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太監手裡那個像掃把一樣的拂塵幹嘛用?

如果你經常看古裝宮廷劇就會發現,無論是哪個朝代的,隻要涉及到太監,他們手裡都會拿着像掃把一樣的東西,也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拂塵。有些劇情裡,無論太監地位高低,手裡都會拿着拂塵,甚至武俠劇中還能成為殺人的武器。

這個像掃把或者說雞毛撣子的拂塵到底是幹嘛的?為什麼太監會天天拿在手裡呢?不知你有沒有再注意到,除了太監還有一些道士和神仙也都會手拿拂塵,這些拂塵在神仙手裡甚至成為發出神功的用具,揮一揮拂塵便可生火出煙,又或者把妖精變回原形。

太監手裡那個像掃把一樣的拂塵幹嘛用?

截圖來自《甄嬛傳》

《現代漢語詞典》說,拂塵作名詞用時是“撣塵土和驅除蚊蠅的用具,柄的一端紮馬尾。”《辭海》釋義說,“拂塵:拂子,用麈尾或馬尾做成的拂除塵埃的器具。”

麈,獸名。《埤雅·釋獸》:“麈,似鹿而大。其尾辟塵。”《埤雅 釋獸》中說:“麈,似鹿而大,其尾辟塵。”因其角似鹿非鹿,頭似馬非馬,身似驢非驢,蹄似牛非牛,是以又名之為“四不象”。是大陸的特産。清西清《黑龍江外紀》卷八中記載說:“四不像,亦鹿類。俄倫春役之如牛馬,有事哨之則來,舐以鹽則去,部人賴之,不殺也。國語謂之‘俄倫布呼’,而《異域錄》稱之為角鹿。嘗見《清文彙書》雲:‘四不像,牝、牡皆有角。’則稱角鹿不為無本。土人飼以石花,即苔也。”

由于這種鹿的尾巴比較長,又能“辟塵”,是以古代常用以做成一種拂去塵埃、驅趕蚊蠅的器具,叫“麈尾”。魏晉時代士人崇尚清談,手中常持拿着這種東西。《世說新語 容止》中說:“王夷甫容貌整麗,妙于談玄。恒捉白玉柄麈尾,與手都無分别。”後代亦有持鏖尾清談之遺風。宋姜夔《次韻千岩雜謠》:“鳳麈時時伴燕談。”

雖說大部分人都覺得拂塵與麈尾有一定相似,但細究起來,兩者之間還是有一定差别。

清初的《古今圖書內建》,就把麈尾畫成拂塵狀。而在明代的《湖山勝概》的插圖《青衣石泉》和《太虛步月》中各有一位手持類似馬尾巴器物的人物。

在明朝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出版的,由王圻和他的兒子王思義共同編撰的百科式圖錄類書《三才圖會》中“如意、麈”一節引《釋藏指歸》雲:“鹿之大者曰麈,群鹿随之,皆看麈所往,随麈尾扭轉為準。今講僧執麈尾拂子,蓋象彼有所指揮者故耳。”明代人認為這種将獸毛、麻等紮成一束,再加一長柄的器物就是“麈尾”,又叫“拂子”或“拂塵”。

魏晉時期士大夫崇尚清談,傳說麈的尾巴不沾塵土,士大夫用它來象征自己的高潔。在記錄魏晉文人言談轶事的筆記小說《世說新語》中麈尾是經常出現的标志性道具。麈尾究竟起源于何時,古代文獻中無明确的記載。南朝宋張悅所寫的《瑇瑁麈尾銘》雲:“姚古流制,铄道飛文。”“姚”通“遙”,故“姚古”即“遙古”,甚至可以推測遠古時代即有麈尾之制也。

麈尾為東漢貴族知識分子,特别是那些講授儒家經典的學者所常用。在那個時代,麈尾代表着傳統的道德規範和倫理思想,與後來文人雅士人手中的麈尾具有完全不同的文化意義,漢代麈尾的主要産地可能是著名的皇家園林上林苑。

可見最遲在漢代,麈尾便已為知識分子所使用,隻是流行的範圍還比較狹窄。三國時期,麈尾開始見重于士人。盛唐畫家閻立本(601—673)傳世的作品《曆代帝王像卷》所描繪的吳主孫權,即手持一柄麈尾。1972年6月1日至29日發掘的嘉峪關西晉壁畫墓四号墓後室南壁有一幅“麈尾與便面”壁畫。

太監手裡那個像掃把一樣的拂塵幹嘛用?

唐閻立本《曆代帝王像卷》中手執麈尾的東吳大帝孫權

太監手裡那個像掃把一樣的拂塵幹嘛用?

