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考古發掘中最早的家具實物

考古發掘中最早的家具實物

| 明清家具研習社 |

研習君語

知今不知古,謂之盲瞽。清明在即,不如一觀考古發掘中最早的家具實物,看看中華民族的先祖們,有着怎樣的奇巧之工。

清明将至,有人趁春光踏青出遊,有人敬先祖慎終追遠。在萬物生發,吐故納新,春和景明之時,樂與哀、生與死被微妙地融合為一個節日,節日——即值得紀念的日子。

對于有着濃厚敬祖情節與家族觀念的中國人來說,緬懷祖宗先輩是不可不為之事:正因有數千年之積澱層累,正因有前人抛頭顱灑熱血,才有如今之盛世待吾輩躬逢。緬懷、感恩、銘記、再輕裝上陣,是這個特殊日子對每個人都具有的意義。

考古發掘中最早的家具實物

既逢此節,便收拾舊箱籠,把考古發掘所得的現存最早家具實物,為各位翻曬一二,以祭中華民族先祖之偉業。

最早的卧具實物

雖然如今最廣泛應用的卧具是各種床榻,但追溯至上古時期,還沒有垂足而坐之習的人們,其坐卧家具都是席,甚至人去世之後,喪葬儀式中使用的也是席。

這種主要由草纖維或動物皮毛制成的輕便家具,在很長一段時間内都是人們家中的主要家具。上至國君,下到百姓,雖然都用着席,但階級社會中的統治者仍然制定了房間、筵席、儀式等不同場合下使用不同席的規定,來區分席的貴賤。

考古發掘中最早的家具實物

漢 金絲琉璃席 江西海昏侯墓出土

如《禮記·喪大記》中所言:”小斂于戶内,大斂于阼,君以簟席,大夫以蒲席,士以葦席。”也就是說,國君、大夫、士死後用的席其實是不一樣的,這種制度本身是為了維護森嚴的等級制度。

因為席的材料往往輕軟貼身,後來的坐卧家具偶爾也會使用其作為軟屜,但這種材料也十分易損,故而在考古發掘當中,能見到的實物也稱不上多。

考古發掘中最早的家具實物

宋《女孝經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現存考古發掘中,最早的席發現于浙江餘姚田螺山遺址,這一遺址屬于河姆渡文化,距今約7000年。遺址中有數件席子碎片,最大的甚至有一平米左右,因為田螺山遺址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席子碎片儲存狀況較好,還可見其上縱橫交錯的紋路。

據考古人員提取樣本檢測結果可知,其極有可能是以蘆葦莖稈編織而成,且其上無糧食殘留,幾乎都是在房屋遺址附近發現的片狀,應該是鋪地或挂簾所用。

考古發掘中最早的家具實物

田螺山遺址席碎片出土情形

考古發掘中最早的家具實物

河姆渡文化一期 葦席殘片 河姆渡遺址出土

最早的承具實物

而若是要尋找最早的承具,則的先從桌案的祖宗說起——俎,俎本身是一種祭祀時切牲和陳牲的禮器,俗語有雲“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就是來自于此。

通過曆史文獻,我們可以看到,如《禮記·明堂位》裡說:"俎,有虞氏以梡,夏後氏以嶡,殷以椇,周以房俎。"商周以前便有了這種承具,它對後世承具甚至坐具都有着十分深遠的影響。

考古發掘中最早的家具實物

俎存世不多,現今上限可追溯至新石器時期的龍山文化,但也僅僅是漆俎殘迹,難以識别。青銅時代的俎倒是有極少量相對儲存完好的遺存,如河南省安陽市大司空出土的石俎、遼甯省義縣出土的饕餮紋闆足懸鈴青銅俎等。

石俎已經有了十分明确的以四足支撐案面的結構,甚至中心案面還微微下陷,使得四邊線條具有了攔水線的功能,其器身兩面還雕了兩組獸面紋。

石俎讓我們看到了桌案幾無論如何變化都不會改變的核心結構早至商代已經十分成熟,同時,攔水線與雕飾在這樣一件早期家具上同時出現,還讓我們看到了先民對家具實用性與裝飾性的兼顧。

考古發掘中最早的家具實物

商代 石俎 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藏

在商代的青銅俎中,這件闆足懸鈴俎尤為别緻,它的基本結構與造型和石俎一緻,同樣有着槽形俎面,甚至闆足面上的紋飾都有相近之處,可見這應該是商代俎的經典造型。

它特别在腿間的線條已經有了十分明顯的壸門樣,以及闆足裆間兩,各吊有一個鐘形銅鈴,甚至其中一個鈴铛上面還有紋飾,可見商時人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青銅鑄造水準以及人們對藝術美的極緻追求。

