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分類精編(下),國文漲分必備!

寫在前面

高中國文12大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分類詳細彙編(下),漲分必看!趕緊收藏背誦!

文化常識部分,在聯考中是必考的内容,尤其是在文化常識運用、默寫、詩詞鑒賞題型中,都會涉及。今天來給大家分享一部分文化常識幹貨。

1

飲食器用

【五谷】

古代所指的五種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兩者的差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後者有麻無稻。古代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産地在南方,而北方種稻有限,是以“五谷”中最初無稻。

【五牲】

五種動物,具體所指說法不一:一種指牛、羊、豬、犬、雞;一種指麋、鹿、磨、狼、兔;還有一種指磨、鹿、熊、狼、野豬。第一種說法流傳較廣。

【五味】

指酸、鹹、甜(甘)、苦、辣(辛)五種味道。烹調上講究“五味調和”。

【六畜】

指六種家畜:馬、牛、羊、豬、狗、雞。

【八珍】

指古代八種珍貴的食品。其具體所指随時代和地域而不同。陶宗儀《南村辍耕錄》卷九雲:“所謂八珍,則醍醐、麝沆、野駝蹄、鹿唇、駝乳麋、天鵝炙、紫玉漿、玄玉漿也。”後世以龍肝、鳳髓、豹胎、鯉尾、鴞炙、猩唇、熊掌、酥酪蟬為八珍。

【古代食器】

古代食器種類很多,主要的有:簋(gui),形似大碗,人們從甗(yan)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簠(fu),是一種長方形的盛裝食物的器具,用途與簋相同,故有“簠簋對舉”的說法。豆,像高腳盤,本用來盛黍稷,供祭祀用,後漸漸用來盛肉醬與肉羹了。皿,盛飯食的用具,兩邊有耳。盂,盛飲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圓形之足。盆盂,均為盛物之器。案,又稱食案,是進食用的托盤,形體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進食時常“舉案齊眉”,以示敬意。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後用刀割着吃。匕,是長柄湯匙;俎,是長方形砧闆,兩端有足支地。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舉,并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淩、任人宰割的境遇。《鴻門宴》中有這麼一句:“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說的就是這種境遇。箸,夾食的用具,與“住”諧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諱故取反義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個“竹”字頭為“筷”,沿用至今。以上食器的質料均可選用竹、木、陶、青銅等。一般百姓大多用竹、木、陶制成,貴族的食器則以青銅居多。古代統治者所用的筷子,有的用金、銀或象牙制成。

【古代炊具】

大陸古代炊具有鼎、镬(huo)、甑(zeng)、甗(yan)、鬲(li)等。鼎,最早是陶制的,殷周以後開始用青銅制作。鼎腹一般呈圓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說;鼎的上沿有兩耳,可穿進棍棒擡舉。可在鼎腹下面燒烤。鼎的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差别較大。古代常将整個動物放在鼎中烹煮,可見其容積較大。夏禹時的九鼎,經殷代傳至周朝,象征國家最高權力,隻有得到九鼎才能成為天子,可見它是傳國之寶。镬是無足的鼎,與現在的大鍋相仿,主要用來烹煮魚肉之類的食物;後來它又發展成對犯人施行酷刑的工具,即将人投入镬中活活煮死。甑,是蒸飯的用具,與今之蒸籠、籠屜相似,最早用陶制成,後用青銅制作,其形直口立耳,底部有許多孔眼,置于鬲或釜上,甑裡裝上要蒸的食物,水煮開後,蒸氣透過孔眼将食物蒸熟。鬲與鼎相近,但足空,且與腹相通,這是為了更大範圍地接受傳熱,使食物盡快爛熟。鬲與甑合成一套使用稱為“甗”。鬲隻用作炊具,故體積比鼎小。炊具可分為陶制、青銅制兩大類。一般百姓多用陶制,青銅炊具為貴族所用。

