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上博受贈文物記|張即之、倪瓒等曆代名迹的捐贈往事

“盛世芳華——上海博物館受贈文物精粹”近日在上海博物館對外開幕(上博目前因疫情防控閉館),澎湃新聞獲悉,該展為上博去年舉辦的“高山景行——受贈文物捐贈展的同系列展覽,“每件展品背後都有着或廣為傳頌、或不為人知的捐贈故事。捐贈者中有劉靖基、王南屏、顧恺時、李蔭軒、杜維善、仇焱之等。《澎湃新聞·古代藝術》結合上海博物館的專家導覽,對展品背後的捐贈故事進行解讀。

其中,劉靖基捐贈的40件書畫珍品,其中有南宋張即之《行書待漏院記卷》,元代趙孟頫《行書十劄卷》、倪瓒《六君子圖軸》、董其昌《秋興八景圖冊》等重要作品,為20世紀八十年代入藏最為精良的一批書畫。

上博受贈文物記|張即之、倪瓒等曆代名迹的捐贈往事

展覽現場

上博受贈文物記|張即之、倪瓒等曆代名迹的捐贈往事

南宋張即之《楷書待漏院記卷》展覽現場(局部)

第一件展品是劉靖基先生1980年捐贈的《楷書待漏院記卷》。

劉靖基(1902—1997年),江蘇常州人,長期從事紡織業,開設安達紗廠,中國老一輩民族工商業者的傑出代表,著名愛國人士和社會活動家。曾任政協副主席。劉靖基還是一位著名的書畫鑒賞家和收藏家,他所藏書畫 ,數量大,精品多,特别是宋元名迹,被他視為“寶中之寶”。1980年,劉靖基精心挑選了40件書畫珍品,捐獻給上海博物館,受到上海市政府的褒獎。

上博受贈文物記|張即之、倪瓒等曆代名迹的捐贈往事

劉靖基 資料圖

在上海的收藏家中,劉靖基可以說是數一數二的人物。他收藏的書畫不但數量大,而且精品多,這和他的鑒賞水準及經濟實力是分不開的。在特殊曆史時期,他家多次遭到搜查,許多貴重物品被搜走。1976年以後,黨和政府落實政策,物品歸還原主。74歲的劉靖基帶頭向上海博物館捐贈文物。他對彼時的上海博物館上司說:“我願捐出40件古字畫,任憑你們挑選!”

上博受贈文物記|張即之、倪瓒等曆代名迹的捐贈往事

一九八零年 , 上海博物館舉行 “ 劉靖基同志捐獻珍藏文物授獎會 ”, 館長沈之瑜主持會議 。 ( 資料圖檔 )

劉靖基捐贈的40件書畫珍品,其中有南宋張即之《行書待漏院記卷》,元趙孟頫《行書十劄卷》、倪瓒《六君子圖軸》、馮子振《行書虹月樓卷》,明謝時臣《武當紫霄宮霁雪圖》、董其昌《秋興八景圖冊》,清王翚《重江疊嶂圖卷》等重要作品,為20世紀八十年代入藏最為精良的一批書畫。同時,還舉辦了“劉靖基收藏書畫精品展”。

上博受贈文物記|張即之、倪瓒等曆代名迹的捐贈往事

倪瓒《六君子圖軸》上海博物館藏 劉靖基捐贈(非本期展品)

張即之是南宋時期的重要書法家,曾被稱為南宋書法第一人。擅寫行書、楷書與榜書,其書學米芾而出入歐陽詢、褚遂良、顔真卿,書風端莊厚重,穩健開張,氣勢雄渾。

這裡“待漏院”是指北宋宰相朝見之際等候暫息的地方。《待漏院記》是北宋太宗年間著名詞人,政治家王禹偁為世人傳誦的政論性篇章之一。文章展現作者開明的政治主張和實作清明吏治的政治要求,刻畫了賢相和奸相的形象。

