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有人開店月入百萬,中國5億人的剛需,撐起千億運動康複藍海市場

有人開店月入百萬,中國5億人的剛需,撐起千億運動康複藍海市場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如果不是因為2016年一次跑步受傷,蔣沛可能沒想到自己會進入運動康複這個行業。

蔣沛是南京的一個資深的跑步愛好者,經常活躍在國内大大小小的馬拉松、越野賽裡。那次跑步受傷後,他跑了多家三甲醫院,醫生告訴他疼痛就是發炎了,就要休息。

蔣沛休息了大概20來天,疼痛是減輕了,但是一跑步又開始疼。他還去過中醫推拿、按摩針灸,也沒有解決問題。“非常苦惱。”蔣沛告訴創業邦。

直到一個偶然的機會,朋友告訴他可以去一家運動康複機構看看。那次體驗用他的話說“是對認知的颠覆”。康複醫生觀察評估了30-40分鐘,告訴他怎麼樣做康複訓練。他回去照着做了差不多半個月,疼痛基本消除了。

這是讓蔣沛至今覺得“很神奇”的一次體驗。從事戶外連鎖多年的他敏感地發現:中國運動愛好者越來越多,運動康複在将來會是一個不錯的發展機會。他和朋友迅速展開調研,很快決定成立一家運動康複品牌。

“那個時候國内像模像樣、比較規範的康複機構,可能一個巴掌就數過來了。”蔣沛回憶道。

如果從2012年國内第一家運動康複診所誕生算起,中國運動康複(說明:這裡的“運動康複”指的是民營康複門診/診所)已經走過了第一個十年。

根據《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到2025年,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38.5%,約為5億人。而運動損傷的發病率在10%-20%,背後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也是以運動康複被視為“下一個醫療服務金礦”。

然而,由于大衆認知不足、市場良莠不齊及資本的謹慎,這個千億級藍海市場目前仍然處于早期階段。

在長嶺資本創始合夥人蔣曉冬看來,整個運動康複行業處在一個供不應求的階段。首先,創造優質供給并不是那麼簡單容易的,有比較高的門檻;第二,把優質供給的量逐漸提升,去滿足快速增長的需求,需要有優秀的醫生、康複師,需要成熟的管理體系,這些都需要時間。

前不久伴随北京冬奧會的熱度,一則“雪道盡頭是骨科”的話題把運動醫學與康複推到了數億普通大衆面前,也把行業關注熱度拉到了一個新高度。“一次冬奧會,抵得上我們一年的市場教育。”有業内人士感慨。

剛需又急缺,運動康複賽道等風來。

“悄悄”崛起的新賽道

律師出身的孫曉怡,跨界從事過多個行業,醫美、口腔診所,遊戲公司。2014年,丈夫騎自行車出了車禍,由于手術做完後沒有及時康複,右手成了“爪形手”、基本功能受阻。

孫曉怡當時找了不下30個骨科醫生。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的骨科醫生葉庭均博士是當時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告訴她,康複和手術一樣重要。

骨科手術在國内已經很成熟了,但是由于受“傷筋動骨一百天”等傳統觀念的影響,很多患者缺少康複,導緻很難恢複其原有的狀态。比如我們常常看到有些患者雖然骨頭長好了,但是因為沒有及時康複,造成關節和軟組織粘連,無法伸屈自如,反而會影響正常生活。甚至有些傳統的骨科醫生沒有和國際接軌,認為手術完骨頭接好了就好了。

事實上,随着社會的進步,人們對生活的要求已經不止于此,傷筋動骨之後,更重要的是通過科學地康複恢複原有的生活。

因為這次意外,孫曉怡成為運動康複行業的創業者,葉庭均成了她的合夥人。彼時正是網際網路進軍傳統醫療的時候,創業之初,孫曉怡沒有直接去開店,而是率先做了一個骨科病患管理SAAS——醫數,幫助全國幾千家醫院的骨科醫生和患者建立一個溝通的平台,也做一些運動康複的科普。

對此,孫曉怡解釋,公立醫院的康複科擅長神經康複,包括老年人腦卒中、腦癱,“是以我們就做了個專注于骨科康複的産品”。

也正是基于醫數平台聚集的一批垂直使用者和積累的大量骨科康複資料,孫曉怡對病患的真實需求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2017年時機成熟,她開始試水線下門店,很快第一家診所就在沈陽落地。