《維摩诘經變圖》局部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麈尾的形态更接近于扇子而非拂塵,《藝文類聚》引南朝徐陵《塵尾銘》,稱麈尾“員(圓)上天形,平下地勢,靡靡絲垂,維綿縷細。””這種上圓下平的形制似乎與《湖山勝概》和《三才圖會》中出現的“一束毛加一根柄”的器物不同。唐代畫家孫位的《高逸圖》中描繪了阮籍的形象,他手中所執的就是塵尾。敦煌壁畫中有一幅《維摩诘經變圖》,畫中的居士維摩诘手執塵尾坐在胡床之上。此外,在南北朝的石刻中也有不少手持麈尾的人物形象。很明顯,他們手中所持的塵尾形如樹葉,下部靠柄處則常為平直,再加上柄,邊上作以長毫。

談士用麈尾,從史傳來看,始于西晉人王衍、樂廣。王衍是王戎的從弟。王戎與阮籍統屬“竹林七賢”。隋唐時期,麈尾仍在文士間流行,是唐人雅集的常備之物。陳子昂《麈尾賦序》雲:甲子歲,天子在洛陽。時餘始解褐,與……置酒于金谷亭,大集賓客。酒酣,共賦座上食、物,命餘為麈尾賦焉。

麈尾到了宋代已經不多見,而到了元明清則多見于文人的吟詠,這就是為何到了後來有人會誤把麈尾當作拂塵的一種了。其實兩者之間,無論從外形還是含義,差别還是很大的。

拂塵更準确的叫法應該是雲帚、蠅帚、甩子,它是将馬尾系在細藤杆或木棍上。拂塵的曆史十分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從現存的書籍《史記 司馬相如列傳》、清代曹雪芹的《紅樓夢》第三十六回以及繪畫宋代《十八學士圖》、明代《千秋絕豔圖》中都可以看到拂塵的使用。

拂塵最早其實就是一種驅除蠅蚋的工具,相當于“馬尾巴的功能之一”。細長的柄部,木制、竹制、藤制的常見,進階的有牙、犀、玉等質料的;和柄部相連接配接,如半個皮球狀的束毛主軸底圈,常用骨、牙、犀等質料制成。栽在束毛圈上的刷毛,一般用長而軟中硬的鬃毛制成。俗稱也叫“拂子”。

佛教相當重視拂塵。據說,釋迦牟尼佛曆寶階下凡時,大梵天王就手執自拂塵侍從。是以,佛教最重視白色的鬃拂塵。

此外,律部中更載有,為了防蚊蠅等,釋迦牟尼佛教導僧人置備各種拂塵的記錄。講經的僧人,有時也手執器物,以助揮灑。

魏晉名士清談也會有僧人參與,名仕們執麈尾,以為談柄,僧人則很有可能執拂塵,所談的是佛經義理。大機率也是是以,“麈尾”和“拂塵”才會被後人誤以為是一種東西。

太監手裡那個像掃把一樣的拂塵幹嘛用?

《湖山勝概》插圖局部,手執拂塵的文人

北宋時,禅宗執拂塵說法。住持上堂說法,必用拂塵,稱為“秉拂”,代理住持上堂的。還特稱為“秉拂人”。特許五種職位的僧人才能秉拂,通稱“秉拂五頭首”,他們是:前堂首座、後堂首座、東藏主、西藏主、書記。此種規定沿襲至今:現在禅林和講院住持上堂,還是手執拂塵。

然而在尋常百姓家,或者太監手裡,拂塵最大的用處仍然是掃除灰塵以及驅趕蚊蟲。《北堂書鈔》卷一三六引漢秦嘉《與婦書》中說:“今奉髦牛尾拂一腋,可拂塵埃”《紅樓夢》第十八回:“又有執事太監捧着香巾,繡帕、漱盂、拂塵等物。”

在清末裕德齡寫的《慈禧傳》中曾有記載:“如果說最讓太後讨厭的東西,那一定是蒼蠅。每個夏天的蒼蠅都很多,但是今年夏天的這個時候,蒼蠅顯得格外多。各種驅蚊的方法都用上了,每個門口都有一位太監把守,手拿一柄拂塵(一種鞭子似的東西,在竹竿的一頭綁上馬尾毛),嚴陣以待。”

在清宮裡,除了驅趕蚊蠅以外,太監們很少會像電視上演的那樣随時随地拿着拂塵,會有這種演繹,多半也是來自于戲曲中。

拂塵是戲曲表演中較為重要的道具之一,舞台上常使用拂塵的有:神仙、與宗教有關的人物、宮廷的太監等,在戲曲中使用拂塵的劇目和人物很多,大多是屬于一般符号性的道具,拂塵的使用與水袖相近,它延伸了肢體的表現力,加強了表演的舞蹈性和觀賞性,特别是與戲曲的唱、念、做、打結合起來,舞蹈造型十分優美,表演更為生動多樣。也是以,人們通過戲曲留下了太監手裡都要手執拂塵的固定印象。

參考資料:《魏晉風度的傳神寫照 研究》範子烨;《古代文學與古代文化 》徐傳武;《與晚明文人藝術趣味研究》李娜;《慈禧傳》德齡;《漢化佛教法器與服飾》白化文。

轉載請注明來源:一本正經說曆史(ybzjlishi)

關于我:一本正經說曆史(ybzjli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