張即之臨寫這篇文章。此卷《楷書待漏院記卷》用筆明快簡潔,起收處幹淨利落,點畫堅挺紮實,運筆中鋒力足,俊健不凡;結體方正茂密,骨格硬朗,呈現出一派古雅遒勁,蒼秀俊朗的美感。

上博受贈文物記|張即之、倪瓒等曆代名迹的捐贈往事

沈周《西山圖卷》展覽現場(局部)

《行書待漏院記卷》旁邊展出的是劉靖基捐贈的沈周《西山圖卷》,此卷是沈周比較著名的一件描繪蘇州西山景緻的作品。

上博受贈文物記|張即之、倪瓒等曆代名迹的捐贈往事

此次展覽展出兩件與王安石相關的展品,為著名文物收藏家王南屏捐贈。

王南屏(1924—1985年)江蘇常州人,著名的文物收藏家。他的父親王有林(1900—1989年)愛好書畫,并有較高的鑒賞能力,搜集曆代書畫。他曾開設華綸染織廠,1949年後并入第七印染廠。王南屏受父親的影響,喜歡書畫,早在複旦大學求學期間,王南屏就經常在古玩書肆中尋覓、購藏古代書畫。

“他隔壁鄰居正好是我們收藏界的兩位大佬也是上海博物館的捐贈人,一位是葉公綽先生,另一位是龐萊臣先生。”上海博物館保管部副主任、研究館員張東介紹說。“在這兩位先生等人的影響下,他的書畫鑒藏水準日益精進。”

1949年後,王南屏移居香港,經營南洋棉布公司,20世紀60年代初加入了“敏求精舍”。王南屏移居香港時,有許多重要藏品在當年并未攜帶出境,由父親王有林代為保管。在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王氏父子所有藏品均被抄沒充公。

上博受贈文物記|張即之、倪瓒等曆代名迹的捐贈往事

王南屏與父親王有林

1979年,王南屏在寫給傅申的一封信中說道:“除卻政府保管的留在上海的部分書畫和發還的幾百件書畫外,大約有540幅書畫完全不知去向,其中包括一些稀世珍品。此乃大不幸,每提及此事便心痛不已。”1981年,謝稚柳應邀到香港中文大學講學時,王南屏前來拜訪。王當時向謝先生表示:“我可将珍藏的王安石書《楞嚴經旨要卷》及宋刻龍舒本《王文公文集》捐贈給上海博物館。你可否助我将上海舊藏所存留二百餘件明清書畫帶至香港?”但此事直到經過當時國務院總理特批後,曆時數年方告完成。

1985年,在王南屏先生逝世後,王南屏夫人房淑嫣遵照先夫遺願,将《王文公文集》和北宋王安石《行書楞嚴經旨要》卷捐贈給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現為上海博物館所收藏。

上博受贈文物記|張即之、倪瓒等曆代名迹的捐贈往事

展覽現場 王安石《行書楞嚴經旨要卷》(局部)

上博受贈文物記|張即之、倪瓒等曆代名迹的捐贈往事

王安石《行書楞嚴經旨要卷》(局部)

王安石《行書楞嚴經旨要卷》摘錄《楞嚴經》中《觀世音發妙耳門》一節,正書中間有行書,淡墨疾書,筆畫清勁,雖行次緊密,少有空白,然無缭亂之感。其用筆似不經意,卻有閑和蕭散之韻。卷後自署“餘歸鐘山,道原假楞嚴本,手自校正,刻之寺中,時元豐八年(1085年)四月十一日臨川王安石稽首敬書。”為王安石去世前一年親自校正《楞嚴經》經卷文字。卷後有南宋牟獻之、元王蒙、明項元汴等人題跋。曾經元陳惟寅、明項元汴、清安岐、曹溶等人收藏。

張東提到,王安石作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因為政治改革失敗,兩次受貶,晚年寓居金陵地區,笃信佛教。《行書楞嚴經旨要》是王安石在去世前一年完成的書法作品,呈現其在曆經政治磨難後平和、不拘一格的書風。王安石存世書法作品就兩件,一件是收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過從帖》,再有一件就是這件,反映了王安石書法的面貌,可見其重要性。