“沈陽是我們的‘0.0版本’,沒想到門店四個月就實作了盈虧平衡。”

這次試水的成功,讓孫曉怡确認了自己的判斷。2018年她殺回上海,在靜安區開了第一家優複門診,沒想到試營業第一周,門店全部約滿。

“蠻可怕的”,孫曉怡事後形容。

孫曉怡的感受在C端需求的火熱,蔣沛的詫異則在于怎麼一下子冒出來這麼多同行。

2017年5月,蔣沛與朋友的運動康複品牌開業,當時南京不同的康複品牌一下子就冒出來4家。蔣沛記得非常清楚,同一個時間段,幾乎是不約而同的,并且每家的規模都不算小。

孫曉怡認為,行業目前為止有兩個發力時間點:一個是2017年,國家鼓勵康複機構發展的紅頭檔案出了之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更規範化地運作;另外一個是2020年疫情後,越來越多的人也更關注康複,關注這個行業。

事實上,國内運動康複起步比較晚,2008年北京奧運會後行業開始萌芽,2012年弘道運動醫學診所在北京開業,是國内第一家。

其實行業真正開始起步是在2014年。這一年,國務院釋出了《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産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幹意見》(又稱46号檔案),明确指出,促進康體結合,大力發展運動醫學和康複醫學,積極研發運動康複技術,鼓勵社會資本開辦康體、體質測定和運動康複等各類機構。

緊接着到2017年,國家又釋出了多個政策,鼓勵康複機構的發展。國内運動康複機構開始雨後春筍般湧現。

據《中國運動康複産業白皮書》,2018年涉足運動康複領域的機構門店數超過了100家,2020年底已經接近了400家,3年複合增長超過40%。

一門并不好做的生意

很長一段時間裡,運動康複在養生館、健身房等五花八門的機構夾縫中生存。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運動康複是康複醫學的一個分支,實質是“體育”與“醫療”的融合,兼具醫療和消費的屬性,涉及肌肉、骨骼、神經等多個領域,目标是幫助患者恢複正常的運動能力。

然而,在大陸大衆的普遍認知裡,提到康複往往就會想到神經康複,老年康複,是年齡大的人需要做的,要麼就是一些專業運動員,才需要運動康複治療。

公立醫院不重視,即便是骨科醫生也存在部分對康複意識認識的不足,導緻骨科術後、慢性疼痛等運動康複閱聽人往往不夠受重視,病人聽到最多的囑咐往往是:吃藥、注意休息和保養。

再加上康複機構動辄一次幾百上千的費用,也降低了大衆的消費意願。

蔣沛分享了一組他們最新的調研資料,隻有約20%的人會想到去一個康複機構,68%人會去公立醫院,剩下的選擇去中醫按摩和健身房。

運動康複這門生意并不好做的問題還在于,無論是醫療資格準入、人力成本、場地裝置投入等等,每一個環節都是一道門檻。

以醫療資格準入為例,醫療資質意味着正規化、合法化,有了監管,對患者也意味着一種保障。然而,運動康複醫療牌照并不好申請,是行業公認的“稀缺資源”。

一個有意思的地方還在于,即便按照政策要求的标準去投入,到最後有可能也賺不到錢。美國著名運動康複器械公司DJO中國總經理兼運康聯發起人之一孟坡對創業邦舉例,有些地方說要審批,就要達到一定的标準,比如面積要達到幾百平,要配備多少人員,配幾張床位,但是有些創業者看到這個标準之後,測算一下營運的投入産出回報後,就不申請了。

另外一個是人才短缺:專業康複醫師和治療師;既懂營運又懂醫療的商業人才。而後者更是鳳毛麟角。

在資深醫療服務投資人林掌櫃看來,即便有能力建起來100家康複門診,但是很難營運好100家。

運動康複高度依賴技術專家跟營運團隊。專家有相對統一的臨床路徑,有成熟的學科體系,有些機構也可以自己培養人,“但是營運團隊是無法批量複制的。”他對創業邦分析。

這也是行業無法批量複制,即便是拿到多輪融資的頭部企業也不敢輕易擴張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以整個行業規模化發展非常緩慢,至今還沒有出現全國性的規模化的連鎖營運品牌,上述白皮書顯示,目前國内康複門店52%為單店經營模式,其餘則為連鎖化模式營運。

