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粹如何變國潮?當生旦淨末醜邂逅網際網路風口

中新網北京3月27日電(劉越)今日是世界戲劇日。作為國際戲劇協會創立的一個紀念日,該節日旨在引起全世界人民對戲劇藝術的重視。在西方國家,戲劇藝術主要被定義為歌舞劇、音樂劇和話劇。在中國,多數人認為戲曲才是傳統的中式戲劇藝術。

近些年,中國傳統戲曲文化持續推廣,不僅老年人喜歡,年青一代也正被潛移默化地影響着。這一國粹逐漸變身新式國潮。

戲曲文化:我和流行音樂撞了一下腰

“生旦淨末醜”是指戲曲中的五大行當。

“藍臉的窦爾敦盜禦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這句讓人耳熟能詳的歌詞出自《說唱臉譜》,它将平劇與流行音樂相結合,頗具巧思。其實戲歌結合的例子還有很多,如慕容曉曉演唱的《黃梅戲》中加入了《女驸馬》的經典唱段“為救李郎離家園”,歌手陶喆則在《Susan說》裡引用了平劇名段《玉堂春·蘇三起解》。

比起直接引用,更多的歌手選擇把中國古典戲曲元素融入到流行曲風中,周傑倫和李玉剛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前者的《霍元甲》《發如雪》《蘭亭序》,後者的《新貴妃醉酒》《剛好遇見你》《萬疆》都借鑒了戲曲的唱腔,讓整首歌聽起來很有韻味。

國粹如何變國潮?當生旦淨末醜邂逅網際網路風口

李玉剛。中新網記者 金碩 攝

随着網際網路的發展和短視訊平台的興起,“戲腔”歌曲逐漸向網絡主流靠近,誕生了一大批如《牽絲戲》《典獄司》《囍》《伯虎說》《一生獨一》《探窗》等脍炙人口的融合歌曲。2019年,一顆小蔥組合改編的戲曲版《青花瓷》走紅,高潮部分老旦氣足音亢的唱腔,将原曲中雅緻悠然的“天青色等煙雨”描繪得格外波瀾壯闊。

戲曲元素往往會成為一首歌曲的點睛之筆。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副院長、平劇名家許翠認為,這和戲曲文化本身的魅力分不開,“通過幾千年的文化積累,戲曲本身就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藝術。所有的文化隻要沾到戲曲,它就容易有‘彩’,戲曲的光彩通過元素的傳遞、改編、包裝成了新的流行藝術。”

都說外行看熱鬧,内行看門道。這些流行歌曲中的唱段嚴格來說不算“戲曲”,而是“戲腔”。“雖然他們唱的不是平劇,但我倒覺得無可厚非。”許翠笑稱,“它展現的是一個時代的樣式。藝術這個東西,你得有看門道的,也得有看熱鬧的。希望大家都多多地使用戲曲元素,廣泛地傳播戲曲文化。”

戲曲文化:推陳出新 适應潮流是必然趨勢

近日,“中國當代小劇場戲劇40年影響力榜單”釋出,其中不乏《我不是李白》《驢得水》《你好,瘋子!》《奮不顧身的愛情》等話劇作品。是以,如何讓戲曲文化在内容、唱腔、風格上推陳出新,适應潮流,成為破局的重點。

改編自滬劇《蘆蕩火種》的平劇《沙家浜》一直是觀衆喜聞樂見的經典劇目。2021年7月,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和北京平劇院的師生們将這段傳奇故事以現代平劇表演的形式搬上了舞台,改動頗多。比如唱腔:傳統平劇是湖廣音,中州韻,沒有基礎的觀衆很難聽懂,《蘆蕩火種》則改成了國語的吐字;比如時長:原版長達三小時,節奏較慢,新版的節奏較快,把時長壓縮到了兩小時;比如表演模式:原版強調演員的平劇身段及造型,新版的表演則更貼近生活。

國粹如何變國潮?當生旦淨末醜邂逅網際網路風口

《蘆蕩火種》劇照。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供圖

許翠認為,“要做到舊戲新演,得重新加工整理内容。戲曲本身是需要不斷創新和改革的。”

除了在原劇目基礎上進行改編,還有不少“舊曲唱新詞”的創作。在以年輕閱聽人為主的哔哩哔哩視訊平台上,一段戲曲版的《哈利波特》以其魔性的旋律和唱詞達到了300萬的播放量。

國粹如何變國潮?當生旦淨末醜邂逅網際網路風口

視訊網站截圖

除此之外,京韻大鼓版《指環王》、豫劇版《霍爾沃茨在朝陽溝》、平劇唱段《三堂會審伽利略》等中西結合的混搭作品也讓網友們忍俊不禁。

戲曲文化:短視訊平台或成契機

“她唱着他鄉遇故知,一步一句是相思。”依托一首戲腔歌曲《探窗》,邊靖婷、楊淅、朱佳音、朱鹮、程校晨這五位上海戲劇學院的女孩變成了“網紅”。在短視訊平台上,這個囊括了老旦、青衣和花旦的“上戲416女團”視訊播放總量超過5000萬,點贊量超過250萬。

國粹如何變國潮?當生旦淨末醜邂逅網際網路風口

上戲416女團。受訪者供圖

談到走紅經曆,“上戲416女團”成員小淅兒(楊淅)告訴中新網,這是一個美麗的意外,“當時是2019年,自媒體剛剛興起,各大平台上都有很多年輕人上傳自己的日常。作為平劇生,練功就是我們的日常,當時想的是跟大家一樣跟随潮流發一發,結果沒想到受到這麼多人的關注和喜歡。”

團裡唯一的“老旦”邊靖婷則表示,她們閱聽人的年齡非常廣泛,小到4、5歲的小朋友,大到60歲的爺爺奶奶,“我們一直在和大家解釋,我們在視訊平台上演唱的并非戲曲本身,隻是運用了一些相關技法,有歌迷是以去查閱了許多相關資料和資訊,對于這一點我真的非常開心,希望大家通過這種興趣去深入了解傳統文化。”

是的,随着網際網路的發展,短視訊平台逐漸成了溝通戲曲文化和普羅大衆的一扇視窗。這是一個将戲曲推向新一代年輕人的契機。

楊淅認為,戲曲人應該主動與時俱進,主動跟随潮流,不斷地将戲曲元素與其他元素進行多樣的融合,“以前很多人會認為戲曲是一個固化的、老舊的東西,但現在我們證明了戲曲有更多的可能性。這對于我們平劇生來說也是一種鼓舞,鼓舞着我們不斷地為傳承戲曲作出更多的貢獻。”

此外,很多戲曲人還會在平台上釋出一些教學、練功、拍戲和化妝的視訊,分享梨園中的日常生活,同樣獲得了大家的喜愛。

許翠感歎,戲曲人通過短視訊平台取得關注對從業者本身也意味着更多的選擇,“短視訊的流行給我們拓寬了很多路。戲曲行業大浪淘沙,一個班裡面能出兩三個角兒就很成功了。是以戲曲文化衍生出來的表演、時尚、直播都值得鼓勵,在戲曲普及的過程中,大家共同探索,也許就能探索出一些更好的東西。”(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