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考古发掘中最早的家具实物

考古发掘中最早的家具实物

| 明清家具研习社 |

研习君语

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清明在即,不如一观考古发掘中最早的家具实物,看看中华民族的先祖们,有着怎样的奇巧之工。

清明将至,有人趁春光踏青出游,有人敬先祖慎终追远。在万物生发,吐故纳新,春和景明之时,乐与哀、生与死被微妙地融合为一个节日,节日——即值得纪念的日子。

对于有着浓厚敬祖情节与家族观念的中国人来说,缅怀祖宗先辈是不可不为之事:正因有数千年之积淀层累,正因有前人抛头颅洒热血,才有如今之盛世待吾辈躬逢。缅怀、感恩、铭记、再轻装上阵,是这个特殊日子对每个人都具有的意义。

考古发掘中最早的家具实物

既逢此节,便收拾旧箱笼,把考古发掘所得的现存最早家具实物,为各位翻晒一二,以祭中华民族先祖之伟业。

最早的卧具实物

虽然如今最广泛应用的卧具是各种床榻,但追溯至上古时期,还没有垂足而坐之习的人们,其坐卧家具都是席,甚至人去世之后,丧葬仪式中使用的也是席。

这种主要由草纤维或动物皮毛制成的轻便家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人们家中的主要家具。上至国君,下到百姓,虽然都用着席,但阶级社会中的统治者仍然制定了居室、筵席、仪式等不同场合下使用不同席的规定,来区分席的贵贱。

考古发掘中最早的家具实物

汉 金丝琉璃席 江西海昏侯墓出土

如《礼记·丧大记》中所言:”小敛于户内,大敛于阼,君以簟席,大夫以蒲席,士以苇席。”也就是说,国君、大夫、士死后用的席其实是不一样的,这种制度本身是为了维护森严的等级制度。

因为席的材料往往轻软贴身,后来的坐卧家具偶尔也会使用其作为软屉,但这种材料也十分易损,故而在考古发掘当中,能见到的实物也称不上多。

考古发掘中最早的家具实物

宋《女孝经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现存考古发掘中,最早的席发现于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这一遗址属于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年。遗址中有数件席子碎片,最大的甚至有一平米左右,因为田螺山遗址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席子碎片保存状况较好,还可见其上纵横交错的纹路。

据考古人员提取样本检测结果可知,其极有可能是以芦苇茎秆编织而成,且其上无粮食残留,几乎都是在房屋遗址附近发现的片状,应该是铺地或挂帘所用。

考古发掘中最早的家具实物

田螺山遗址席碎片出土情形

考古发掘中最早的家具实物

河姆渡文化一期 苇席残片 河姆渡遗址出土

最早的承具实物

而若是要寻找最早的承具,则的先从桌案的祖宗说起——俎,俎本身是一种祭祀时切牲和陈牲的礼器,俗语有云“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就是来自于此。

通过历史文献,我们可以看到,如《礼记·明堂位》里说:"俎,有虞氏以梡,夏后氏以嶡,殷以椇,周以房俎。"商周以前便有了这种承具,它对后世承具甚至坐具都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考古发掘中最早的家具实物

俎存世不多,现今上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期的龙山文化,但也仅仅是漆俎残迹,难以识别。青铜时代的俎倒是有极少量相对保存完好的遗存,如河南省安阳市大司空出土的石俎、辽宁省义县出土的饕餮纹板足悬铃青铜俎等。

石俎已经有了十分明确的以四足支撑案面的结构,甚至中心案面还微微下陷,使得四边线条具有了拦水线的功能,其器身两面还雕了两组兽面纹。

石俎让我们看到了桌案几无论如何变化都不会改变的核心结构早至商代已经十分成熟,同时,拦水线与雕饰在这样一件早期家具上同时出现,还让我们看到了先民对家具实用性与装饰性的兼顾。

考古发掘中最早的家具实物

商代 石俎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

在商代的青铜俎中,这件板足悬铃俎尤为别致,它的基本结构与造型和石俎一致,同样有着槽形俎面,甚至板足面上的纹饰都有相近之处,可见这应该是商代俎的经典造型。

它特别在腿间的线条已经有了十分明显的壸门样,以及板足裆间两,各吊有一个钟形铜铃,甚至其中一个铃铛上面还有纹饰,可见商时人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青铜铸造水平以及人们对艺术美的极致追求。

考古发掘中最早的家具实物

商末周初 饕餮纹板足悬铃俎 锦州博物馆藏

最早的坐具实物

在前述的最早卧具实物中,我们已经提到过,席是一种坐卧皆可的家具,故而在此我们要展示的是最早的椅凳家具实物。

椅凳的使用从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被垂足而坐取代开始,而这一习惯正源于胡人(西北少数民族),而胡人使用的坐具中,具有代表意义的就是胡床。