【古代酒器】

尊,是古代酒器的通稱,作為專名是一種盛酒器,敞口,高頸,圈足。尊上常飾有動物形象。壺,是一種長頸、大腹、圓足的盛酒器,不僅裝酒,還能裝水,故後代用“箪食壺漿”指犒勞軍旅。彜、卣(you)、纍(lei)、缶(fou),都是形狀不一的盛酒器。爵,古代飲酒器的總稱,作為專名是用來溫酒的,下有三足,可升火溫酒。角,口呈兩尖角形的飲酒器。觥(gong),是一種盛酒、飲酒兼用的器具,像一隻橫放的牛角,長方圈足,有蓋,多作獸形,觥常被用作罰酒,歐陽修《醉翁亭記》中有這樣的描述:“射者中,奕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衆賓歡也。”杯,橢圓形,是用來盛羹湯、酒、水的器物。杯的質料有玉、銅、銀、瓷器,小杯為盞、盅。卮,也是一種盛酒器,《鴻門宴》中有“卮酒安足辭”之句。

【羹】

即肉汁。有兩種:一種是純肉汁,供食飲;另一種是肉羹,制成五味調和的濃肉湯,後泛指煮或蒸成的汁狀、糊狀、凍狀的食品。在古代,肉是“肉食者”才能吃到的,貧苦百姓隻能用白水煮菜為羹,這就是所謂的菜羹。

【脍炙】

脍,切細的魚、肉;炙,烤肉。古代鮮肉一般用火炙,就像今天的烤羊肉串;幹肉則用火烤。“食不厭精,脍不厭細”,可見古代脍食需要很高的刀工技法。脍炙,是人們所共同喜好的,後來把詩文為人所稱頌叫做“脍炙人口”。

【古代家具】

大陸古代家具主要有席、床、屏風、鏡台、桌、椅、櫃等。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具,最早由樹葉編織而成,後來大都由蘆葦、竹篾編成。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見席子的應用是很廣泛的。床,是席子以後最早出現的家具。一開始,床極矮,古人讀書、寫字、飲食、睡覺幾乎都在床上進行。《孔雀東南飛》:“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詩中的“床”指的是坐具。和這種矮床配合用的家具有幾、案、屏風等。還有一種矮榻常與床并用,故有“床榻”之稱。魏晉南北朝以後,床的高度與今天的床差不多,成為專供睡覺的家具。唐宋以來,高型家具廣泛普及,有床、桌、椅、凳、高幾、長案、櫃、衣架、巾架、屏風、盆架、鏡台等,種類繁多,品種齊全。各個朝代的家具,都講究工藝手法,力求圖案豐富、雕刻精美,表現出濃厚的中國傳統氣派,成了大陸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其獨特風格與樣式,對世界不少國家産生過深遠影響。

2

音樂娛樂

【五聲】

也稱“五音”,即大陸古代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zhi)、羽五個音級。五聲與古代的所謂陰陽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樸素的理論形式一樣,是大陸早期整體化的美學觀,被西方人看作是整個東方音樂的基本形态。《戰國策·荊轲刺秦王》:“高漸離擊築,荊轲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文中的“變徵”是角、徵二音之間接近徵音的聲音,聲調悲涼。

【宮調】

音樂術語。古代稱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為七聲,其中以任何一聲為音階的起點,均可構成一種調式。凡以宮聲為音階的起點的調式稱“宮”,即宮調式,而以其他各聲為主者則稱“調”,如商調、角調等,統稱為“宮調”。

【十二律】

古代樂律學名詞,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損益法将一個八度分為十二個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種律制。各律從低到高依次為:黃鐘、大呂、太簇、夾種、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十二律又分為陰陽兩類,凡屬奇數的六種律稱陽律,屬偶數的六種律稱陰律。另外,奇數各律稱“律”,偶數各律稱“呂”,故十二律又簡稱“律呂”。

