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典籍裡的中國》一言道破:為何讀書?

《典籍裡的中國》一言道破:為何讀書?

《典籍裡的中國》開創,一個舞台,跨越千年,與聖人賢者對話。

第一次因文字而感動,因書籍而落淚。

不知從幾時開始,書早已束之高閣。

不知從幾時開始,看書已經變成令人羨慕的事。

觀覽古今,為何先輩對書,如此狂熱,如此着迷。

一日不讀,百日荒蕪。

這首詩中,或許能找到答案。

宋真宗趙恒的《勸學詩》: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随,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顔如玉。

男兒若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01

舍命救書,豈能不讀

前有蘇秦刺股,隻因“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戰國策·秦策一》)

後有伏生舍命救書。

秦始皇,一紙“焚書令”,多少賢者心血,毀于一旦;多少經典書籍,葬身火海。

章碣再憶“焚書”,諷刺道:

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

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焚書坑》

诏令一出,舉國轟動,衆人不敢怒其言,乖乖将有關書籍銷毀,進而躲避無妄之災。

而伏生卻為了守護經典,隻得舍棄安穩,攜妻兒與書,逃亡山東老家。

兒以命護書,才有機會将《書》藏于家宅牆夾之間。

伏生唯恐書被人發現,不敢久留,被迫四處逃亡。

太平盛世,上位者廢其禁令,他才輾轉多地,回到老家,牆夾取書。

《書》才有幸在這場浩劫之下,保留下來。

隻可惜,因時間過久,儲存不當,僅存28篇,名為《書》,後世稱《尚書》。

《典籍裡的中國》一言道破:為何讀書?

後世對他最高評價莫過于:漢無伏生,則《尚書》不傳,傳而無伏生,亦不明其義。

《南陵無雙譜》也記載了伏生護書的事情:

塵嚣其上竟焚書,劫後壁藏方有餘。

皓首傳經衆人歎,蓬門積德萬年欤?

當年博識胸中授,今日觀花網内鋤。

但得流光霎時老,何妨一笑曳青裾。

倘若沒有伏生舍命救書,後世又怎能飽覽前人之作,又怎能悟聖人之言,汲取前者之智呢?

前人肯舍命救書,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去讀書。

讀書,可解寂寞之苦

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人家才高八鬥,可就抵不住被貶的命運。

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柳宗元已經被貶到永州,寫下《讀書》:

幽沉謝世事,俯默窺唐虞。上下觀古今,起伏千萬途。

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籲。缥帙各舒散,前後互相逾。

瘴痾擾靈府,日與往昔殊。臨文乍了了,徹卷兀若無。

竟夕誰與言,但與竹素俱。倦極便倒卧,熟寐乃一蘇。

欠伸展肢體,吟詠心自愉。得意适其适,非願為世儒。

道盡即閉口,蕭散捐囚拘。巧者為我拙,智者為我愚。

書史足自悅,安用勤與劬。貴爾六尺軀,勿為名所驅。

同時期,寄情山水之間,創作出“永州八記”。

如果換個人被貶蠻夷之地,又人生地不熟,可能是寂寞難耐,而他卻忙着埋頭觀覽古今,看起伏人生,哪有時間說寂寞。

還有一詞人以書為藥引,解寂寞之苦。寫下《攤破浣溪沙·病起蕭蕭兩鬓華》:

病起蕭蕭兩鬓華。卧看殘月上窗紗。

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

終日向人多藉藉,木犀花。

《典籍裡的中國》一言道破:為何讀書?

讀書,值得熱愛

尤袤,真可謂愛書如命,廣羅未看的書籍,倘若收集不到,就用“土辦法”——手動摘抄。

曾言:饑讀之,以當肉;寒讀之,以當裘;孤寂而讀之,以當朋友;幽憂而讀之,以當金石琴瑟也!”

可以說是愛書已經達到癡迷的境界了,對他來講萬物皆可缺,但唯獨書不可或缺。

甚至還将收藏的書,彙總編成目,為《遂初堂書目》。

從中可以猜測,他收集是書籍廣且甚多。

若寥寥無幾,又怎麼可能會彙總編成書目。

是以,他這“尤書櫥”稱号,真的是名副其實。

《典籍裡的中國》一言道破:為何讀書?

讓人遺憾的是,這些書因火而被毀,幸存的書籍所剩無幾。

除尤書櫥之外,還有遠離喧嚣,獨處田園,逍遙自在的陶淵明,揮筆成詩,寫下《讀山海經·其一》: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

衆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

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

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

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

俯仰終宇宙,不樂複何如?

在他們的眼中,書不僅僅是書,它可探索世界,可品人生之趣。人這一生,太短,太倉促了,但在浩如煙海的書籍裡,可獲得永生。

讀書,看的是字,藏的是情,品的是魂,得其精髓,這才是真正的讀書。

若隻是匆匆一瞥,那隻是走馬觀花罷了。

有人終其一生,獲書如獲珍寶,欣喜若狂。

那種對書的熾熱,純粹而又稀缺。

-作者-

足矣,文字愛好者,涉足詩詞歌賦,喜歡八封文人的故事,以旁觀者角度,品人生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