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車價漲了,但車企并不快樂

車價漲了,但車企并不快樂

頭圖來源 | 未來汽車日報

漲價潮裡沒有赢家。

看到理想ONE漲價超一萬的消息,王成突然感覺松了口氣。 今年春節,随着自己的身份更新為奶爸,他也将家裡的轎車疊代換成了六座的理想ONE。 不過提車不久,當新車L9的官方資訊陸續發出,他又因為“差一點就能訂到新款”而感到有些後悔。

如今随着車價上漲,王成心中的些許遺憾也被慶幸取而代之。沒能變成大家口中的“等等黨”,他覺得在充滿變動的當下,已經實屬難得。

整個車市變天沒能留給市場太多的緩沖。先是特斯拉以一周三連漲的節奏拉開了新一輪漲價潮的序幕,之後,除了蔚來在售車型沒有漲價計劃外,僅僅幾個禮拜,理想、小鵬、比亞迪、威馬等各大新能源車企,幾乎都加入進了本輪幅度不小的漲價潮中。

有特斯拉頻繁調價的案例在前,當漲價的隊伍越來越龐大,不少車主突然意識到,原來在車主中間廣為流傳的,“早買早享受,晚買有折扣”的說法似乎突然失效了。大批意向車主“線上糾結”,他們渴望能獲得一個準确的答案,生怕再晚一步就要多花幾千甚至幾萬元購車。

漲價前的空檔期通常都選擇周末,似乎要留給使用者充足的時間考慮,但留給他們的時間不多了。一位新勢力銷售發現,對于那些原本糾結遲遲無法下單的人來說,漲價的消息就是促成下單的最後一根稻草。

而最近也成為各家銷售最為忙碌的時刻,時間除了被試駕擠滿,他們還要盡可能擠出更多精力去說服仍在搖擺不定的“漏網”車主,促成新的訂單。

站在傳統意義上的銷售淡季,漲價就像是一針催化劑,似乎會讓接下來的訂單量變得預期可觀。但表面的繁華背後,陣陣隐憂讓車企難言快樂,漲價潮中,并沒有真正的赢家。

漲價倒計時48小時,賣車賣到沒庫存

“想要購車的這兩天随時聯系我,24小時線上。”接到漲價的消息後,銷售們幾乎都選擇開啟全天無休的模式以打這場硬仗。除了将距離購車隻剩臨門一腳的車主迅速拿下,他們還要把漲價的消息網撒向盡可能多的人。

李宇曾線上下門店閑逛時咨詢過小鵬P7的資訊,但因為沒有緊迫的用車需求,購車計劃一直被擱置。就在小鵬漲價前的周末,他收到了從未有過的高密度電話轟炸,兩天時間,他接到4通來自銷售人員的電話。“馬上要漲價了,可以通過提前交定金鎖住漲價前的價格,還有三天的反悔期”。

“一種不拿下你不罷休的感覺。”當謝芳告知小鵬上海的銷售人員,因為自己的購車名額在北京,是以暫時無法下單。一天後,她就接到了來自北京的銷售電話。

為了抓住漲價前的視窗期,銷售人員都使出渾身解數,花式催單。并拿出不同的話術類型,讓潛在消費者有更強烈的感覺。

“理想馬上漲價,一部蘋果13頂配”、“晚訂兩天,多花2萬”,除了這些基本話術,還要配上幾乎無間斷的每小時1-2單的内部訂單系統截圖,給潛在車主施以更多的群體壓力。在銷售的朋友圈中,店内人流如織,“鎖單”量更是一個螢幕都裝不下。

為了促成訂單,不少門店還推出了價值幾千元的訂車禮品,包括頭枕、腳墊、保養等。

車價漲了,但車企并不快樂

小鵬汽車銷售人員朋友圈 來源:網絡

這些操作的确産生了效果,不少意向車主紛紛趕在漲價前緊急“鎖單”。一位理想ONE車主上午得知消息,下午就下了訂單,“相當于省了一套貼膜錢。”

在不小的漲價幅度下,猶豫和糾結也似乎都被抛在腦後。

一位小鵬P5車主在社交平台上較長的描述了自己訂車的糾結心路曆程,曆經一年的時間,從原本已經取消了訂單,到最終下定決心下單,漲價的消息幫他在“買”或“不買”之間做出裁決。“了解到很多新能源車型都已經漲價了,小鵬也可能再漲。”

類似的情況并不在少數。銷售們也是以收獲了不錯的業績,有人在一天之内拿下了16個訂單,部分熱賣車型甚至在周六就已經斷貨。到了周日,小鵬在售的三款車型的不少版本均在官網顯示已經暫無庫存。 一位銷售人員解釋稱,因為目前很多車主隻是交了意向金還沒有簽合同,“等合同簽得差不多了,可以規劃産能了,才會更新庫存。”

不同于直營模式下的車企直接漲價,傳統經銷商則采用了更為隐晦的漲價方式。

“早就在收價(降低優惠幅度)了”,合資品牌的經銷商劉凡告訴未來汽車日報,和去年相比,自己所在的品牌優惠幅度平均減少了3000元,“沒有新勢力漲幅那麼猛”。

在他看來,“因為賣的少虧的也少,之前的返利回來了,當期報表很好看”。現階段看着影響不大,但是“後面就慘了”。

在他以往的經驗中,價格對于消費者仍然是敏感因素,漲價勢必會影響銷量,“賣的少就拿不到廠家的返利,拿不到返利就隻能硬虧了,多賣點興許還能補回來點。”