【俗樂】

古代各種民間音樂的泛稱。宮廷中宴會時所用的俗樂,稱為“燕樂”。“雅樂”是統治階級制定的典禮樂舞,尋根究底,幾乎都來自民間音樂,隻不過改變了它的内容和情調而已。有著名琴曲《廣陵散》《酒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琵琶曲《陽春古曲》《平沙落雁》《霓裳曲》,絲竹曲《春江花月夜》《老八闆》,廣東音樂《旱天雷》《雨打芭蕉》等,以及大量的寺院音樂、各地各種樂曲,其中不少是大陸傳統文化中的珍寶。

【雅樂】

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賀、宴享等大典時所用的樂舞。周代雅樂是指“六舞”(雲門、鹹池、大磬、大夏、大镬、大武,前四種屬文舞,後兩種屬武舞)。以後曆代統治者都把這奉為樂舞的最高典範,認為它的音樂“中正和平”,歌詞“典雅純正”,故稱之為“雅樂”。各個朝代均循禮作樂,歌功頌德,此類樂舞統稱為“雅樂”。

【春江花月夜】

樂府《吳聲歌曲》名。相傳為陳後主(陳叔寶)所創,原詞已佚。隋炀帝、溫庭筠等都曾作有此曲。唐代張若虛所作的《春江花月夜》最為出名。

【霓裳羽衣舞】

即《霓裳羽衣曲》,簡稱《霓裳》。唐代宮廷樂舞。其由來傳說不一:有的說,唐玄宗登三鄉驿,望見女兒山,歸而作之;有的說,此曲是《婆羅門曲》之别名;有的說,唐玄宗憑幻想寫成前半曲,又将西涼都督楊敬述進《婆羅門曲》改編成後半曲合而制之。白居易有首詩,對此曲的演唱作了詳盡的描述。

【十面埋伏】

琵琶大曲。明代後期已在民間流傳。樂曲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戰争在垓下最後決戰之情景,運用了琵琶特有的表現技巧,表現古代戰争中幹軍萬馬沖鋒陷陣之勢,十分生動。此曲是傳統琵琶曲的代表作品之一。

【五射】

古代的五種射技。這五種射技為: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白矢,箭穿靶子而箭頭發白,表明發矢準确而有力;參連,前放一矢,後三矢連續而去,矢矢相屬,若連珠之相銜;剡注,謂矢行之疾;襄尺,臣與君射,臣與君并立,讓君一尺而退;井儀,四矢連貫,皆正中目标。

【文房四寶】

舊時對筆、墨、紙、硯四種文具的總稱。文房,即書房。北宋蘇易簡著有《文房四譜》一書,叙述了四種文具的品類及故實等。這些文具,制作曆史悠久,名手輩出,且品類豐富,風格獨特。著名的有:安徽泾縣的宣紙、安徽歙縣的歙墨、廣東端州的端硯、浙江吳興的湖筆。

【書法】

中國傳統藝術之一,是以漢字為表現對象、以毛筆為表現工具的一種線條造型藝術。漢字經曆了篆、隸、楷等發展階段,技法日精,在文字書寫的點畫篇章之間,表達出作者的性格、情感、意趣、素養、氣質等精神因素,遂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用筆、結構、章法為書法之大要。從商周甲骨文、兩周金文、秦篆、漢隸,以及魏晉到唐宋楷、行、草,書體繁複,流派衆多,湧現了王羲之、顔真卿、懷素等偉大的書法家,留下了《蘭亭序》《自叙帖》等珍貴書法遺産。

【六書】

古人分析漢字的造字方法而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今人一般認為後兩種與造字無關。象形即描摹事物形狀的造字法,如“日、月、山、羊、馬”等,象形字全是獨體字。指事是以象征性的符号來表示意義的造字法,如“上、下、本、末、中、甘、刃”等,指事字也全是獨體字。會意是由兩個或多個字合起來表達一個新的意義的造字法,如“明、旦、采、休”等。形聲是意符和聲符并用的造字法,形聲字占漢字的百分之八十左右。

