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林黛玉發瘋文學?你怕不是隻看懂了一半林妹妹|紅樓夢整本書閱讀

這兩天,網絡上一種名為“林黛玉發瘋文學”的内容火了!網友們競相造句、評論,熱情異常。

林黛玉發瘋文學?你怕不是隻看懂了一半林妹妹|紅樓夢整本書閱讀

有人認為,“林黛玉發瘋文學”是将經典踩在腳下秀優越感,令人不适。也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很有趣的現象,充分反映了文學經典的影響力。

而事實上,我們如果隻看這些文字本身,不難發現讀者們眼中,林黛玉本身的性格和語言特征:敏感、自我、直爽,言詞犀利。

黛玉的性格以及語言向來如此嗎?難道她真的隻會“發瘋”?

錯乎哉!片言誰解訴秋心,少女黛玉的心路曆程,可不隻是敏感和直爽,随着她的成長,她的人際關系、處世态度、性格特質也發生了變化,一個雖不完美,卻真實立體的黛玉始終觸動着每個讀者。今日份的推薦,來自人大附中崔秀霞老師的《青春紅樓: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文摘有删節)。

林黛玉發瘋文學?你怕不是隻看懂了一半林妹妹|紅樓夢整本書閱讀

第四十五回 “金蘭契互剖金蘭語,風雨夕悶制風雨詞”,寫秋天天氣轉涼,黛玉犯了舊疾,寶钗和寶玉分别來探望病中的黛玉。這一段文字充滿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在這裡,我們主要來看看黛玉和寶钗的關系。

這一回裡寫到正值秋分前後,黛玉犯了嗽疾,在房中将養。寶钗前來探望她,兩個人促膝談心,黛玉對寶钗說出這樣一番話來:

黛玉歎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極好的,然我最是個多心的人,隻當你心裡藏奸。從前日你說看雜書不好, 又說我那些好話,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錯了,實在誤到如今。細細算來,我母親去世的早,又無姊妹兄弟,我長了今年十五歲,竟沒一個人像你前日的話教導我。怨不得雲丫頭說你好。我往日見他贊你,我還不受用;昨兒我親自經過,才知道了。比如要是你說了那個,我再不輕放過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勸我那些話,可知我竟自誤了。若不是從前日看出來,今日這話再不對你說。……”

林黛玉發瘋文學?你怕不是隻看懂了一半林妹妹|紅樓夢整本書閱讀

這一番話,正道出了寶钗、黛玉二人之間關系的變化。我們可以勾連 《紅樓夢》前面的相關情節去思考:

這種變化是怎麼發生的呢?

黛玉所說 “竟沒一個人像你前日的話教導我”,指的是什麼事情?

此時的黛玉與寶钗之間,解開了以往的誤會和心結,滿是姐妹間的體諒和關心。“竟沒一個人像你前日的話教導我”,正是指前面第四十回行酒令時黛玉不小心說了 《牡丹亭》 《西廂記》裡面的曲詞 “良辰美景奈何天”“紗窗也沒有紅娘報”等,當時有一處不留心便不會注意的細節,“寶钗聽了,回頭看着他”。這是顯然被寶钗發現了,但是寶钗沒有當場點破,而是私下裡找機會提醒黛玉以後不可再看此類書移了性情,這讓寄人籬下的黛玉體會到了姐姐一般的關心,一席話把黛玉說得垂頭心下暗服。這正是第四十二回的 “蘅蕪君蘭言解疑癖”,寶钗的一番話解開的是以往黛玉對她的重重猜忌,令她相信寶钗是真心為自己好的。這件事是二人之間關系轉 變的直接原因。黛玉對寶钗不再因猜忌而刻薄、尖酸,而是充滿了對知己的感念和姐妹間的脈脈溫情。

除這個最直接的原因之外,我們還可以去推想:寶黛之間情感的穩定,是否也是影響寶钗與黛玉情感的重要因素呢?第三十二回 “訴肺腑”中寶玉所傾訴出的 “你放心”三個字,二人情感的明朗化,讓黛玉的一顆心踏實下來,于是她不再嚴陣以待,不再把寶钗當成自己情感上的 “假想敵”,整個人都放松舒緩下來。

