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古代,有許多具備大才華的文人,一生想進入仕宦,但由于生錯時代,讓其一生郁郁寡歡,緻使懷才不遇,南唐時期著名詩人李中便是其中之一。他是南唐詩壇緣情說的代表人之一,他的情感世界豐富,視野内向,交遊廣泛,展現出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南唐時期,著名詩人李中的十首詩作,走進他的内心世界,深悟後你會有所感觸。

作為一位文人,修身、養性、齊家、治國是文人終身理想,李中同樣如此。他執着的追求功名,即便白了頭也無怨無悔。他的入仕并非單純的改善生活,更多展現的是為國家為人民,具有正能量精神。在李中的詩文中,會有關于寺院修心的經曆,他在寺院裡修心養性,忘記凡塵煩惱,離開後便再次踏上追逐仕途的道路,可見他對功名利祿的執着之心。李中不僅自己積極入仕,還鼓勵其他文人參加科考,報效國家,充分說明他有一顆積極進取之心。
在李中的很多詩文中,他經常與友人切磋詩歌技藝,入仕之心溢于言表,又希望得到達官顯貴的鐘愛,得到賞識和推薦,寄希望實作進入仕宦的最終目标,進而實作自己的理想和遠大抱負。是以,李中部分詩文,有些賣弄才華之嫌,也有一絲絲阿谀奉承之動機。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李中内心是充滿對國家的忠孝,他在詩文中屢屢表現出對當下時局文人的軟弱性進行呼喚,喚醒他們一起報效國家。
據記載,李中一生追求入仕,但也就隻做過幾任縣令而已,是以對于他這樣胸懷大志的文人來說,根本不能滿足其對功名的欲望。在長期郁郁不得志下,隐逸思想會逐漸湧上李中的心頭。不過,他難以割舍仕途晉升,在其詩文下也表現出在功成名就後再隐退的意圖。但事實卻與其思想相悖,無法功成名就,隐逸思想逐漸蔓延,他的内心是複雜的,是無奈的,是沖突的。
李中會用預示着衰敗的景物,與自己坎坷命運做關聯,是其對人生的哀歎,也代表當下一批知識分子的共同遭遇。另外,李中還經常拿好友的平步青雲與自己白發已老做對比,反襯出自己不得志的悲涼。如此仕途命運及在身體上的衰敗,李中失望之餘對他人悠閑和無所眷戀的生活極為向往,隐逸之心是其擺脫如此命運的方式,也是其一生孜孜不倦,追求入仕報效國家沒有結果的一種内心解脫。
值得一提的是,李中對友情極為看重,對友情的渴望,對朋友的珍重,對他日重逢的期待,會記錄于詩文之中。他的交遊詩很多,情感真摯,有情有感,畫面感極強,展現出詩人豐富的情感,讓人感動。對于親情同樣如此,相比關于友情的詩少許多,但在為數不多關于親情的詩中,可以充分說明他是有血有肉的真男人。由于一生追求入仕,他被迫遠離家鄉,對故鄉的思念溢于言表,在其部分詩文中充分展現出他的思鄉之情。
總體來講,李中的詩可謂妙筆生花,這是因為他極其重視文字的使用,力求達到最佳的效果,以便謀求他人的賞識與推薦。他的詩工整,精辟,不用典故,語言平常,朗朗上口,藝術效果極佳。他還很低調的向前輩詩人學習,與友人之間也互相切磋,寄希望于用詩歌名垂青史。他自稱“詩魔”,随時随地作詩,即使身體有恙也不忘寫詩,可以認為寫詩是其生活的一部分,是其生活方式,是其抒發情感的手段。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南唐李中的十首詩作,體會其詩文背後詩人的情感世界,深悟其中,相信你會對他有所了解,讀完你會對其遭遇深表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