【永字八法】

“永”字具有漢字的八種基本筆畫:點、橫、豎、撇、捺、折、鈎、提。

【陽文陰文】

大陸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筆畫凸起的叫陽文,凹下的叫陰文。

【歲寒三友】

指古詩文中經常提到的松、竹、梅。松,是耐寒樹木,經冬不凋,常被看作剛正節操的象征。竹,也經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剛直、謙遜,不亢不卑,潇灑處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梅,迎寒而開,美麗絕俗,是堅韌不拔的人格的象征。

【花中四君子】

古詩文中常提到的梅、竹、蘭、菊。蘭,一則花朵色淡香清,二則多生于幽僻之處,故常被看作是謙謙君子的象征。菊,它不僅清麗淡雅、芳香襲人,而且具有傲霜鬥雪的特征;它豔于百花凋後,不與群芳争列,故曆來被用來象征恬然自處、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梅、竹”見上條。

3

文史典籍

【四書】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合稱。宋人抽出《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與《論語》《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間,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四書”之名由此而定。此後,“四書”始終是大陸封建社會正統教育的必讀書和科舉取士的初級标準書。

【五經】

《詩》《書》《禮》《易》《春秋》五部儒家經典的簡稱,始稱于漢武帝時。其中存有中國古代豐富的曆史資料,是封建時代教育的必讀教科書,并被統治階級作為宣傳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論依據。

【六經】

指的是六部儒家經典,即在“五經”外,另加《樂經》。也有稱“六經”為“六藝”的,韓愈《師說》中的“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中的“六藝”即“六經”。

【十三經】

十三部儒家經典。漢代開始,把《詩》《書》《禮》《易》《春秋》稱為“五經”。唐代把“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三傳”(《公羊傳》《毂梁傳》《左傳》),連同《易》《書》《詩》稱為“九經”。至唐文宗刻石經,将《孝經》《論語》《爾雅》列入經部,則為“十二經”。宋代又将《孟子》提升為經,故有“十三經”之稱。

【三字經】

舊時廣泛使用的蒙學課本。相傳為宋代王應麟撰,明清學者陸續增補,至清初的本子為一千一百四十字。内容從闡述教育的重要性開始,進而依次講述名物常識、經書子書、曆史知識及古人勤學的故事等。全部用三言韻語,便于兒童誦讀。句法靈活豐富,語言通俗易懂。自編成後廣為流傳,一直使用至清末民初。

【千字文】

舊時廣泛使用的蒙學課本。南朝梁代周興嗣編,梁武帝大同年間編成。全書将一千個字,編為四字一句的韻語,介紹有關自然、社會、曆史、倫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識,基本上無重複的字。自隋代開始流行,至清末一直被廣泛用作兒童識字課本。宋代以後,有種種續編和改編本,但都沒有舊本流傳得廣泛、長久。

【千家詩】

舊時蒙學讀物。有《新镌五言幹家詩》《重訂千家詩》兩種,前者題王相選注,後者題謝枋得選、王相注,所選均七言詩。兩種選本都分絕句、律詩兩部分,大都為唐、五代、宋作品,宋詩尤多。因入選之詩淺近易解,是以流傳較廣。

【唐詩三百首】

詩歌總集。清代乾隆年間蘅塘退士孫洙編,實選唐詩三百十首,分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絕、七絕及樂府諸體排列。選編的原意,本作為家塾課本。所選詩作大都藝術性較高,便于吟誦,是流傳最廣的唐詩選本。

【文選】

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南朝梁蕭統(昭明太子)編選,世稱《昭明文選》。選錄自先秦至梁的詩文辭賦,共一百二十九家,七百餘篇,分三十八類。選者注意到文學與其他類型著作的區分,故不選經子,史書也僅取論贊,入選作品大多為骈文。該書是研究梁以前文學的重要參考資料。

【古文觀止】

清代康熙年間吳楚材、吳調侯叔侄二人編選的一部曆代文章總集,共十二卷。全書收錄自東周至明末的文章二百二十二篇,以朝代為序排列。選文多慷慨悲憤之作,語言琅琅上口。每篇的簡要評注,頗有見解。是清代以後流傳最廣、影響較大的古文選本。

