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數字經濟時代,算力發展向何處去?

近期,“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啟動,通過建構資料中心、雲計算、大資料一體化的新型算力網絡體系,讓西部的算力資源更好地支撐東部資料的運算,賦能數字化發展。算力,這一數字經濟時代的強勁概念,再一次強勢進入公衆視野。

算力有多重要?又将如何發展?聽聽業内專家怎麼說。

數字經濟時代,算力發展向何處去?

2021年5月26日,參會者在2021中國國際大資料産業博覽會現場。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算力正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重要驅動力

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副院長胡堅波介紹,2020年,全球47個國家數字經濟規模總量達32.6萬億美元。其中,中國數字經濟規模為5.4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二;同比增長9.6%,增速居世界第一;占GDP的比重近10年呈現出穩步增長态勢,在疫情中也保持了很強的韌性。

業内專家表示,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是資料,而讓資料發揮作用的關鍵則是算力,即對資料的處理能力。“算力正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重要驅動力”已成為共識。

今年2月,國家發改委等4部門明确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啟動建設8個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并規劃了10個國家資料中心叢集,“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啟動。

數字經濟時代,算力發展向何處去?

3月1日,西部雲基地國家(中衛)資料中心中國聯通資料中心機房。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國際資料公司(IDC)、浪潮資訊、清華大學全球産業研究院日前聯合釋出的《2021-2022全球計算力指數評估報告》分析,中國高度重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業數字化轉型以及前沿科技創新。在此背景下,中國計算力水準同比增長13.5%,增幅全球最大,計算力指數排名全球第二,僅次于美國。

該報告預測,随着新一代資訊與通信技術的突破和創新、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發展,算力先發國家或地區的優勢可能将進一步強化,而後發國家或地區的落後情況可能更為明顯。

“既要聚集海量的資料并想方設法提升資料的品質,又要提升算力來把這些高品質的資料用好,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推動經濟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清華大學全球産業研究院副院長李東紅說。

從計算到智算,賦能産業智慧化

算力如何助推經濟增長?李東紅說,一方面,算力本身産生了一些圍繞資料産生、存儲、調用等場景應用的新興數字産業;另一方面,傳統産業正在依靠算力實作自身轉型更新,帶動産業數字化程序快速發展。

汽車制造企業的資訊化發展正是這一變革的縮影。從借助VR技術在不生産真實樣車的情況下即可完成對新車造型的評審,到應用數字孿生技術降低制造成本、提升生産效率,再到未來能夠針對個性化喜好進行汽車定制……要更高效率地開發這些研發場景,就需要更強大的算力支撐。

數字經濟時代,算力發展向何處去?

2021年11月7日,在青島順豐華駿分撥中心,全自動智能分揀系統分揀包裹。新華社發(梁孝鵬 攝)

算力發展的未來在哪?專家認為,AI的出現和發展開啟了智慧計算時代。

前述報告指出,AI計算反映一國最前沿的計算能力。過去幾年中,中國AI算力市場實作高速發展,AI計算發展水準快速提高,AI伺服器支出規模首次超過美國位列全球第一。

物流園區應用AI、機器人和自動化裝置實作物流從自動化到智能化,銀行基于客戶的曆史借貸、社交屬性、征信等多要素建構的風控模型大大降低資損率,科學家運用AI加速技術高效開展古DNA基因測序……從傳統計算向智慧計算的更新,也推動着企業資訊化建設從數字化向智慧化更新。

龐大需求呼喚算力基建化

面向AI應用對算力的龐大需求,大陸在國家層面持續推動智能計算中心有序發展,打造新型智能基礎設施;企業層面也在積極建構集約高效的智能計算中心這一新型算力生産供給形态。

近兩年來,《關于加快建構全國一體化大資料中心協同創新體系的指導意見》《全國一體化大資料中心協同創新體系算力樞紐實施方案》《新型資料中心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等一系列檔案先後出台,全國統一的資料中心基礎設施建設全面鋪開。

浪潮資訊總裁彭震認為,把算力作為新基建,這是國家數字化轉型的認知共識,“我們也越來越意識到,通過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品質和效率的提高帶來了整個社會生産力的巨大變化”。

“企業創新需要算力的支撐,但一個小微企業或者創新企業初期要建構一個龐大的算法能力、資料能力,幾乎是不現實的。”彭震說,随着數實相融的逐漸深入,我們将面對更複雜的場景、更巨量的資訊以及更高效的決策需求,需要全新的智算架構,并把算力、算法、資料做成公共資源開放出來,轉化為一種共享的社會資源,給更多企業提供創新土壤。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恩東看來,算力基建化要以算力服務為核心,通過對智算中心計算、存儲、網絡等能力的統一排程和對外服務,把算力像水和電一樣提供給千行百業,助力行業智慧應用高效開發,加速行業和産業AI化。(記者溫競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