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15後,土坑酸菜“後遺症”出現了,波及13萬人

被3.15曝光的土坑酸菜“後遺症”出現了。

據媒體報道,“土坑酸菜”事件發生過去12天後,華容縣内,那個“土坑酸菜”的原産地。

有13萬菜農是以失去了生計。

大量的芥菜滞銷,損失超過百萬元。

華容縣,是國内最大的芥菜種植産區,85%的酸菜原料出自此地。

當地芥菜産業從業人員超過了13萬人。

有人承包種芥菜,有人打零工,以幫人收割為業,還有人專門守着縣裡加工廠大門,為老闆裝車。

眼下正是酸菜的出貨期,按照2017年的行情,全國各地的老闆會派車前來收購酸菜。

最終給全縣帶來43億元的經濟體量。

但随着3.15的曝光,這一切按下了暫停鍵。

加工企業尚能停工,農戶們卻沒辦法脫坑。

在插旗菜業附近的村子裡,成片的芥菜等待“入坑腌制”。

這種土坑做法是1990年,插旗鎮一名農民發明的。

用土坑加地膜代替壇子,大大節約了成本,被許多菜農效仿。

當然,現在更新了,用食用級薄膜代替了地膜。

但食品專家提到,這個辦法行得通,就是環境、微生物沒辦法控制。

但彼時,從來沒有人考慮到安全隐患,也沒有相關部門去檢測。

現在,眼看清明前後,更沒有人去關心。

“種田就是這樣,看天吃飯。”

受時令影響,不管如何,農戶必須在兩天内處理好剩餘的芥菜,然後騰地種其他作物。

“不怕到時候賣不出去嗎?”

“總不能讓菜爛在田裡吧?”

“沒考慮直接賣新鮮芥菜嗎?”

“賣不出去,沒人要的”。

土坑腌制還是當下的權宜之計。

另一名做了幾十年菜農的也持同樣的看法。

現在也不知道儲存在哪裡好,還是先腌了,等待轉機。

對于3.15提到的問題,他表示,勞工赤腳踩在酸菜上的情況有,但是不多。

而且,打赤腳和穿雨靴都不影響衛生。

“腌菜是用高鹽度把所有的細菌都殺死,過去有句話,叫鹽消百毒。何況菜收回去要洗很多次的。”

值得一提的是,說到動情處,菜農還當着記者展示了他的手機。

那是一個被存為“廣東老闆”的号碼,現場撥出去,沒有回音。

但能猜到,這位“廣東老闆”,應該就是暗訪的記者。

因為他和“老闆”交談的場景出現在了央視3·15晚會上。

不知道後來得知真相的他作何感想。

但是評論區已經是吵翻了。

有同情菜農的,說:

酸菜不衛生,從法律角度是不對的,但是如果不買,就永遠沒有酸菜,如果這個菜農不能做酸菜,他就消亡了。

對于華容縣這樣的中西部農業大縣來說,培育出一個具有全國競争力的支柱産業太不容易。

也有對此嗤之以鼻的:本就是個體的劣迹行為,沒必要扯上整個行業發展的宏大共情。

每年掙那麼多錢,買點壇子很難嗎?剛開始條件不好消費者能了解,都做那麼大了還這樣搞,怪誰呢?

同情13萬菜農,誰來同情13億消費者?

因為芥菜滞銷,這樣的争執估計還會持續很久。

此情此景,像極了當年的“三聚氰胺”案。

和土坑酸菜一樣,三聚氰胺也是波及整個中國乳業的大規模污染事件。

除了後來被處以極刑的三鹿,其他國産品牌,比如蒙牛、 伊利都受到了影響。

當然,品牌倒下最終也是會折射到奶農身上。

是以那幾年間,散戶奶農幾乎是斷了活路。

在那種情況下,内蒙古商報刊就登了一篇名為《愛蒙牛,愛伊利》的文章。

大意是:請不要憤怒,愛是對他們最大的問責。

署名為内蒙古當地七家企業的負責人。

文章中寫到,伊利、蒙牛有錯,從法理上講錯有應得,但罪不至死。

從情理上講也不能死,因為他們倒下,會殃及千百萬的奶農。

會讓奶牛的境遇生不如死,讓農村的經濟支離破碎,讓數萬的親人失業、朋友流離、家庭無助。

在文章最後,還呼籲,伊利、蒙牛,可能傷了全國人民的心,但是他們不能失去人民的愛。

要相信他們,就像相信我們自己的孩子。

再來看插旗菜業和華容菜農的發聲,真的是一模一樣。

現在對于輿論的質疑,當地有些人也同樣表示:

他們(插旗公司)對我們插旗人做了貢獻,養活了很多勞工……

這就是北方腌菜的土窖,怎麼在我們這就叫土坑了?