上博受贈文物記|張即之、倪瓒等曆代名迹的捐贈往事

宋刊 王文公文集(局部)

《王文公文集》為王安石文集,全書共一百卷,收錄作者詩文雜著,計2281篇,按文體編排如:書、宣诏、制诰、表、啟、傳、雜著、記、序、古詩、律詩等。王南屏捐贈的宋刊《王文公文集》為南宋紹興間龍舒郡齋刻公文紙印本,上海博物館收藏有其中72卷。龍舒本《王文公文集》是印于宋人書簡及公牍之上,是研究王安石文集和宋代整體文明面貌的重要資料,不但具有巨大的文獻和史料價值,可以深化對王安石著作的相關研究,佐證《王文公文集》的刊印史,更是研究宋代書劄、公務交往及曆史人物的第一手珍貴資料,同時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

宋刊《王文公文集》将在展覽後半段展出。

上博受贈文物記|張即之、倪瓒等曆代名迹的捐贈往事

顧恺時(資料圖)

顧恺時是中國心胸外科先驅,現在上海南洋醫院的創始人,1956年,他将私立南洋醫院無償捐給了國家。曾擔任上海胸科醫院的名譽院長,1979年起受聘為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顧恺時與夫人成言嘉喜好文物收藏,其藏品中商代玉戈、西周斿父癸壺、宋定窯印花雲龍紋盤等尤為珍貴。1973年,顧恺時、成言嘉夫婦将珍藏的曆代文物共計225件捐贈給上海市文管會,現為上海博物館所藏。

上博受贈文物記|張即之、倪瓒等曆代名迹的捐贈往事

顧恺時捐獻文物

此次展覽展出了多件顧恺時先生捐贈的青銅器、瓷器文物。據張東介紹,顧恺時的收藏與當時收藏圈另一位聞人葉叔重有關,葉叔重是民國時期著名的古董商,曾在盧琴齋開設的盧吳公司任職。顧恺時醫術高明,先後治好了葉叔重及其家人的病,與他們一家維持着很好的關系,他的很多收藏品就是經由葉叔重轉讓給他。

上博受贈文物記|張即之、倪瓒等曆代名迹的捐贈往事

展覽現場“小臣單觯”、魯侯尊

此次展覽展出的“小臣單觯”、魯侯尊等青銅器為著名文物收藏李蔭軒、邱輝于1979年捐贈。

李蔭軒(1911—1972年)是著名的文物收藏家、藏書家。祖籍安徽,生于上海,李鴻章侄孫。從十幾歲就開始收藏曆代錢币,自收得鄧秋枚的藏品後更一發不可收。幾十年來,大量收集中國、歐洲、美洲古币、曆代中外徽章,共達3萬枚之多。他收藏的珍貴青銅器有小臣單觯、魯侯尊、厚趠方鼎等兩百餘件,還藏有大量古版書籍。他書房的鑰匙,随身攜帶,寸步不離。一生深居簡出,不願為官,寫下數十篇考證文章。

1979年,李蔭軒夫人邱輝向上海博物館捐贈青銅器、印章等2178件,各類錢币29770枚,商代玉器一件。

上博受贈文物記|張即之、倪瓒等曆代名迹的捐贈往事

展覽現場 西周成王“小臣單觯”

展出的“小臣單觯”腹内底有銘四行22字,“王後坂克商,才(在)成師,周公易(錫)小臣單貝十朋,用乍(作)寶尊彜”。銘文記載成王平滅武庚叛亂,王師駐紮在成師,周公賞賜小臣單貝十朋,因茲鑄作此器。