考古發掘中最早的家具實物

商末周初 饕餮紋闆足懸鈴俎 錦州博物館藏

最早的坐具實物

在前述的最早卧具實物中,我們已經提到過,席是一種坐卧皆可的家具,故而在此我們要展示的是最早的椅凳家具實物。

椅凳的使用從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被垂足而坐取代開始,而這一習慣正源于胡人(西北少數民族),而胡人使用的坐具中,具有代表意義的就是胡床。

據《後漢書·五行志》中記載,漢靈帝劉宏尤其喜好這種胡床:“靈帝好胡服、胡床、胡坐、胡飯,京都貴戚皆竟為之。”但此時胡床還隻是貴族才能用得上的貴重家具,它真正的普及是到唐以後,故而,椅凳類的實物年代相對較晚,且越晚數量越多。

考古發掘中最早的家具實物

北魏時期 敦煌257窟西壁中層壁畫

胡床究竟為何物?在《演繁露》中,宋代的程大昌詳細論述了胡床與繩床的差別:

交床(即胡床) 、繩床,今人家有之,然二物也。交床以木交午為足,是前後皆施橫木,平其底,使錯之地而安;足之上端,其前後亦施橫木而平其上,橫木列竅以穿繩條,使之可坐。足交午處複為圓穿,貫之以鐵,可容膝,後有靠背,左右有托手,可以擱臂,其下四足著地。

南宋 程大昌《演繁露》

可知,胡床的重點在于它的腿足設計是交錯的,而且可以收攏合起來,攜帶極為便捷。現今發現最早的胡床形象來自于敦煌壁畫,後代繪畫中腿部交叉的家具亦不少,但實物發現寥寥,甘肅武威天祝的唐代吐谷渾大墓中的馬紮或為這類家具的最早實物。

考古發掘中最早的家具實物

甘肅武威天祝吐谷渾大墓出土馬紮

四足固定不可交叉的繩床亦不是小角色,部分學者考證後認為,胡床實際上并非椅子祖先,有扶手靠背的繩床才是椅子最近的祖先,且将其起源追溯至西晉末年,如佛圖澄所坐繩床。

在敦煌二八五窟的西魏壁畫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到比較成熟的椅子形象,四足着地支撐,帶扶手與靠背,甚至為了适應佛教徒打坐需要,椅面還做得頗為寬大。

考古發掘中最早的家具實物

西魏 敦煌二八五窟壁畫(局部)

敦煌壁畫中有着許多年代頗早的家具圖象,目前我們所能見到的最早的方凳形象也在其中,為敦煌二五七窟的北魏壁畫。這方坐凳的圖象極其簡單,僅由凳面和四條凳腿構成,其餘外無任何多餘材料和裝飾。

考古發掘中最早的家具實物

北魏時期 敦煌257窟南壁壁畫(局部)

而最早的實物凳子資料則是來自于1959年河南安陽隋代張盛墓出土的兩件瓷凳模型,其凳面長方形,中間有兩個小方孔,凳腿與凳面同寬,和現代的石凳差不多。

最早的屏風實物

在衆多家具之中,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家具,它最早是作為權力地位符号出現的,當然也具備一定的實用功能,但随着自身特性與後世發展,成為了中式家具領域中最豐富多彩有無數可能性的一朵奇葩,它,就是屏風。

屏風一詞最早見于春秋戰國時期,但實際上早至西周初期,天子就已經在使用這種家具,隻不過那時候稱其為“邸”、“斧”、“依”等。

考古發掘中最早的家具實物

清 紅木鑲壽山石山水人物故事大案屏 研習社藏品

現今發掘出的最早屏風實物為春秋戰國時期的遺存,如中山王墓中的錯金銀虎噬鹿銅屏風座等三件屏風座實物,其分别為虎噬鹿、犀牛和牛的動物形象,動物悲傷均有連接配接屏風扇的銎孔,其配套使用可以組合插起夾角大約84°的曲尺形屏風。

根據墓葬中的遺存遺迹分析,可知其屏風原為兩扇圍屏,長2.24米、高1.1米。扇面為塗有紅漆的厚木闆,四邊框塗黑漆,并用紅色、橙色繪出活潑的小鳥和翻騰的雲氣。每扇屏風的立框外側面中間,都鑲有一個銅質的獸面銜環鋪首作為裝飾。

考古發掘中最早的家具實物

戰國時期 錯金銀虎噬鹿銅屏風座 河北博物院藏

在衆多考古發掘實物中,北魏司馬金龍墓中的漆畫屏風尤值得一提,雖然也因盜掘和自然原因有部分損毀,漆屏風已經散落在墓室各處,但相對完好,其整體形制、造型、圖象還是能大概還原出來。

其正、背兩面都有彩畫,朱底上分上下四欄,各畫一組人物畫,所繪内容有列女圖,如“和帝後”、“衛靈公”與“靈公夫人”等畫面。根據尺寸對比,能把屏闆與礎座插合成整體,是适宜于床上使用的四尺屏風。

考古發掘中最早的家具實物
考古發掘中最早的家具實物

北魏 石礎漆畫木屏風 山西大同司馬金龍墓

- END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