可以說黛玉與其他人的人際關系的變化,是與她的情感的發展緊密相關的。

我們再來看第四十九回中薛寶琴的出場。面對寶琴這麼完美, 又受大家喜歡的女孩子,大家可以想象黛玉對寶琴的态度會是什麼樣子的。按照黛玉之前的性格,大家肯定會想,黛玉心中又要不自在了吧。

正說着,隻見琥珀走來,笑道:“老太太說了,叫寶姑娘别管緊了琴姑娘,他還小呢。讓他愛怎麼樣就怎麼 樣。要什麼東西隻管要去,别多心。”寶钗忙起身答應了, 又推寶琴笑道:“你也不知是那裡來的福氣!你倒去罷,仔細我們委屈着你。我就不信,我那些兒不如你。”說話 之間,寶玉黛玉都進來了。寶钗猶是嘲笑。湘雲因笑道:“寶姐姐你這話雖是頑話,卻有人真心是這樣想呢。”琥珀笑道:“真心惱的,再沒别人,就隻是他。”口裡說,手指 着寶玉。寶钗湘雲都笑道:“他倒不是這樣人。”琥珀又笑道:“不是他,就是他。”說着,又指着黛玉。湘雲便不則聲。寶钗忙笑道:“更不是了。我的妹妹和他的妹妹一樣, 他喜歡的比我還甚呢,那裡還惱。你信雲兒混說。他的那嘴,有什麼實據。”寶玉素昔深知黛玉有些小性兒,且尚 不知近日黛玉和寶钗之事,正恐賈母疼寶琴,他心中不自 在;今見湘雲如此說了,寶钗又如此答,再審度黛玉聲色 亦不似往時,果然與寶钗之說相符,心中悶悶不解。因想 他兩個素日不是這樣的好,如今看來,竟更比他人好十倍。”一時,林黛玉又趕着寶琴叫 “妹妹”,并不提名道姓,直是親姊妹一般。

琥珀、湘雲、寶玉等人都像我們中的一些讀者一樣,拿黛玉之前的表現去推測,擔心寶琴的受歡迎會讓黛玉不高興。但有了前面 “金蘭契互剖金蘭語”及送燕窩的情誼,寶钗知道自己與黛玉的關系已然不同,坦然說道:“更不是了。我的妹妹和他的妹妹一樣, 他喜歡的比我還甚呢,那裡還惱。”黛玉聲色确實不像往日一樣, 而是與寶钗所說的相符,沒有一絲嫉妒與不快之意,隻是親熱地拉着寶琴的手喊妹妹,像親姐妹一般。

寶琴作為寶钗的堂妹,黛玉對寶琴的态度,其實是黛玉對寶钗态度的一個折射,說明黛玉早已完全放下對寶钗的芥蒂,将她視為自己的姐妹了。這裡寶玉納悶于黛玉的不同往常的表現,借 《西廂記》裡的戲詞問黛玉:“那 ‘鬧簡’上有一句說得最好:‘是幾時孟光接了梁鴻案?’這句最妙。‘孟光接了梁鴻案’這七個字,不過是現成的典,難為他這 ‘是幾時’三個虛字問的有趣。———是幾時接了?你說說我聽聽。”這實則是問黛玉什麼時候接受了寶钗。黛玉 說道:“誰知他竟真是個好人。我素日隻當他藏奸。”于是從說錯了 酒令起,連同送燕窩和病中所談之事,細細告訴了寶玉。這一脈下 來,可見黛玉對寶钗誤會的化解,是她與寶琴和睦的直接原因。