据《后汉书·五行志》中记载,汉灵帝刘宏尤其喜好这种胡床:“灵帝好胡服、胡床、胡坐、胡饭,京都贵戚皆竟为之。”但此时胡床还只是贵族才能用得上的贵重家具,它真正的普及是到唐以后,故而,椅凳类的实物年代相对较晚,且越晚数量越多。

考古发掘中最早的家具实物

北魏时期 敦煌257窟西壁中层壁画

胡床究竟为何物?在《演繁露》中,宋代的程大昌详细论述了胡床与绳床的区别:

交床(即胡床) 、绳床,今人家有之,然二物也。交床以木交午为足,是前后皆施横木,平其底,使错之地而安;足之上端,其前后亦施横木而平其上,横木列窍以穿绳条,使之可坐。足交午处复为圆穿,贯之以铁,可容膝,后有靠背,左右有托手,可以搁臂,其下四足著地。

南宋 程大昌《演繁露》

可知,胡床的重点在于它的腿足设计是交错的,而且可以收拢合起来,携带极为便捷。现今发现最早的胡床形象来自于敦煌壁画,后代绘画中腿部交叉的家具亦不少,但实物发现寥寥,甘肃武威天祝的唐代吐谷浑大墓中的马扎或为这类家具的最早实物。

考古发掘中最早的家具实物

甘肃武威天祝吐谷浑大墓出土马扎

四足固定不可交叉的绳床亦不是小角色,部分学者考证后认为,胡床实际上并非椅子祖先,有扶手靠背的绳床才是椅子最近的祖先,且将其起源追溯至西晋末年,如佛图澄所坐绳床。

在敦煌二八五窟的西魏壁画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比较成熟的椅子形象,四足着地支撑,带扶手与靠背,甚至为了适应佛教徒打坐需要,椅面还做得颇为宽大。

考古发掘中最早的家具实物

西魏 敦煌二八五窟壁画(局部)

敦煌壁画中有着许多年代颇早的家具图象,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方凳形象也在其中,为敦煌二五七窟的北魏壁画。这方坐凳的图象极其简单,仅由凳面和四条凳腿构成,其余外无任何多余材料和装饰。

考古发掘中最早的家具实物

北魏时期 敦煌257窟南壁壁画(局部)

而最早的实物凳子资料则是来自于1959年河南安阳隋代张盛墓出土的两件瓷凳模型,其凳面长方形,中间有两个小方孔,凳腿与凳面同宽,和现代的石凳差不多。

最早的屏风实物

在众多家具之中,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家具,它最早是作为权力地位符号出现的,当然也具备一定的实用功能,但随着自身特性与后世发展,成为了中式家具领域中最丰富多彩有无数可能性的一朵奇葩,它,就是屏风。

屏风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但实际上早至西周初期,天子就已经在使用这种家具,只不过那时候称其为“邸”、“斧”、“依”等。

考古发掘中最早的家具实物

清 红木镶寿山石山水人物故事大案屏 研习社藏品

现今发掘出的最早屏风实物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遗存,如中山王墓中的错金银虎噬鹿铜屏风座等三件屏风座实物,其分别为虎噬鹿、犀牛和牛的动物形象,动物悲伤均有连接屏风扇的銎孔,其配套使用可以组合插起夹角大约84°的曲尺形屏风。

根据墓葬中的遗存遗迹分析,可知其屏风原为两扇围屏,长2.24米、高1.1米。扇面为涂有红漆的厚木板,四边框涂黑漆,并用红色、橙色绘出活泼的小鸟和翻腾的云气。每扇屏风的立框外侧面中间,都镶有一个铜质的兽面衔环铺首作为装饰。

考古发掘中最早的家具实物

战国时期 错金银虎噬鹿铜屏风座 河北博物院藏

在众多考古发掘实物中,北魏司马金龙墓中的漆画屏风尤值得一提,虽然也因盗掘和自然原因有部分损毁,漆屏风已经散落在墓室各处,但相对完好,其整体形制、造型、图象还是能大概还原出来。

其正、背两面都有彩画,朱底上分上下四栏,各画一组人物画,所绘内容有列女图,如“和帝后”、“卫灵公”与“灵公夫人”等画面。根据尺寸对比,能把屏板与础座插合成整体,是适宜于床上使用的四尺屏风。

考古发掘中最早的家具实物
考古发掘中最早的家具实物

北魏 石础漆画木屏风 山西大同司马金龙墓

- END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