【古文辭類纂】

清代姚鼐編的各類文章總集。全書七十五卷,選錄戰國至清代的古文,依文體分為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诏令、傳狀、碑志、雜記、箴銘、頌贊、辭賦、哀祭等十三類。所選作品主要是《戰國策》、《史記》、兩漢散文家、唐宋八大家及明代歸有光、清代方苞、劉大櫆等的古文。書首有序目,略述各類文體的特點、源流及其義例。

【二十四史】

從《史記》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被稱為“正史”,清代乾隆年間編定。全書總計三幹二百二十九卷,記載了從黃帝到明末共四千餘年的史事,是史學研究的重要資料,也常以之代稱中國曆史。其中《史記》是通史,其餘的都是斷代史。

【史記】

大陸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原名《太史公書》,東漢以後始稱《史記》,西漢司馬遷撰。全書一百三十篇,計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記載自黃帝至漢武帝時期共約三千年的曆史。該書取材頗富,作者曾廣泛查閱并實地調查了大量史料和史事。文筆優美生動,結構嚴謹,被奉為封建時代曆史著作的典範,在大陸史學史和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作者所創的紀傳體例為曆代著正史者所遵循取法。

【資治通鑒】

北宋司馬光撰,全書二百九十四卷。宋神宗以其“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鑒》。該書取材廣泛,除曆朝正史外,尚有野史、實錄、譜牒、行狀、文集等三百餘種。剪裁精審,嚴謹清晰,功力極深,是一部對後代産生很深影響的編年體通史。

【太平廣記】

著名類書,由北宋李防等奉敕編輯。因成書于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故名。全書五百卷,另目錄十卷,按題材性質分九十二大類,一百五十餘小類,收錄上迄先秦兩漢,下及北宋初年的作品約七千則。采錄漢代至宋初的小說、筆記、稗史等五百餘種,儲存了今已亡佚的大量古小說資料。

【詩文集的命名方式】

古人為詩文集命名的方式,主要的有:

(1)以作者姓名命名。如《孟浩然集》、《李清照集》、《陶淵明集》。

(2)以官爵命名。如《王右丞集》(王維)、《杜工部集》(杜甫)。

(3)以谥号命名。如《範文正公集》(範仲淹)、《歐陽文忠公集》(歐陽修)。

(4)以書齋命名。如《七錄齋集》(張溥)、《飲冰室合集》(梁啟超)、《惜抱軒文集》(姚鼐)。

(5)以作者字、号命名。如《李太白全集》、《文山先生全集》、《王子安集》(王勃)、《蘇東坡全集》、《稼軒長短句》(辛棄疾)、《徐霞客遊記》(徐宏祖)。

(6)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如《樊川文集》(杜牧)、《賈長沙集》(賈誼)、《長江集》(賈島)、《夢溪筆談》(沈括)。

(7)以出生地命名。如《臨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柳河東集》(柳宗元)。

(8)以帝王年号命名。如《白氏長慶集》(白居易)、《嘉祜集》(蘇洵)。

【史書編寫方式】

分紀傳體、編年體、紀事本末體三種。

(1)紀傳體是以人物為中心線索來編寫的史書體裁,由司馬遷首創。《二十四史》全是紀傳體。

(2)編年體是按年月日先後順序來記述史實的史書體裁,如《左傳》、《資治通鑒》。

(3)紀事本末體是以曆史事件為中心線索來編寫的史書體裁。這種體裁在南宋時才出現,如《通鑒紀事本末》、《宋史紀事本末》。

4

目錄辭書

【目錄學】

研究書目的編制、利用并使其在科學文化事業中有效地發揮作用的學問。大陸古代很早就有人注意到目錄學的作用,西漢時,劉向、劉歆父子就撰有《别錄》《七略》等書,以後曆代均有專著。南宋鄭樵有《通志·校雠略》,至清代,章學誠著成《校雠通義》,更總結了目錄學的豐富經驗。反映大陸古代著述的規模最大、最全的目錄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和《四庫全書簡明目錄》。