漲價函橫飛,車企和供應商開始拉鋸戰

抛開表面的熱鬧,從這次漲價涉及到的車企規模,以及一向按成本定價的特斯拉能在一周内三連漲,就不難看出,這一次車企們到了不得不漲的時刻。

而在這背後,各種原材料漲幅之大、漲勢之猛,幾乎把新能源車企的成本抗壓能力消耗殆盡。這也有了最近的一幕,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先是感慨“二季度電池成本上漲的幅度非常離譜”,在幾天後參加活動時,他又表示,“碳酸锂會和石油一樣不再按成本計算”。

作為目前新造車裡的頭部企業,參照特斯拉、蔚來以及小鵬的毛利率來看,2021年,三家的單車毛利率分别為30.6%、20.1%和11.5%,各自按照30萬、40萬和25萬元的平均單價粗略估算,毛利空間分别約為9萬、8萬和不到3萬。

不過僅電池成本的漲幅,就占據了單車毛利潤的相當比例。以高鎳動力電池為例,僅鎳價一項,其從5萬美元/噸漲至10萬美元/噸時,Model 3單車成本上升則達到近2.8萬元,蔚來EC6上漲超2.5萬元,小鵬P7則是近3萬元。

而這對于價格敏感的A0級車型來說,原材料漲價則讓車企直接陷入“賣一輛虧一輛”的困境。2月14日,紅極一時的歐拉黑白貓車型宣布暫時停止接單。長城歐拉CEO董玉東曾解釋稱,2022年原材料大幅上漲後,黑貓單台虧損超萬元。

“A00車型溢價會很低,主要走量,電池包基本就占大半成本,”某動力電池廠商的工程師胡宇稱,“中高端産品利潤會預留比較足,電池價格占比影響較小。”

疊加供需緊缺,來自供應商的漲價函紛至沓來,昔日的話語權也發生了颠倒,壓力也來到了車企這邊。

“最近(漲價函)很多”,在新能源車企擔任采購的任丘感觸頗深,除了電池,目前供應關系稍有緩解的晶片價格也依然居高不下。

在任丘看來,“漲價也不是拍腦門拍出來的,需要經過一系列測算。”但留給車企的選擇并不多。他表示,如果說非核心的供應商,還能适當壓價或者尋找二供,那麼當核心件供應商發來漲價函,“雖然會象征性地談談,但一般都會接受”。

繼續往上追溯,在電動車制造成本中占據相當比例的動力電池企業,也承受着來自原材料廠商的漲價壓力。

“如果不是壓縮到利潤空間,我們是不會向客戶提出漲價的。”胡宇告訴未來汽車日報,通常電池廠商在客戶定點之後會簽訂合同,上面包含了一個大緻的價格,“除非(上遊供應商)的價格我們确實承受不了,不然給客戶的價格一定會控制在合同範圍内。”

電池原材料的漲價幾乎是全方位的。其中最關鍵的三個金屬锂、鎳和钴價格一路水漲船高。據大宗商品資料商生意社的監測,截至3月24日,電池級碳酸锂市場綜合報價在49萬元-51萬元/噸,同比翻了近10倍。

“不隻是碳酸锂,包括電池層級的電解液、pvdf(锂電輔材)基本上都在漲價”,胡宇告訴未來汽車日報。

車價漲了,但車企并不快樂

锂的來源之一鹽湖 來源:OFweek

不過對于動力電池廠商和車企來說,想要談妥價格,雙方仍需要經曆艱難的協商過程。“客戶不會覺得我們說漲多少就是多少”。胡宇表示,車企通常需要供應商提供具體的模型,用确切的資料和資訊來評估原材料上漲帶來的影響,“不過因為會涉及到電池廠商的成本控制等核心問題,我們其實并不願意給。”

拉鋸戰不可避免,但對于大部分車企來說,結果通常都隻能是接受。“現在市場需求偏盛,而且大家的供應目前都沒有很充足,是以就算是被迫也隻能接受。”在胡宇看來,“我們拿上遊供應商的貨也是一樣。”

二級市場研究員陳赫也發現了風向的變化。在2020年之前,下遊企業和原材料供應商的合同付款周期通常在6個月左右,也就是說客戶可以先提貨,再付款,壞賬風險也要由上遊廠商承擔。不過從2021年中開始,事情發生了轉變。

“隻有信譽高、話語權強的下遊企業,才勉強能做到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對于中小型的下遊企業,需要先預付貨款,再逐漸提貨,甚至還面臨着供應不足的風險。”

即使能夠如期拿貨,也不能保證萬無一失。由于原材料價格上漲過高,“部分上遊企業為了節省成本,供貨的配比會發生變化,反映到性能端就會有一定的影響”,盡管如此,電池廠商也隻能接受,“否則就無法生産電池”,胡宇補充道。

(文内受訪者均為化名)

作者| 丁唯一

編輯| 王 妍

車價漲了,但車企并不快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