除此之外,連鎖化的模式需要一套統一的标準,無論是營運體系、管理體系,還是技術體系等等。然而對于尚處在早期的運動康複行業來說,這些都相對比較薄弱。

我們看一看幾個品牌截至目前的門店數量:

弘道運動醫學診所:4家;

冉冉運動康複:6家;

體創動力:7家;

醫家人運動康複:5家;

優複醫療:12家;

據孫曉怡透露,這12家包含4家門診和8家拉伸門店,另外還有2家門診和12家拉伸門店還在籌備中。而且目前所有門店都是盈利的,單店最高年營收近2000萬元。不過,優複至今還未走出上海。

在她看來,很多創業者失敗就在于過度自信,覺得自己認識很多醫生,或者本人就是醫生,有很多的病人,認為砸錢就可以。“光有這些是不夠的,一定要有完整的團隊去支援,包括營運團隊、資料團隊、财務團隊和市場團隊都要有。”

機會永遠有,但别想賺快錢

2021年蔣沛重新搭夥成立了一個新的品牌——瑞康海思。

五年前,他除了有一點點資源,要技術沒技術,要人才沒人才,要市場沒市場,要品牌沒品牌。

而如今一切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新店第一個月就做了二十多萬流水,是當年的四倍,并且這幾個月都穩定在20-30萬。“相當于花了幾個月時間走完了原來兩年多的路。”蔣沛感慨道。

當然,競争也更激烈了。

作為運康聯創始人的孟坡,這幾年也明顯感覺到行業正發生一些變化:

第一,最大的變化是康複的理念,越來越被人接受了。在北上廣深這樣的大城市,越來越多的醫生和患者開始接受運動康複門診的服務。

第二,運動康複的概念,過去幾年大家談的最多的,一個是骨科術後康複,一個是精英運動員的康複,在運動康複行業興起之前,甚至有可能出現在國内開刀,還要去國外康複的事情。現在這樣的情況已經很少了。同時在目前的運動康複服務内容中,骨科術後康複大約隻占1/3-1/4,越來越多出現了一些骨科和運動保守性損傷的,不需要開刀的病人。

第三,運動康複服務的内容也在變化,由原來運動康複拓展到,比如像一些白領工作和習慣的不合适帶來的頸肩腰腿的慢性疼痛、青少年的脊柱側彎等等,運動康複服務的群體也變得年輕化。

與此同時,經緯創投、長嶺資本等越來越多的資本開始布局。

有人開店月入百萬,中國5億人的剛需,撐起千億運動康複藍海市場

不少健身房、養生機構也一擁而上,紛紛推出運動康複服務,從業者水準良莠不齊,加上現階段國家監管不到位,整個行業仍處在一個野蠻生長的狀态。

在此背景下,由于受長期“重臨床、輕康複”的觀念影響,大衆往往并不知道需要做康複,或者即便知道了也往往求靠譜的康複無門。

在蔣沛看來,這種現象反映出了行業某種意義上的浮躁,急功近利。

當然,任何行業發展初期都會有這樣的現象,所謂劣币驅逐良币。但是長遠來看,企業最終還是要靠口碑才能獲得市場的認可,這也是很多業内從業者的共識。

值得一提的是,行業内也開始出現更加細分賽道的玩家,像專注脊腰問題的頸醫衛,脊近完美等等。甚至在市場教育端,還有一些類似運動康複領域的keep出來,試圖彌合與使用者需求之間的鴻溝。

公開資料顯示,運動康複門診是美國醫療服務領域的重要闆塊之一,美國運動康複診所數量已經超過18000家,2019年運動康複市場規模就超過了300億美元。以美國知名的SelectMedical康複連鎖品牌為例,其經過數十年的發展,門店總量已經超過兩千家。對比下來,國内運動康複無論是市場空間,還是機構數量都有巨大的增長空間。

“我覺得未來5年的機會是非常好的,發展空間也很廣闊,這也是社會辦醫大有作為的一個賽道。”蔣曉冬表示。

在他看來,有深厚護城河的運動康複品牌目前仍然非常稀缺,行業既要看到巨大的發展潛力,同時也要有耐心和耐力,真正了解客戶的需求,做好服務,才能打造出适合中國今天的整個診療環境的産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