【經史子集】

大陸古代圖書分類,始于晉荀勗(xu)。經,指儒家經典;史,指各種體裁的史學著作;子,指先秦諸子百家的著作及政治、哲學、醫學等著作;集,泛指詩詞文賦專集等著作。

【類書】

輯錄彙集資料,以利尋檢、引用的一種古典文獻工具書。其體例有集錄各科資料于一書的綜合類和專收一門資料的專科類兩種。編輯方式,一般分類編排,也有按韻、按字分次編排的。現存著名的類書有:唐代的《藝文類聚》《初學記》,宋代的《太平禦覽》《冊府元龜》,明代的《永樂大典》,清代的《古今圖書內建》。其價值:一為儲存大陸古代大量的接近原作的珍貴資料,以供校勘典籍、檢索詩詞文句、查檢典故成語出處之用;二為研究者直接提供了專題研究的資料。

【太平禦覽】

類書名。宋初李防等人奉宋太宗之命輯錄。全書一千卷,分五十五部、四千五百五十八子目。引書浩博,達一千六百九十餘種。引書較完整,多整篇整段抄錄,并注明出處。

【永樂大典】

類書名。明代解缙等二千餘人奉明成祖之命輯錄。該書廣泛搜集當時能見到的圖書七八千種,輯成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另凡例、目錄六十卷,共裝訂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約三億七千萬字,是大陸古代最大的一部類書。

【古今圖書內建】

類書名。清代康熙年間陳夢雷等原輯,初名《古今圖書彙編》,康熙改為今名。雍正初年蔣廷錫等人奉命再編,四年完成,共一萬卷,目錄四十卷,六千—百零九部,一億六千萬字。每部先列彙考,次列總論,有圖表、列傳、藝文、選句、紀事、雜錄、外編等項,取材繁富,脈絡清晰,是大陸現存規模最大的類書。

【叢書】

按一定的目的,在——個總名之下,将各種著作彙編于一體的——種叢集式圖書,叫叢書,又稱叢刊、叢刻或彙刻等。形式有綜合型、專門型兩類。世界著名的古代大型綜合性叢書,是清代乾隆年簡編的《四庫全書》,收編古籍達三幹四百六十一種,其中有不少罕見的舊刻和舊鈔本。叢書的作用:一是集中大量稀見難得的重要圖書文獻,對儲存、流傳、校勘古籍具有巨大意義;二是給人們治學以很大友善。

【四庫全書】

大陸古代最大的——部叢書。紀昀、陸錫熊等四千餘人編,清代乾隆三十七年開館纂修,經十年始成。共收圖書三幹五百零三種,七萬九千三百三十七卷,約九億九千七百萬字。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每部再分類、細目。内容極為廣泛,對整理、儲存古代文獻有—定的作用。

【四部叢刊】

叢書名。近人張元濟主編,分初編、續編、三編,共收書五百零四種。大陸古代主要經史著作、諸子百家代表作、曆朝著名學者文人的别集,大都輯入。全書按經、史、子、集四部排列,有較高的文獻價值。

【四部備要】

叢書名。中華書局自一九二四年起輯印,前後共出五集,收書三百三十六種,一萬一千三百零五卷。選書以研究古籍常備、常見和帶注的為主,有的采用清代學者整理過的本子。該書較《四部叢刊》實用,兩書可互為補充。

【爾雅】

大陸最早的釋問專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體系的詞典。研究者認為,此書是西漢初年的學者們編輯周秦至漢諸書的舊文遞相增益而成。全書計十九篇。累計各篇條目共二幹零九十一條,釋詞語四千三百多個。書中采用的通用語詞與專科語詞既結合義分科的編注體系與方式,開創了大陸百科詞典的先例。它的豐富的詞彙訓釋,是研究古代語言學的重要資料;它的釋詞方法、編輯體例,對後世訓诂學的發展影響很大。

