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吃輔食怎麼辦?3個小妙招,讓“飯渣寶寶”變成“吃貨”

“吃貨”這個稱呼往往意味着滿足、享受,意味着對食物的熱愛。當爸爸媽媽的都希望自家寶寶能從小就自帶“吃貨”屬性,因為這代表長身體,代表健康。

然而,既然有“吃貨”,就會有“飯渣”。你用心準備的豬肉泥遞到他面前,他把腦袋搖得像撥浪鼓;你按着譜子燒了一碗雞蛋羹,他閉上嘴巴,一副軟硬不吃的樣子。

媽媽們着急呀,這不吃可怎麼長身體?

不吃輔食怎麼辦?3個小妙招,讓“飯渣寶寶”變成“吃貨”

怎樣才能讓寶寶愛上吃輔食、成為小吃貨呢,我們從三個方面入手:

寶寶不吃輔食原因大揭秘

首先看寶寶身體原因。比如說,身體缺乏某樣營養素,比如缺鋅,會影響食欲。是以定期為寶寶做體檢是必要的,這是擁有良好食欲的基礎。

然後是家庭環境的原因。比如說,家人做輔食的食材、做法是不是比較單一,或者喂養寶寶的時候比較強勢,比較焦慮。這些都會影響寶寶的食欲。

最後還要關注寶寶的心理接受程度和發展規律。對寶寶來說,從奶過渡到其他食物,不僅僅是食物的問題,還是他認識世界的過程。在我們看來習以為常的食材,對寶寶來說都是未知和新奇的,對未知表現出恐懼和謹慎是人類的本能。

再加上寶寶的味覺比成人敏感,對新食物的本能反應就是不吃、不嘗試,這是很正常的。

不吃輔食怎麼辦?3個小妙招,讓“飯渣寶寶”變成“吃貨”

添加輔食三步法

第一步是反複嘗試。

既然添加輔食的過程就是寶寶認識這個世界的過程,對未知的抵觸是心理的正常反應。那麼,我們就應該給寶寶一段适應的時間。

第一次做,寶寶不吃,隔一天繼續做,再隔一天繼續做,讓寶寶慢慢熟悉這種食物。持續地給孩子嘗試,有時需要嘗試10次甚至20次,孩子才能接受。

是以不要覺得孩子不喜歡吃就不添加了,有些媽媽做了一次牛肉泥,寶寶不喜歡吃。媽媽就認為寶寶不喜歡這個味道,以後再也不做了。這就是太早下判斷,沒有給寶寶适應的過程。

随着嘗試的次數變多,寶寶對食物的興趣會慢慢提高,不用太着急。

第二步是食物要多樣性。

孩子一歲以前嘗試的不同味道都是為以後的多樣化飲食打基礎,是以,給寶寶添加輔食時應盡量讓輔食多元化。在輔食添加的前幾個月不是“投其所好”,而是應該“投其所無”。有些媽媽專門做寶寶愛吃的,認為這是愛孩子的表現。但其實這樣會不知不覺成為孩子挑食的“幫手”。

寶寶不喜歡的話也要多試幾次。如果寶寶對某些味道特别喜歡,單獨給其他食物不太接受時,可以把喜歡的不喜歡的食物進行混合。

比如說,寶寶最喜歡的是甜味和鹹味,不喜歡酸味和澀味,可以試試把略帶苦澀的西蘭花和磨碎的奶酪搭配,看看是否能打開寶寶的味蕾。

第三步,家長的心态要輕松。

有些家長一看寶寶不吃,就很緊張,怕對身體不好,會用哄騙或逼迫的方式來解決。比如吃完給什麼獎勵,這樣反而會讓孩子把吃飯和外部獎勵聯系在一起,以後沒獎勵就不吃了。

更糟糕的是威脅孩子,“不吃就不許下餐桌”,這樣會讓孩子把吃飯和不好的體驗聯系在一起,會破壞孩子和食物的關系。

如果寶寶不吃,不要大驚小怪。饑餓感是順利進食的必要條件,寶寶也不例外。

“吃貨”的養成是在快樂、輕松的氛圍之上的,如果媽媽們對孩子的飲食已經焦慮了,那是個值得重視的信号。媽媽們要先處理自己的情緒,再處理具體的問題。

不吃輔食怎麼辦?3個小妙招,讓“飯渣寶寶”變成“吃貨”

快樂進食小貼士

引導寶寶認識食物,消除對新食物的恐懼感。帶寶寶觀察和觸摸食物的特征,甚至可以用胡蘿蔔、蕃茄等食材作為孩子特殊的玩具。結合顔色、觸感的認知,一舉多得。

讓寶寶參與食物的安排,比如和媽媽去超市買菜,挑選需要的食材。這種參與感能激發寶寶對食物的興趣。

購買适合寶寶的碗筷,盡早讓他自己進食。很多時候寶寶不吃,是不喜歡被喂的感覺,特别是喂養的家長太過強勢的時候。

引人注目的、有創意擺放的食物能引起寶寶的進食興趣。把食物擺放成童趣、多彩的形狀,或者用模具把食物做成卡通造型,讓它們看起來不可抗拒。營造美好飲食情境,讓寶寶和大人一起用餐,在全家融洽的氛圍下,更易影響寶寶的飲食習慣。

不吃輔食怎麼辦?3個小妙招,讓“飯渣寶寶”變成“吃貨”

希望寶寶們都能享受食物的樂趣,做一個快樂的小“吃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