同時,我們還可以去推想,寶琴這個人物的出場,更多地也是在測試寶玉與黛玉二人之間的情感。二人的感情經過種種波折,再經過 “訴肺腑”一回中情感的明朗化,已經到了情比金堅的程度。不用說寶钗、湘雲,現在即使有那麼完美又受歡迎的寶琴到來,黛玉也知道這絲毫不會影響到寶玉對自己的心意,不需要再去擔心 了。是以她放下了一切劍拔弩張的防護,坦然平和地去面對這一 切。到了下面第五十回中,折梅立于雪中的寶琴在衆人眼中美得不可方物,且與身後的寶玉頗為登對,引得賈母詳細詢問寶琴的年庚八字、家中境況,似有為寶玉求配之意。這事若擱在從前,黛玉準又會因感受到新的威脅而與寶玉大鬧一番。大家還記得之前元妃賜 紅麝串、張道士求親時寶黛之間爆發的激烈的争吵嗎?但此處我們完全不見黛玉嫉妒吃醋的表現。在接下來的第五十一回中,寶琴作懷古詩被寶钗批評有兩首于史無考時,黛玉還 “忙攔”下來,為寶琴說話,完全沒有把寶琴當成自己的 “假想敵”。黛玉在意的,是寶玉對自己的心意。現在她笃定寶玉對自己的心意是專一的,是以少女黛玉那一顆因不确定的愛情而煎熬的心,現在也踏踏實實地放 下來了。在情感上有了安全感的黛玉,對人對事,以更多的和緩友善代替了之前的劍拔弩張。完美無缺的薛寶琴這個人物的設定,似乎更多地具有工具性的意味,她的出場似乎更多是為了檢驗寶玉與黛玉二人情感的牢固程度,是二人情感的一塊 “試金石”。而我們看到,寶黛的情感發展到現在,不管是寶玉還是黛玉,顯然都經受住了這樣的考驗。于寶玉來說是 “出其東門,有女如雲。雖則如雲,匪我思存”,寶琴的好他看在眼裡,由衷地贊歎 “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華靈秀,生出這些人上之人來”,然而這樣的美與他無關,他心中隻有 “弱水 三千,我隻取一瓢飲”的黛玉;于黛玉而言,她再也不會因為各種層出不窮的潛在威脅而與寶玉之間生出猜忌與罅隙了。

這一切,皆因 “放心了”的緣故。這是寶黛情感的穩定帶給黛玉的成長與變化。

……

這時的黛玉甚至有點不像她原來的自己了。這是一個走向了成 熟的,不再與這個世界對抗,或者說與世界和解了的她。第四十五回的這個秋雨夜,真是黛玉人生中寒涼中又有溫度的一個夜晚,像初雪天裡的紅泥小火爐。對寶钗、對寶玉、對婆子, 她皆有溫情,有體諒之心。

這是黛玉的成長,又或者,在秋雨涼夜,人都帶了一點微溫的脈脈溫情。在那寒涼的人世裡,在那微茫如蕩舟江上的人世裡,這一點溫情也足以抵禦之後的無限荒寒了。我們再看第四十八回,搬進大觀園暫住的香菱央求黛玉教她作 詩時,黛玉笑道:“既要作詩,你就拜我作師。我雖不通,大略也 還教得起你。”毫不猶豫地就答應下來。按理說香菱跟寶钗住在一 起,向寶钗學詩更友善。但我們對比前面,香菱央求寶钗教自己時,寶钗一句 “我說你 ‘得隴望蜀’呢”就推托過去了。在教香菱作詩時,黛玉是最有耐性的老師,不厭其煩地給她推薦詩集,與她談論詩歌的好處。當香菱作完一首詩興頭頭地來找她 時,黛玉耐心地拿着詩稿和她講究,給出自己的建議。在大家都嘲笑香菱作詩瘋魔了時,黛玉卻一直鄭重地對待這件事,直到改到第三遍,香菱終于作出一首新巧有意趣的詩來。在這裡,黛玉從未因與香菱身份上的高下之分而如何,而是平等、真誠地與她探讨。我私下裡揣測,書中雖未明寫,但黛玉的傾心相助裡,應該也有對香菱身世的同病相憐之意吧———她們都是這世上無父無母、無根無蒂的孤女,一己之身寄居在這裡;而在這樣的境遇裡,她們又都擁有着最詩性純粹的靈魂。于是她樂意去引導香菱,幫助她以詩歌擷取一絲逃離污濁現實、暫得喘息的機會。

林黛玉發瘋文學?你怕不是隻看懂了一半林妹妹|紅樓夢整本書閱讀

被認為 “孤高自許,目無下塵”的黛玉,待人其實是最真誠的。與黛玉的成長相比,寶钗似乎一出場就是一個成熟理智的人, 我們在她身上極少看見成長的痕迹。她的性格特質是更趨向于穩定的。然而成長中的黛玉,是更為觸動我們的。她的迷茫、掙紮、痛苦都那麼地打動我們。反而一個過度理智的人,讓我們感覺失了 “真”,也少了一種貼心貼肺的親切。這正是黛玉這個人物的魅力,是她雖不完美,卻打動我們的原因。

林黛玉發瘋文學?你怕不是隻看懂了一半林妹妹|紅樓夢整本書閱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