上博受贈文物記|張即之、倪瓒等曆代名迹的捐贈往事

此次展覽展出一批難得一見的印章,如文彭“七十二峰深處”牙章、丁敬“冬心先生”石章、黃易“姚立德字次功号小坡之圖書”石章等,由華笃安、毛明芬1983年捐贈。

華笃安(1900—1970年),江蘇無錫人,近代紡織實業家。華笃安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收藏明清各流派印章和尺牍,其印章收藏集中了丁輔之、葛昌楹、高絡園、俞序文諸家舊藏,又多有增添,上自明代中葉流派印的肇始期,下迄清代印篆創作鼎盛期,蒐羅250餘位印人作品,代表印人印作齊備,蔚為大觀,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華笃安收藏的名家尺牍也甚為珍貴,如《明賢尺牍》《杭人詩翰》有于謙、徐渭、李東陽、顧亭林、朱彜尊等人手迹,内容豐富,包羅群賢,兼具藝術與學術價值。

1983年,華笃安遺孀毛明芬及其子女秉承華笃安遺願,将1546方印章和三百餘件明清近代尺牍書劄捐贈給上海博物館。

據張東介紹,上海博物館的印章館就是在華笃安先生捐贈的這部分明清印章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華笃安先生捐贈的這部分印章可以說勾勒了一部中國篆刻史。正因為有了這樣重要的捐贈,上海博物館的印章收藏和研究在世界博物館中都居于前列。”

上博受贈文物記|張即之、倪瓒等曆代名迹的捐贈往事

明 文彭 “七十二峰深處”牙章 華笃安、毛明芬1983年捐贈

“七十二峰深處”牙章為明代篆刻家文彭所篆,它是文彭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國文人篆刻史上的名品。文彭是明代著名書畫家文徵明之子。曾任兩京國子監博士。他是文人篆刻的開山人物。象牙是宋元以來廣受文人們喜愛的一種印材,因受其材質所限,大都需要請匠人代制。這件牙章是文彭篆稿後請匠人使用牙雕中直刀平底的工藝制成。“七十二峰深處”牙章傳抗戰時期被發現。曾為杭州高絡園舊藏,後歸華笃安。

“冬心先生”石章是浙派的篆刻大家丁敬為金冬心所刻,展現了文人間的交往。

上博受贈文物記|張即之、倪瓒等曆代名迹的捐贈往事

第二展廳彙集展出了幾個世家舊藏

第二展廳彙集展出幾個世家收藏的舊藏,如龔家,翁家、冒家、康家等,觀衆或可窺視中國世家收藏概貌。其文物收藏大多來自祖上遺存,曆經幾代遞藏。

翁萬戈(1918—2020年),原名翁興慶。美籍華人,祖籍江蘇常熟,出生于上海,系翁同龢五世孫。著名社會活動家、書畫鑒賞家以及中國文化藝術品收藏家。

上博受贈文物記|張即之、倪瓒等曆代名迹的捐贈往事

翁萬戈

翁萬戈先生在2018年百歲壽辰之際,将所藏兩件明清書畫珍品捐贈上海博物館,加之此前征集入藏的《白描道君像圖》卷,“萊溪居”共計三件繪畫名迹皆歸上海博物館,填補了館藏相關領域的空白。

其中明沈周《臨戴文進謝安東山圖》軸為大青綠設色,是沈周五十四歲時所作,臨摹的是比他略早的浙派著名畫家戴進的《謝安東山圖》,描繪東晉著名宰相謝安隐居東山時,攜妓出遊,縱情山水的情景。畫上有沈周自題:“錢塘戴文進謝安東山圖,庚子長洲沈周臨。”後钤“啟南”“石田”朱文方印。其出處最早可追溯自翁同龢1902年的日記:“舊仆李元泛海來谒,話北京事慨然,攜書畫十餘卷……李元明日北歸,留所攜畫卷三軸:沈石田巨軸、又《竹堂圖》,高房山雲山。”

