比亞迪吃足了技術紅利。如果沒有将其轉化為商業利益,才是令人驚訝的。

在此過程中,其燃油發動機研發裹足不前,淪為入門的低端貨色(與其無心發動機業務有關),這與比亞迪向高端邁進的野心不符。

DM混動系列,純電續航50公裡的時候,抗衡HEV;進化到100公裡的時候,對抗PHEV;現在超過250公裡,可以對抗EV。

雖然比亞迪秦Plus DM-i宣傳口号是“燃油轎車颠覆者”,但真實情況是,DM在2019年以前,就打個雜(隻占10%左右),走量的還是燃油車。

到了2021年3月,是燃油車占比低于50%的轉折點,此後一路走低,被DM系列完全搶走風頭。直到2022年2月,燃油車隻占3%,2270輛。此時,燃油車缺晶片,還跟DM系列共線搶産能,真的沒必要保留了。

【汽車人】比亞迪停産燃油車,逼宮了誰?

據稱,比亞迪目前累計在手未傳遞訂單40萬輛。在這裡很大一部分都是DM需求,由于DM系列基本和燃油車共線生産,從訂單積累和後續發展來看,現在把燃油車停掉,商業利益沒有受損失,反正全都生産DM也忙不過來。

從資料上看,比亞迪管理層最遲在去年3月,就已經決定放棄燃油車了,隻是比較保守,又看了9個多月,等着混動完全占了上風,才正式下決心。而今年燃油車在排産上完全沒有存在感,就是因為已經被決定放棄。

3月份,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産量為106658輛,同比增長416.96%;銷量為104878輛,同比增長422.97%,繼續一騎絕塵。而燃油車排産計劃為零,已經不幹了。官宣隻是個走個過場。

2

不急于宰殺“現金牛”

比亞迪這麼做,固然是搶到了“道德高地”,也在消費者群體中“偉光正”了一把。畢竟放棄燃油車(雖然還在生産燃油發動機),符合雙碳國策。但是,此舉不啻于對國内外競争對手們“将軍”。

在清明節期間,其它整車廠商的管理層,估計不少都要加班開會,商讨對策,看看能不能采取一波措施,盡量不讓比亞迪“專美”。

從去年COP26(《聯合國氣候變化架構公約》第26次締約方大會)的締約方來看,幾乎涵蓋了所有汽車工業強國,而所有的跨國一線二線汽車廠商,都聲稱支援COP26的目标。當時就有國外輿論諷刺這些汽車生産商“假惺惺”,隻說空話。

【汽車人】比亞迪停産燃油車,逼宮了誰?

去年底,大衆汽車集團CEO迪斯在内部演講時(就是工會丹妮拉·卡瓦洛尖銳指責迪斯的那一次)提起此事還非常委屈,認為大衆汽車已經不遺餘力地向脫碳方向轉型。

但是,基于工會和監事會的雙重壓力,大衆汽車積極追求新能源業務的同時,不可能放棄燃油車,大衆汽車計劃2035年“停售”。在2021年,大衆汽車就已經停止研發新的内燃機。而2035年也是歐盟停售燃油車計劃(fit for 55)的最後時間節點,大衆汽車不停也得停了。

這就是輿論所說跨國車企“僞善”的原因。衆所周知,“停研”内燃機相對簡單,因為跨國廠商内燃機技術儲備比較雄厚,熱效率和燃油經濟性不再提升,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反正現有工程水準下,距離這兩個工程極限非常接近了。

停産則遠難于“停研”,停售更是釜底抽薪,幾乎不能玩了(隻剩備件維保牟利)。而停駛則意味着在公路上消滅燃油車,這是終極願景,最早也得2050年。

【汽車人】比亞迪停産燃油車,逼宮了誰?

可以粗略地梳理跨國汽車品牌對停産/停售燃油車這個問題,設定的時間點分為兩類:2030年前和2030年(含)之後。

2030年之前停産/停售燃油車的有:奧迪(2025)、蘭博堅尼(2023)、布加迪(2024)、勞斯萊斯(2030)、捷豹(2025)、沃爾沃(2030)、英菲尼迪(2025)、歐寶(2028)、阿爾法·羅密歐(2025)等。

2030年(含)之後停産/停售燃油車的有:豐田(2030)、雷諾(2030)、寶馬(2030)、賓利(2030)、馬自達(2030)、富士(2035)、現代(2035)、本田(2040)、福特(2030)、通用汽車(2035)等。

可以看出,2030年前停産的,要麼是豪華品牌,産品線較短;要麼是燃油車業務一言難盡的那種。2030年才開始停産的,無一例外,都是在燃油車業務大獲商業成功、舍不得宰殺“現金奶牛”的那種。

這無關環保理想,這是徹頭徹尾的生意。給車企強加的環保色彩,隻不過是它們的行為恰好符合罷了。沒人肯放棄自己的優勢領域,以短擊長。

3

新能源已呈發展趨勢

但是,仍然不能否認比亞迪此舉的意義。

插電式混動已經在産品力、持有成本和使用體驗構成綜合考量上,第一次具備了壓制燃油車的實力。盡管有的品牌做到了,有的沒做到,但這是一個明白無誤的信号,即新能源時代切切實實來了,抗拒、否認、視而不見,都無濟于事。

而純電尚未在綜合能力上取得壓制燃油車的實力,但這一天早晚會來到。不過,不會由一家先發企業,像比亞迪那樣宣告。這是因為新勢力們從未研發、生産過内燃機,自然也不用宣告其終結。

【汽車人】比亞迪停産燃油車,逼宮了誰?

從比亞迪的實踐來看,新能源的産品力提升,首先得益于供應鍊的自我把握。

在燃油車領域,類似的場景已經幾十年就被消滅了。但新能源的供應鍊短且價值集中于少數零件的特點,讓主機廠親自出來直接掌控供應鍊,成為可能。

純電的攀升路線并不會完全循迹,因為電池供應商尚無意轉型主機廠。但深度參與造車,是有可能的,譬如長安、甯德時代、華為聯合成立的合資公司(阿維塔)。

從根本上說,技術進步和研發更新,仍然是産品力提升的本源動力。

目前,純電依賴補貼和政策才能壓制燃油車消費,尚未獲得真正的市場競争力。在純電扛起品牌盈利重擔之前,就需要獲得足夠的産品動能。指望盡量推遲這一天的到來,是不現實的。

【汽車人】比亞迪停産燃油車,逼宮了誰?

新能源是确鑿無疑的發展趨勢。COP26的締約國家中,在前幾年也不乏争議和搖擺,但中國似乎沒有。中國的新能源産業不斷增長,規模上甩掉所有對手,源于對未來的認知。而技術終将全面領先的趨勢,也蘊藏其中。

【版權聲明】

本文系汽車人傳媒原創稿件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