似乎一切對土坑酸菜不利的質疑都被視作是在和當地發展作對,是在給中國農民抹黑。

但問題的關鍵根本不在于酸菜,而在于人。

我們反對的不是土坑老壇,是光腳煙頭。

反對的不是傳統技法,是嚴重雙标。

據3.15披露,出口的酸菜包,因為不達标要被罰10萬,是以是标準化腌制。

而内銷的酸菜包,不達标隻罰幾千塊,是以是土坑制作。

而且土坑酸菜被收購後,不需要任何檢測,直接加入2-10 倍的防腐劑,然後封裝上市。

另一邊,記者實地探訪當地也發現,雖然當地的大部分菜農自稱感到委屈。

我們農民都是這麼腌菜的,是個别人壞了事。

我不知道除了這個做法,還要怎麼做。

華容10萬人的産業,耕耘了30多年,一夜之間崩潰了。

可事實是,華容縣蔬菜産業服務中心的一份工作彙報裡提到:

2018年以來,全縣共建設集中腌制池1000口。

要實作全部集中腌制,還需建設集中腌制池7000口。

但建設資金和用地名額難以落實,農戶自建無任何積極性。

可見,華容有想過用集中腌制池代替散亂的土坑。

隻是農戶和企業感覺成本太高才沒有被推行。

反正,小車不倒隻管推,能賣一坑是一坑。

而且,腌菜歸腌菜,吃的話,當地人一般會選擇一包20塊錢的258克裝酸菜。

據記者了解,這種比豬肉還貴的酸菜就是專門出口用的。

華容當地人稱為“芝麻芥菜”,菜葉是紅色的,種子也是來自國外。

制作這種酸菜,不能用土坑,也不能用壇子。

“一個造價30萬的水泥池,人不上去踩,全是自動化。”

出貨前,還要先用機械清洗4遍,再用人工逐蔸清洗4遍,最後用人工逐片莖葉清洗4遍。

相比土坑酸菜的粗放,用來出口的酸菜,合計清洗12遍後再,最後通過X光機檢查,才算合格。

現在,這種酸菜的訂單量也沒有受到波及。

即使那些芥菜比國内的貴幾十倍,銷量也沒有減少。

反倒是因為推行土坑腌菜,導緻鹽水直接流到田裡,引發土地鹽堿化。

等到種完芥菜之後再種棉花,就不行了。

最後又得把鹽水從坑裡抽走。

是以,這場鬧劇裡,有人受到了傷害不假。

但要說委屈,縱然現在确實關系數十萬人的生計,也沒有哪一片雪花會是無辜的。

不是每個人都會在腌酸菜的時候吐痰、吸煙。

但在面對有這些問題的人的時候其他人沒有制止,也沒有指責,同為産業鍊上的一員,他們應當負有責任。

而且若是真的“都沒有問題”,恐怕就不會有雙标行為了。

更何況,同情弱者從來都不等于就必須要侵害他人權益!

無論何時,消費者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當然,有些東西,有它的局限和無奈。

但越是不容易,越要愛惜羽毛。

華容縣的酸菜行業能有如今的産業規模,離不開30年來,幾代農人、政府、企業辛辛苦苦攢下的口碑。

而口碑的積累,離不開消費者的饋贈。

但消費者,是否也真的離不開摻了煙頭的土坑酸菜呢。

答案就顯而易見了。

是以,現在看來,陣痛雖然苦,但是很有必要。

付出慘重的代價,才能記住教訓。

走向更為規範化、工業化的發展道路或許很漫長,至少先建立一套公開透明的機制。

幹淨衛生,一視同仁。

如此這樣我們才能像相信自己的孩子一樣,再次相信華容縣的酸菜。

在刷屏文章,《土坑酸菜”傷了你,也傷了13萬人的生計》裡,菜農說:

最好的芥菜,最不希望的是爛在田裡。

那我們也希望,最好的芥菜,不要爛在人心裡。

-完-

圖檔及資料來源:

《3·15後再訪土坑酸菜,13萬酸菜從業者如何自救?》,新浪新聞,2022.03.26

《“土坑酸菜”傷了你,也傷了13萬人的生計》,每日人物,2022.03.25

《伊利蒙牛的公關套路,“三聚氰胺”案發時就已經用過了》,金錯刀,2020.07.29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