上博受贈文物記|張即之、倪瓒等曆代名迹的捐贈往事

明沈周《臨戴文進謝安東山圖》 展覽現場

上博受贈文物記|張即之、倪瓒等曆代名迹的捐贈往事

明沈周《臨戴文進謝安東山圖》翁萬戈2018年捐贈

沈周畫多仿元人,此畫風格在他的作品中既是一件孤品,也是一件奇品,堪稱絕無僅有。

旁邊展示的是他家族另一位捐贈者翁宗慶先生捐贈的秦二世元年诏版、吳門信劄集冊、翁同龢《楷書謝管理國子監事務奏折卷》等。這些藏品此前也鮮少有機會露面。

上博受贈文物記|張即之、倪瓒等曆代名迹的捐贈往事

展覽現場 吳門信劄集冊

上博受贈文物記|張即之、倪瓒等曆代名迹的捐贈往事

展覽現場 翁同龢《楷書謝管理國子監事務奏折卷》

冒廣生是明末冒襄(字辟疆)後裔,其文物收藏大多來自祖上遺存,以書畫、印章、硯台以及師友手書信劄為主。1961年,經由梅引(冒懷申)牽頭,冒氏親屬一緻決定将明清近代書畫、手稿、刻本、拓片,唐代寫經,印章,硯台等文物918件捐贈給上海博物館。

張東提到,包括陳毅市長在内的曆屆上海市委市政府都對上海博物館的文物征集花費了大力氣。比如冒廣生親屬捐贈的冒氏家族舊藏就是在陳毅市長的親自關懷下促成的。“1949年後陳毅市長知道冒廣生的生活相對貧困,聘任他為上海文史館館員,解決他的生活穩定問題。冒廣生先生在過世前就表達了要把他家族收藏的東西全部捐贈上海博物館,他逝世後,冒廣生先生親屬就把這些作品全部捐贈給上海博物館,包括早期收藏的與冒辟疆相關的文物。”

上博受贈文物記|張即之、倪瓒等曆代名迹的捐贈往事

展覽現場 冒襄《行書七言詩軸》

上博受贈文物記|張即之、倪瓒等曆代名迹的捐贈往事

展覽現場 佚名《冒襄肖像圖軸》

本次展覽展出冒襄《行書七言詩軸》、佚名《冒襄肖像圖軸》等。

冒襄(1611—1693年),字辟疆,圖中人物面部勾筆細膩,敷彩生動,有波臣派筆意。冒襄頭戴黑色幅巾坐于椅上,符合晚明文士的着裝特點。但是,此件《冒襄肖像圖》軸上并無作者署款,依照裱邊兩側清初名士宋荦,王宗儒,韓菼,許嗣隆的題跋分析,是圖應作于清初。自1924年,冒襄的十二世孫冒廣生(1873—1959年)攜此軸請友人題跋,留題者有李詳、陳三立、陳寶琛、于右任等。

上博受贈文物記|張即之、倪瓒等曆代名迹的捐贈往事

康有為在戊戌變法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就居住在上海,1961年,康有為的孫女康保莊、康保娥将康有為遺存文物309件捐贈給了上海博物館,包括康有為家裡的書法墨寶,文章手稿,康有為最著名的《大同書》手稿等。

此次展覽展出康有為《大同書》手稿、《戊戌奏章》謄清稿本、康有為《理财救國論》、“臣康有為”石章等,不僅具有藝術價值,還有很多曆史價值在其中。

上博受贈文物記|張即之、倪瓒等曆代名迹的捐贈往事

展覽現場 康有為《大同書》手稿

上博受贈文物記|張即之、倪瓒等曆代名迹的捐贈往事

康有為《理财救國論》手稿

此次捐贈展還集中展現了由杜維善、吳籌中、蔣伯壎、王亢元、宣森、施嘉幹等收藏家捐贈的錢币文物,基本奠定了上博的錢币收藏基礎,也是得益于這些藏家的支援,使上博成為中國收藏錢币實力最雄厚的機構之一。

杜維善(1933—2020年),出生于上海,加拿大籍華裔著名收藏家、古代錢币研究專家。1949年随家人至香港生活,20世紀50年代遷居台灣,90年代移居加拿大。夫人譚端言,收藏家譚敬之女。

上博受贈文物記|張即之、倪瓒等曆代名迹的捐贈往事

杜維善 (資料圖)

杜維善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重點收藏中國古代錢币,并逐漸擴大關注範圍,從薩珊王朝、蒙古帝國四大汗國錢币,到絲綢之路西亞、中亞古國錢币,進而涉及東南亞、南亞等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古錢币,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序列。得益于持之以恒的整理、研究,其古錢币收藏系統性突出。

