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女兒吃飯總是沒胃口,無論煮什麼飯菜,都是吃兩口後就放下了碗筷,老婆總是擔心女兒吃不飽、營養不良,繼而長不高。
奶奶也念叨:在家精心準備的飯菜,都隻吃兩口;幼稚園的大鍋飯,怕是更難以下咽哦,豈不天天餓肚子啊?

在奶奶的提醒下,文文爸給老師發了資訊,詢問女兒在幼稚園的吃飯情況。生活老師卻說道,女兒在幼稚園吃飯很乖,胃口也很好,每頓飯都要吃兩大碗。
看着生活老師發來的資訊,文文爸半信半疑道,老師是不是為了讨好家長,故意這麼說的呢?便試探性的讓老師第二天拍一段孩子吃飯的視訊。
第二天,看着老師發來的視訊,文文爸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滿滿一餐盤飯菜,女兒坐餐桌上吃的非常認真,沒一會兒,一餐盤飯菜就下肚吃光光了。
晚上回家後,我們吃飯時,她還是表示沒餓、不想吃。後來,文文爸便抱起女兒,問她學校的飯菜好吃,還是家裡奶奶做的好吃。
女兒毫不猶豫的說道:“當然是學校的飯菜好吃啊!”
“那你最喜歡吃廚房爺爺做的哪道菜呢?”我試探性地問女兒;
“包子、芙蓉蒸蛋、紅燒獅子頭、魚丸......”女兒仰起頭說了一大堆菜單。看得出來,女兒對幼稚園的飯菜是非常滿意。
文文爸翻看幼稚園老師發出來的午餐照片,飯菜并沒有特别之處,有時清湯寡水的,看起來都沒有食欲,甚至有一種難以下咽的感覺。可為什麼孩子卻吃得津津有味呢?
文文爸就此詢問了在幼稚園當老師的弟媳婦,弟媳婦聽聞表示,進餐是幼稚園生活中的重要環節,為了提高孩子們的進餐品質,老師們會有一定的要求,還會安排一些餐前餐後小遊戲,對于吃飯好又快的孩子,還會給予一定的鼓勵。
跟弟媳婦一番溝通交流下來,文文爸終于明白,為什麼大人吐槽幼稚園的飯菜難以下咽,而孩子卻吃得津津有味了,原因如下:
幼稚園設定餐前遊戲,能促進幼兒食欲
據弟媳婦所說,幼稚園之是以會設定各種餐前遊戲,目的在于讓幼兒在良好和愉悅的情緒下進餐,有助于提高孩子們的食欲。
女兒所在的班級,每天餐前都有“資訊播報”環節,全班按序播報。記得有次輪到女兒播報,提前一天,文文爸就陪女兒收集了第二天食譜中食材的相關營養知識,然後整理。
第二天午餐前,女兒就會向全班播報當天午餐的食譜,及相關食材的營養價值。然後老師會拿出色彩豔麗的圖檔,再加上生動有趣的描述,讓孩子知道每種菜對自己身體的好處,讓孩子有想吃、愛吃的心理氛圍。
最後,當生活老師将飯菜端到班上時,孩子們就會很願意吃,食欲也就打開了。
幼稚園進餐有時間限制
在帶女兒做兒保時,醫生就有提醒,說孩子就餐時間的長短,會影響到孩子營養素的合理攝取。
而幼稚園,為了從小培養孩子們的良好飲食習慣,每次就餐時間都有限制,一般在30-40分鐘内。孩子們為了吃飽飯,就會自覺調整用餐時間。
小組比賽,設立“吃飯标兵”
孩子們喜歡聽故事,喜歡被表揚,有些老師為了鼓勵孩子們好好吃飯,也為了便于管理,會設定小組吃飯比賽,對于“獲勝”的小組,會給予“吃飯标兵”的稱号或者貼紙、一定積分的獎勵。
有了這樣的稱号跟獎勵,一些吃飯慢、不好好吃飯的孩子,也會受到感染和鼓舞,漸漸地也吃得快、吃得香了。
文文爸就經常聽女兒回家說,某天吃飯很認真,她們小組每個人都得了2個積分,這些積分,積累到一定量後,就可以兌換各種玩具。
這樣一來,孩子們為了得到老師的表揚、貼紙或者積分,都會認真且好好吃飯。
幼稚園飯菜清淡,且幼兒活動量大
孩子們在幼稚園有各種體能活動,跑跑跳跳,活動量遠大于在家;且幼稚園沒有任何零食可吃,隻有到點的午餐。待孩子玩耍累了,消耗了體能,餓了,自然也就願意吃飯了。
其次,幼稚園的飯菜一般都比較清淡,比較符合孩子們的胃口;而在家,有些大人就不太喜歡吃清淡的飲食,尤其是川渝地區的父母,可謂無辣不歡,對于幼稚園的清淡飲食,自然也就覺得難以下咽,殊不知,這些飯菜卻非常适合孩子。是以,孩子們都吃得津津有味。
文文爸在此提醒,孩子正處于生長發育時期,家長要保證孩子營養的攝入。可以根據幼稚園的食譜,了解一周攝入的食材種類及營養。
可以利用晚餐或者周末,來合理彌補其缺乏的營養。根據大陸膳食指南的推薦,3-5歲孩子的午餐,需提供每天所需的能量及營養總量的35%-40%,確定孩子能吃飽。
同時要保證食材的多樣性,比如米、面、雜糧、薯類、菌菇類、瘦肉、動物肝髒、奶制品、豆制品等都要攝入。
在烹饪方式上,要盡可能地少油炸、烤、煎等,多蒸、煮、炖、煨等,在調料品的選擇上,少用或者不用味精、雞精等。
總而言之,幼稚園的孩子,攝入的食物種類和膳食結構幾乎都接近成人,但與成人相比,他們所需要的營養素更高,消化系統尚未完全成熟,胃容量小,又活潑好動,容易饑餓。是以,營養均衡的一日三餐,對孩子的成長影響重大。
聲明:圖檔來源于網絡,與本文内容無關;如若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