【說文解字】

簡稱“說文”,是大陸第一部系統分析字形和考求字的本義的字典。東漢許慎撰,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個,重文(異體字)一千一百六十三個。首創了部首分類法,将一萬零五百十六個字歸入五百四十部。每字先解字義,再按六書說解形體構造,并注明讀音。

【康熙字典】

清代張五書、陳廷敬等編纂;在大陸字書史上第一次正式使用“字典”為書名。成書于康熙五十五年。全書四十二卷,共收字四萬七千零三十五個,一般少見的字,大都可以從中查到,是迄清為止大陸規模最大的字書。

【辭源】

大陸第一部有現代意義的綜合詞典。陸爾奎、傅運森、蔡文森等主編,一九一五年出版正編,—九三一年出續編,一九三九年出合訂本。此書突破大陸舊辭書的傳統,吸收現代辭書的優點,以語詞為主,兼收百科;以常見為主,強調實用;結合書證,重在溯源。共收單字一萬一千二百零四個,複詞八萬七千七百九十個,合計詞目九萬八千九百九十條。一九七九年出版的《辭源》(修訂本)是一部閱讀古籍用的工具書和古典文史研究者的參考書。

【辭海】

現代大型綜合性百科詞典,舒新城等人主編,一九三六年中華書局出版。收單字一萬三千九百五十五個,語詞二萬一千七百二十四條,百科詞目五萬零一百二十四條。按部首排列,以字帶詞,而詞又以字數、筆畫為序,在引證、釋義、體例、收詞等方面都較嚴密。一九五七年,毛澤東倡議重新修汀《辭海》,先後有九百多人參加工作,一九七九年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三卷本,1980年出版縮印本。以後,《辭海》不斷增補修訂,——九八三年出版了《辭海·增補本》,一九八九年出版了修訂後的《辭海》(一九八九年版)。

【中華大字典】

是《漢語大字典》出版前大陸大陸上收字最多、規模最大的字典。歐陽溥存等主編,一九一四年成書,——九——五年由中華書局初版。全書收字四萬八千多,按部首分二百十四部排列。此書繼承《康熙字典》的字彙,又采錄近代的方言和翻譯中的新字,體例比《康熙字典》先進。

【經傳釋詞】

古漢語虛詞研究專著,清代王引之著,共十卷。以經傳為主,兼及子史,收周秦兩漢占籍中文言虛詞一百六十個,詳加解釋。

【文言虛字】

文言虛詞研究著作,呂叔湘著。書中選取最常見的二十九個文言虛詞,廣舉例句,詳加分析,并附有練習。一九四四年開明書店出版。

5

官職變化

【表授予官職的詞語】

征:由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職。如:公車特征拜郎中。《張衡傳》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後向上薦舉,任以官職。如:連辟公府不就。《張衡傳》

薦、舉:由地方官向中央舉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如:舉其偏,不為黨。《左傳"襄公三年》

知:韓琦鎮長安,薦知泾陽縣。《宋史·侯可傳》

拜:授予官職。 如:……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征拜郎中。《張衡傳》

選:通過推薦或科舉選拔任以官職。《元史·賈魯傳》:“延、至治間……選丞相東曹掾。”

除:任命,授職。如:尋蒙國恩,除臣冼馬。《陳情表》

授:授給、給予官職。《元史·賈魯傳》:“秦定初恩授東平路儒學教授。”

賞:指皇帝特意賜給官銜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譚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賜給臣子。如: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鴻門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職。如:魯居喪服阕,起為太醫都事。《元史·賈魯傳》

察:考察後予推薦,選舉。如:郡察孝廉,州舉茂才。《三國志·吳主傳》

仕:做官。如: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

仕宦:做官,任官職。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閣。《孔雀東南飛》

仕進:進身為官。如:邁少恬靜,不慕仕進。《晉書·許邁傳》

【表罷免官職的詞語】

罷:免去,解除官職。如:窦太後大怒,乃罷逐趙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傳》

绌、黜:廢掉官職。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賞。《封建論》

免:罷免。如:免官削爵。〈漢書"貢禹傳〉

奪: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脅服奪其官。《書博雞者事》

【表提升官職的詞語】

升:升官。如:升(魯)台都事。《元史·賈魯傳》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為後将軍。《漢書"趙充國傳》