上博受贈文物記|張即之、倪瓒等曆代名迹的捐贈往事

薩珊王朝沙不爾一世銀币 杜維善1991年捐贈

自20世紀90年代初,杜維善以個人或杜維善、譚端言夫婦的名義,多次向上海博物館捐贈古代錢币以及相關研究資料、拓片,總計四千餘件(組)。在杜維善收藏的基礎上,上海博物館建立了完整的絲綢之路古國錢币收藏和展示體系。2003年,杜維善、譚端言夫婦被授予上海市“白玉蘭榮譽獎”。

在此前的“盛世芳華——雲賞上海博物館受贈文物展”導賞活動中,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透露,上博還期待杜維善夫婦能捐贈他們手上的一批海上絲路古國錢币,遺憾的是,杜維善先生于兩年前去世了,他太太想方設法把這批海絲古國錢币托人帶到上海,終于完成了先生的遺願。楊志剛館長表示,待疫情好轉,上博将舉辦相關的捐贈儀式和展覽。

吳籌中(1917—2004年),祖籍安徽,出生于上海。是中國著名紙币收藏研究專家,曾任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中國錢币學會理事、上海市錢币學會副理事長、上海财經學院特約研究員等。20世紀40年代初,吳籌中便步入紙币收藏之路,生前共集鈔一萬八千餘張,不僅數量多,而且品種全、品質高,其中不乏珍稀品。他著有《中國紙币研究》《辛亥革命貨币》等專著。兩次榮獲中國錢币學會最高學術成果獎“金泉獎”。

上博受贈文物記|張即之、倪瓒等曆代名迹的捐贈往事

1909年廣東沙面萬國寶通銀行一進制 吳籌中1979年捐贈

1979年,吳籌中精心挑選出各個曆史時期發行的5232張紙币精品捐贈給上海博物館。他認為捐獻給國家是他收藏紙币的“最好歸宿”,比自己儲存更有價值、更能發揮作用,表現出崇高的品質和思想境界。

王亢元,江蘇無錫人,民國時期上海灘鼎鼎有名的實業家王禹卿的獨子,著名收藏家。 無錫太湖邊的蠡園以蠡湖得名,蠡湖又以範蠡得名。始建于1927年的蠡園,它的建造者是王禹卿、王亢元父子。 他先後兩次向上海博物館捐獻他心愛的錢币藏品。第一次捐獻了98枚,其中金币12枚,銀币83枚,都是珍稀之品;第二次他捐獻了湖南、鄂豫皖、川陝省蘇維埃政府造的革命根據地的貨币,皆為極其珍貴的革命曆史文物。他說,隻要國家需要,博物館所缺的錢币,他都願意無償捐獻。

上博受贈文物記|張即之、倪瓒等曆代名迹的捐贈往事

展覽現場 光緒三十三年北洋光緒元寶庫平一兩銀币 王亢元1979年捐贈

仇焱之(1910—1980年),江蘇太倉人。1946年在上海開設仇焱記,經營古玩生意,出任上海市古玩商業同業公會候補監事,1949年離滬移居香港,20世紀60年代遷居瑞士。精于瓷器鑒定,收藏甚豐,多有精品。20世紀80年代,仇焱之之子仇大健、仇大捷以仇焱之的名義,将保留在上海的167件仇氏舊藏青銅器、陶瓷、漆器、玉器、書畫等文物捐贈給上海博物館。

值得一提的是仇焱之先生的兒子仇大雄在其影響下,也走上收藏之路,并且逐漸專注于犀角器收藏,鑒藏著書頗豐。仇大雄曾多次捐贈珍貴文物給上海博物館,其中2000年捐贈漆器一件,2002年捐贈犀角器一件,2009年捐贈瓷器一件,2015年捐贈犀角器十件。

