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村民挖到一盤子,刻着外國人的頭像,卻是魏晉時期的文物

靖遠縣,地處黃土高原西北邊緣,位居甘肅省中部,自古就是連接配接中原與西域的必經通道,素有“隴上名邑”“黃河明珠”之美譽,是古絲綢之路北線重鎮之一,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前沿陣地。

1988年,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北山村村民許立會挖地基時,突然聽到“噗”的一聲,定眼一看,原來是一個破舊的木盒子。

木盒子破破爛爛,看起來年代頗為久遠,許立會暗自欣喜,心道不會挖到寶物吧?

他連忙将擦幹淨盒子上的泥巴,接着小心翼翼打開了盒子,才發現裡面竟然是一個“破盤子”。

盤子入手沉重,起碼有五六斤,許立會越發激動,吹了吹盤子,認真觀察起來。

盤子内壁有很多浮雕花紋,非常精美,看起來很上檔次。可定眼一看,許立會差點罵出聲來。

村民挖到一盤子,刻着外國人的頭像,卻是魏晉時期的文物

原來,盤子中間環列着十二個外國人的頭像!

本以為是東周西周的,結果是上周的!許立會滿心失望,将盤子扔到一邊,繼續幹活。

此後幾天,許立會拿着盤子詢問村裡年輕人,上面的外國人是哪個明星,可年輕人沒一個認識,倒是有老人提醒,這東西指不定是文物,要好好儲存。

難不成是外國的文物?許立會不以為然,但多少還是聽了進去,将其儲存在櫃子裡。

又過了幾天,一位自稱文物局的從業人員找到了許立會,說想看看那個盤子。

許立會一聽,暗道好險,幸好沒扔了。

他連忙将盤子拿出來,交給了專家,豈料專家看過銀盤之後,竟然激動地告訴許立會:“同志,這是一個銀盤,應該産自歐洲,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文物!”

随即,專家建議許立捐贈銀盤,以便對它展開研究以及更好地儲存。

許立會是一位淳樸的農民,得知銀盤的價值後,雖然有點不舍,但在專家的極力勸說下,最終同意無償捐獻給當地的博物館。

村民挖到一盤子,刻着外國人的頭像,卻是魏晉時期的文物

從業人員大喜過望,為了表彰許立會無償捐贈文物的精神,當場寫下一封表揚信,交給了許立會。

後經鑒定,這個盤子是東羅馬時期的文物,約相當于大陸魏晉南北朝時期,從業人員根據其造型,将其命名為東羅馬神人紋鎏金銀盤。

東羅馬神人紋鎏金銀盤口徑31厘米,底徑10.9厘米,高4.6厘米,重3.190千克。原本是銀質鎏金,由于剝落嚴重,整體呈鉛灰色,是以許立會也看不出其材質。

東羅馬神人紋鎏金銀盤制作工藝複雜,以鑄造、捶揲、模壓、鎏金諸工藝結合制成。内壁滿飾浮雕花紋,分内、外、中心三圈列置。外圈飾有互相勾連的葡萄卷草紋藤蔓,中間藏匿三十餘隻禽鳥類小動物。

内圈外緣飾細小聯珠紋,内周環列十二個頭像,頭像中以動物相間,專家推測,這十二個頭像或許是希臘神話中奧林匹斯山的十二神。

村民挖到一盤子,刻着外國人的頭像,卻是魏晉時期的文物

盤子中心是一個高浮雕裸體男性,身披長巾,手持圖爾索斯杖,倚獅而坐,與希臘神話中的酒神狄俄尼索斯相吻合。

問題來了,雖說條條道路通羅馬,但古代交通不便,咱們怎麼會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和羅馬有了交集呢?其實,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政治上頗為混亂,但從文化交流的角度來講,可謂盛況空前。早在1973年,河北贊皇一座墓葬就出土了一枚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時期鑄造的金币,還出土了兩枚查士丁一世和查士丁尼一世甥舅共治的公元527年所鑄的金币。神奇的是,就是這個墓葬的主人落葬的時間和金币印制的時間相差居然還不到50年。換言之,這枚金币在東羅馬那邊鑄造了還不到50年的時間,就傳到了河北,還成為了随葬品。

由此可見,一千多年前的中國,與東羅馬之間的交流,已然非常迅捷和密切!

基于此,也不難推測,東羅馬神人紋鎏金銀盤是東羅馬人帶過來的。《魏書》也有記載,東羅馬帝國曾三次派使團通路過北魏,也許就是這段時間,東羅馬人将這隻銀盤帶了過來,途徑靖遠這座古絲綢之路北線重鎮時,遺留于此。

東羅馬神人紋鎏金銀盤的發現,是研究中西交流的重要實物标本,也是非常罕見的絲綢之路遺珍,目前珍藏在甘肅省博物館,成為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