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3·15后,土坑酸菜“后遗症”出现了,波及13万人

被3.15曝光的土坑酸菜“后遗症”出现了。

据媒体报道,“土坑酸菜”事件发生过去12天后,华容县内,那个“土坑酸菜”的原产地。

有13万菜农因此失去了生计。

大量的芥菜滞销,损失超过百万元。

华容县,是国内最大的芥菜种植产区,85%的酸菜原料出自此地。

当地芥菜产业从业人员超过了13万人。

有人承包种芥菜,有人打零工,以帮人收割为业,还有人专门守着县里加工厂大门,为老板装车。

眼下正是酸菜的出货期,按照2017年的行情,全国各地的老板会派车前来收购酸菜。

最终给全县带来43亿元的经济体量。

但随着3.15的曝光,这一切按下了暂停键。

加工企业尚能停工,农户们却没办法脱坑。

在插旗菜业附近的村子里,成片的芥菜等待“入坑腌制”。

这种土坑做法是1990年,插旗镇一名农民发明的。

用土坑加地膜代替坛子,大大节约了成本,被许多菜农效仿。

当然,现在升级了,用食用级薄膜代替了地膜。

但食品专家提到,这个办法行得通,就是环境、微生物没办法控制。

但彼时,从来没有人考虑到安全隐患,也没有相关部门去检测。

现在,眼看清明前后,更没有人去关心。

“种田就是这样,看天吃饭。”

受时令影响,不管如何,农户必须在两天内处理好剩余的芥菜,然后腾地种其他作物。

“不怕到时候卖不出去吗?”

“总不能让菜烂在田里吧?”

“没考虑直接卖新鲜芥菜吗?”

“卖不出去,没人要的”。

土坑腌制还是当下的权宜之计。

另一名做了几十年菜农的也持同样的看法。

现在也不知道储存在哪里好,还是先腌了,等待转机。

对于3.15提到的问题,他表示,工人赤脚踩在酸菜上的情况有,但是不多。

而且,打赤脚和穿雨靴都不影响卫生。

“腌菜是用高盐度把所有的细菌都杀死,过去有句话,叫盐消百毒。何况菜收回去要洗很多次的。”

值得一提的是,说到动情处,菜农还当着记者展示了他的手机。

那是一个被存为“广东老板”的号码,现场拨出去,没有回音。

但能猜到,这位“广东老板”,应该就是暗访的记者。

因为他和“老板”交谈的场景出现在了央视3·15晚会上。

不知道后来得知真相的他作何感想。

但是评论区已经是吵翻了。

有同情菜农的,说:

酸菜不卫生,从法律角度是不对的,但是如果不买,就永远没有酸菜,如果这个菜农不能做酸菜,他就消亡了。

对于华容县这样的中西部农业大县来说,培育出一个具有全国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太不容易。

也有对此嗤之以鼻的:本就是个体的劣迹行为,没必要扯上整个行业发展的宏大共情。

每年挣那么多钱,买点坛子很难吗?刚开始条件不好消费者能理解,都做那么大了还这样搞,怪谁呢?

同情13万菜农,谁来同情13亿消费者?

因为芥菜滞销,这样的争执估计还会持续很久。

此情此景,像极了当年的“三聚氰胺”案。

和土坑酸菜一样,三聚氰胺也是波及整个中国乳业的大规模污染事件。

除了后来被处以极刑的三鹿,其他国产品牌,比如蒙牛、 伊利都受到了影响。

当然,品牌倒下最终也是会折射到奶农身上。

所以那几年间,散户奶农几乎是断了活路。

在那种情况下,内蒙古商报刊就登了一篇名为《爱蒙牛,爱伊利》的文章。

大意是:请不要愤怒,爱是对他们最大的问责。

署名为内蒙古当地七家企业的负责人。

文章中写到,伊利、蒙牛有错,从法理上讲错有应得,但罪不至死。

从情理上讲也不能死,因为他们倒下,会殃及千百万的奶农。

会让奶牛的境遇生不如死,让农村的经济支离破碎,让数万的亲人失业、朋友流离、家庭无助。

在文章最后,还呼吁,伊利、蒙牛,可能伤了全国人民的心,但是他们不能失去人民的爱。

要相信他们,就像相信我们自己的孩子。

再来看插旗菜业和华容菜农的发声,真的是一模一样。

现在对于舆论的质疑,当地有些人也同样表示:

他们(插旗公司)对我们插旗人做了贡献,养活了很多工人……

这就是北方腌菜的土窖,怎么在我们这就叫土坑了?