景德鎮窯黃地三彩雙龍紋鼓凳為仇焱之1984年捐贈,繡墩呈鼓式,中空,腹部上下各飾凸起鼓釘一周。座面繪雙龍紋,腹部紋飾以紫色鼓釘為界分三層,上下繪卷草花卉紋,中部以黃釉為地,紫、綠彩繪雙龍穿荷花紋飾。萬曆三彩色地多種多樣,尤以黃釉為地的黃、綠、紫三彩為常見。此器造型敦厚,色調莊重,是萬曆三彩的代表器物之一。

上博受贈文物記|張即之、倪瓒等曆代名迹的捐贈往事

明萬曆 景德鎮窯黃地三彩雙龍紋鼓凳 仇焱之1984年捐贈

“周文樞犀角雕赤壁圖杯”為仇大雄2015年捐贈。犀角器角材染作深蜜色,質地肥潤。杯身紋飾随型雕成,工藝細膩精湛。畫意取蘇東坡《前赤壁賦》故事,布局疏密有緻,人物生動傳神,松枝蘆杆的細節表現尤見功力。杯身一側崖壁上陰刻行楷銘“仿趙松雪筆前赤壁圖,上元周文樞制”。此器無論風格、刀法與款識,均為明末清初金陵著名犀工周文樞的典型面貌,代表了當時山水題材犀角雕刻藝術的最高水準。

上博受贈文物記|張即之、倪瓒等曆代名迹的捐贈往事

清 周文樞犀角雕赤壁圖杯 仇大雄2015年捐贈

莊長江、莊良友,為莊萬裡子女。莊萬裡(1899—1965年),生于福建晉江,菲律賓華僑首領,自榜其局為“塗園”,書齋為“兩塗軒”。莊萬裡性喜古物,尤嗜名人字畫。其子女受其影響,也開始鑒賞收藏字畫。

2001年,由莊長江、莊良有兄妹發端,莊氏決定把兩塗軒所收藏的曆代書畫珍品共232件捐贈給上海博物館。上海博物館遂決定舉辦“兩塗軒捐贈書畫精品展”,并開辟“兩塗軒”陳列專室,展品定期更換,為永久性陳列。2002年,上海市政府向莊氏家族頒發了“白玉蘭榮譽獎”證書。

上博受贈文物記|張即之、倪瓒等曆代名迹的捐贈往事

陳洪绶《探梅圖軸》 莊長江、莊良友2001年捐贈

陳洪绶《探梅圖軸》由莊長江、莊良友2001年捐贈,此圖樹石工筆水墨(色)相間,繪三人一馬行至岸邊,駐足停留,線條勁健利索,樹杈枝幹翻挺矯健,枝葉繁茂,給人以清幽深邃之感。

上博受贈文物記|張即之、倪瓒等曆代名迹的捐贈往事

子仲姜盤 展覽現場 葉肇夫1997年捐贈

本次展覽的最後一件壓軸展品為春秋晚期的“吳王夫差盉”,由何鴻章先生1996年捐贈。何鴻章(Eric Hotung, 1926—2017年),香港著名實業家,慈善家。早年曾随父旅居上海,何鴻章曾捐款資助上海博物館“何東軒”的建設,1996年将春秋晚期吳王夫差盉捐贈給上海博物館。

上博受贈文物記|張即之、倪瓒等曆代名迹的捐贈往事

春秋晚期 吳王夫差盉 何鴻章1996年捐贈

據上海博物館的專家介紹,夫差在位僅二十三年,目前所見存世遺物多為兵器(劍、矛)和鑒等,以往此盉未見流傳,彌足珍貴。肩部有銘文十二字,内容為:“吳王夫差吳金鑄女子之器吉”,即吳王夫差用青銅為一女子鑄器。此名女子因未稱姓,故無從得知出身。盉的镂空提梁采用失蠟法澆鑄而成,蓋及器上紋飾運用當時流行的印模技術,展現了當時南方吳越地區(今江浙一帶)的鑄銅工藝。

(注:本文據上海博物館同名展覽圖錄《盛世芳華——上海博物館受贈文物精粹》和專家導覽整理,現場圖檔由澎湃新聞記者拍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