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帖“寒食”,寂寥猶如輪回

一帖“寒食”,寂寥猶如輪回

題圖:《寒食帖》

我們也身處在一個變革的時代,浮躁取代了冷靜,物質取代了文化,故宮、文物、《寒食帖》……一切都變成了可有可無的符号,藝術品所積蘊的時間的力量,恐怕也隻有時間可以承受。

寒食帖

文 | 王晶

來源 | 《三聯生活周刊》2013年第5期

"時間隻是經過,剛好留在這裡……"

2005年,台北故宮博物院拍了一部叫做《經過》的電影。故事從悠揚的國樂二胡賣藝人面前的"人生缺憾,一碗承受"而起,圍繞着《寒食帖》和三個年輕人各自的執着尋找層層展開,穿梭時空,以文物的角度直面文化和時代。

一帖“寒食”,寂寥猶如輪回

《經過》劇照

《寒食帖》是蘇轼被貶黃州第三年寒食節,因景觸情的兩首詩: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卧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須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街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裡。也拟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一帖“寒食”,寂寥猶如輪回

《寒食帖》單字局部

寒食節的典故由"君君"、"臣臣"而來,晉文公為祭奠介子推不求利祿、抱樹而死,自此下令此日禁火寒食,以示追緬。又是寒食,"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被貶到黃州三年的蘇東坡借彼之遭遇,感懷到自己的烏台詩案、孤獨困苦、潦倒際遇不免蒼涼,因緣際會,寫出了譽為"天下第三行書"的《寒食帖》。

從介子推到蘇東坡,面對人生極寒時都面臨着選擇,介子推不能忍受同流合污而選擇與母同歸,蘇東坡則在"卧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裡兩難。這種糾結,不僅在文字中流露,而且整幅作品的書法境界都是訴說。與唐代的書法華美不同,宋代文人的書法顯得更為自然蒼勁,或許與國破山河的大時代千絲萬縷罷。

一帖“寒食”,寂寥猶如輪回

時空變換,鏡頭穿梭,一本《寒食帖》占盡了命運的錯訛。乾隆皇帝在看到這本手稿後,遂将其收入内府,題詩封印。在乾隆收藏的書畫中,常見"宜子孫"的方印,似乎他早明白了千秋百代不如一箋書畫。同時也留給我們一個思考的空間,那就是我們怎樣看待曆盡滄桑仍平靜的文物?怎樣面對傳承千年的文化?

一百年後,"宜子孫"的書畫珍品在圓明園中受盡踐踏,萬幸殘留的《寒食帖》又染上二戰的烽火,輾轉東渡,經曆東京大地震……它已經不再是一本貼,一件文物,而是整個國家命運的見證。

再逢太平,《寒食帖》的真迹如今依舊默默躺在台北故宮博物院中。紙卷泛黃,承載多少缺憾。蘇轼的寂寥猶如輪回,在這個時代,很多人依然要面對。就像是《經過》中的島,他的祖父曾經在東京參與了《寒食帖》的修複,所獲的震撼也影響了他,但他終究還是不能體會,直到在工作中遇到排擠;就像是《經過》中的東橫,苦苦執着于父親的失蹤、初戀的遠走放不開心懷;就像是生活中的我們,"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年華已逝,病起須白,開始融進世事的滄桑時,雙眼迷茫,該何去何從?

時間隻是經過,人也隻是經過。

當然,沉浮掙紮的不僅是人,還有這個時代。回到《寒食帖》,1082年前後正是宋朝變法革新的時代,新舊力量對撞,蘇轼淪為新政的犧牲者,身陷囹圄。但文人的脊梁未折,重拾"雪堂"後東坡依然"揀盡寒枝不肯栖"。異曲同工,我們也身處在一個變革的時代,浮躁取代了冷靜,物質取代了文化,故宮、文物、《寒食帖》……一切都變成了可有可無的符号,藝術品所積蘊的時間的力量,恐怕也隻有時間可以承受。

一帖“寒食”,寂寥猶如輪回
一帖“寒食”,寂寥猶如輪回
一帖“寒食”,寂寥猶如輪回
一帖“寒食”,寂寥猶如輪回
一帖“寒食”,寂寥猶如輪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