似乎一切对土坑酸菜不利的质疑都被视作是在和当地发展作对,是在给中国农民抹黑。

但问题的关键根本不在于酸菜,而在于人。

我们反对的不是土坑老坛,是光脚烟头。

反对的不是传统技法,是严重双标。

据3.15披露,出口的酸菜包,因为不达标要被罚10万,所以是标准化腌制。

而内销的酸菜包,不达标只罚几千块,所以是土坑制作。

而且土坑酸菜被收购后,不需要任何检测,直接加入2-10 倍的防腐剂,然后封装上市。

另一边,记者实地探访当地也发现,虽然当地的大部分菜农自称感到委屈。

我们农民都是这么腌菜的,是个别人坏了事。

我不知道除了这个做法,还要怎么做。

华容10万人的产业,耕耘了30多年,一夜之间崩溃了。

可事实是,华容县蔬菜产业服务中心的一份工作汇报里提到:

2018年以来,全县共建设集中腌制池1000口。

要实现全部集中腌制,还需建设集中腌制池7000口。

但建设资金和用地指标难以落实,农户自建无任何积极性。

可见,华容有想过用集中腌制池代替散乱的土坑。

只是农户和企业感觉成本太高才没有被推行。

反正,小车不倒只管推,能卖一坑是一坑。

而且,腌菜归腌菜,吃的话,当地人一般会选择一包20块钱的258克装酸菜。

据记者了解,这种比猪肉还贵的酸菜就是专门出口用的。

华容当地人称为“芝麻芥菜”,菜叶是红色的,种子也是来自国外。

制作这种酸菜,不能用土坑,也不能用坛子。

“一个造价30万的水泥池,人不上去踩,全是自动化。”

出货前,还要先用机械清洗4遍,再用人工逐蔸清洗4遍,最后用人工逐片茎叶清洗4遍。

相比土坑酸菜的粗放,用来出口的酸菜,合计清洗12遍后再,最后通过X光机检查,才算合格。

现在,这种酸菜的订单量也没有受到波及。

即使那些芥菜比国内的贵几十倍,销量也没有减少。

反倒是因为推行土坑腌菜,导致盐水直接流到田里,引发土地盐碱化。

等到种完芥菜之后再种棉花,就不行了。

最后又得把盐水从坑里抽走。

所以,这场闹剧里,有人受到了伤害不假。

但要说委屈,纵然现在确实关系数十万人的生计,也没有哪一片雪花会是无辜的。

不是每个人都会在腌酸菜的时候吐痰、吸烟。

但在面对有这些问题的人的时候其他人没有制止,也没有指责,同为产业链上的一员,他们应当负有责任。

而且若是真的“都没有问题”,恐怕就不会有双标行为了。

更何况,同情弱者从来都不等于就必须要侵害他人权益!

无论何时,消费者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当然,有些东西,有它的局限和无奈。

但越是不容易,越要爱惜羽毛。

华容县的酸菜行业能有如今的产业规模,离不开30年来,几代农人、政府、企业辛辛苦苦攒下的口碑。

而口碑的积累,离不开消费者的馈赠。

但消费者,是否也真的离不开掺了烟头的土坑酸菜呢。

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所以,现在看来,阵痛虽然苦,但是很有必要。

付出惨重的代价,才能记住教训。

走向更为规范化、工业化的发展道路或许很漫长,至少先建立一套公开透明的机制。

干净卫生,一视同仁。

如此这样我们才能像相信自己的孩子一样,再次相信华容县的酸菜。

在刷屏文章,《土坑酸菜”伤了你,也伤了13万人的生计》里,菜农说:

最好的芥菜,最不希望的是烂在田里。

那我们也希望,最好的芥菜,不要烂在人心里。

-完-

图片及资料来源:

《3·15后再访土坑酸菜,13万酸菜从业者如何自救?》,新浪新闻,2022.03.26

《“土坑酸菜”伤了你,也伤了13万人的生计》,每日人物,2022.03.25

《伊利蒙牛的公关套路,“三聚氰胺”案发时就已经用过了》,金错刀,2020.07.29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