拔:提升本來沒有官職的人。如:山濤(人名)作冀州(長官),拔三十餘人。李白《與韓荊州書》

遷: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賈誼傳》

陟:進用。如: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出師表》

晉、進:晉升官職,提高職位或級别。如:成語“加官進爵”

加:加封,即在原來的官銜上增加榮銜,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權。 如:平劇盜賴文政有功,加秘閣修撰。《宋史·辛棄疾傳》

拜:按一定禮節授予(任命)官職,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

【表降低官職的詞語】

谪:因罪被降職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嶽陽樓記》

貶:降職。如:貶連州刺史。《劉禹錫傳》降職并外放。如:貶邵州刺史,不半道,貶永州司馬。《新唐書·柳宗元傳》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複見。《蔔居》

左遷:降職貶官,特指貶官在外。如: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琵琶行》

竄:放逐,貶官。如:暫為銜使,遂竄南夷。(韓俞《進學解》)

左除、左降、左轉:降職。如:帝怒,乃罷(陸)贽宰相,左除(張)滂等官(《新唐書·裝延齡傳》)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應列宿,出宰百裡,有非其人,則民受其殃。(《後漢書·明帝紀》)

【表調動官職的詞語】

遷:調動官職,一般指提升。《漢書·王尊傳》:“遷東郡太守。”

徙:一般的調動官職。如:徙王信為楚王。《淮陰侯列傳》

調:變換官職。如:調為隴西都尉。《漢書"袁盎傳》

轉、調、徙:調動官職。《張衡傳》:“再轉複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辄積年不徙。”

補:補充空缺官職。如:太守察王尊廉,補遼西鹽官長。《漢書·王尊傳》

改:改任官職。如:改刑部詳覆官。《宋史·王濟傳》

出:京官外調。如:出為河間相,時國王驕奢。《張衡傳》

【表兼代官職的詞語】

兼:兼任。如:餘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後序》

領:兼任(較為低級的官職)。如:桓溫鎮江口,複引(喬)為司馬,領廣陵相。《晉書·袁喬傳》

行:代理官職。如:太祖行奮武将軍。《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署:代理、暫任。 如:太守奇之,署守屬監獄。《漢書·王尊傳》

權:暫代官職。如:時韓愈吏部權京兆。《劉公嘉話》

判:高位兼低職。如:除鎮安武勝軍節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韓琦傳》

假:臨時的,代理的。如:乃相與共立為假上将軍。(《史記·項羽本記》)

攝:暫代官職。如:俄檢校侍中,攝史部尚書。(《新唐書·杜如晦傳》)

守:代理官職。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為主薄,守高密令。(《三國志·王修傳》)

【表辭官】

告老:官員年老。如:時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懸車告老。

解官:辭去官職。如:得監和州稅,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歸養》

請老:古代官吏請求退休養老。如:祁溪請老,晉侯問嗣焉。

乞身:古代認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是以稱請求退職為“乞身”。如:時天下略定,通思欲避榮寵,以病上書乞身。(《後漢書·李通傳》)

乞骸骨:古代官吏請求退職,,意思是使骸骨歸葬故鄉。如:龔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

移病:上書稱病,為居官者請求退職的委婉語。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滿三月賜告。(《漢書·疏廣傳》)

緻仕:交還官職,即退休。如:以刑部尚書緻辭仕。(《新唐書·白居易傳》)

這些詞,都有個明顯的特征,即後面常帶表示官職或地點的專有名詞,這給我們的翻譯帶來了友善——可以不譯。更重要的是,官職的變動特别是主觀情緒明顯的降職和升職,往往是我們推斷翻譯主人公行為、事件中生難字詞的重要依據。

6

古代年齡稱謂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分類精編(下),國文漲分必備!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分類精編(下),國文漲分必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