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們怎麼說|那些曾經曆喪親之痛的人如何看待死亡?

3 月 21 日下午,東航客機 MU5735 在廣西梧州藤縣上空墜落,機上人員共 132 人,其中乘客 123 人、機組人員 9 人。目前,救援人員共搜尋到遇難者遺物 21 件、飛機殘骸 183 份和部分遇難者遺體殘骸。

在巨大的災難面前,每個人都會開始思考生命和死亡。每個人都終将面對親人的離去,和自己生命的盡頭。

那些曾經直面告别的人,是怎樣描繪這一切的?

01

在今晚的靜修中,我覺得自己不再逃避關系,也不再抗拒人生。我想開放自己面對生命的每一個向度,我要冒險,全然地信賴我不再利用敏銳的心思替自己的護衛和逃避找借口,我要憑直覺行事,隻要心中覺得事情是對的,我就會照做。如果覺得不對勁,即使再合理,我也會盡力避免。我要暢飲生命,充分地體驗一切,不再是淺嘗。我要擁抱一切,含納一切。

歌德說過一句很凄美的話:“所有成熟的東西都想死。”崔雅已經成熟,是以她想死了。我一邊看着她寫下那一句話,心裡一邊默想,恩寵與勇氣,存在與工作,靜定與熱情,臣服與意志,接納與果決,這就是她一生的總結。她一生都在和自己的靈魂的這兩面角力,最後終于将它們結合成一個和諧的整體——這也是她臨終的遺言。我看着她将這兩面結合成一體;我看着這份和諧感擴散到她生命的每一面向;我看着靜定的熱情為她的靈魂下了清楚的定義。她唯一的、最主要的人生目的已經完成;她完成了人生情境最殘忍的考驗,如果領悟不夠就會被擊垮。她的智慧已然成熟,她想要死了。

這是我最後一次抱着我親愛的崔雅上樓。

——[美]肯·威爾伯

《恩寵與勇氣:超越死亡》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

肯·威爾伯是美國後人本心理學家、哲學家。其重要著作有:《萬法簡史》《意識光譜》《性、生态與靈性》等十餘種。其妻崔雅在婚後不久确診癌症,抗癌五年後離世。《恩寵與勇氣:超越死亡》是兩人五年歲月的記錄,由威爾伯撰寫,其中引用了部分崔雅日記。

02

“她來到這世上第一次呼吸時我就在她身邊,她離世時最後一次呼吸我也在她身邊,有多少父母能像我這樣幸運呢?!”

—— [加]克裡斯托弗·克爾

/ [美]卡琳·馬多羅錫安

《在生命盡頭擁抱你》

(中信出版社,2021)

克裡斯托弗·克爾是一名臨終關懷醫生。他的所有患者都會死去,然而他曾經照料的患者中卻有數千人在面對死亡時,會談到愛,意義,還有優雅。他們告訴世人,要将關注點放在人生意義上,即使病入膏肓,依然存有希望。本段來自一位母親,她的女兒在 28 歲時患癌,最終在母親懷裡離世。事後母親向克爾醫生吐露自己當時的感受。

03

回顧以往,聽來也許殘忍,根據我自己的經驗,唯一讓我們自己明白是否讓病人感到善終的方法,就是我們到底會不會感到悔恨,或對某些事感到有遺憾或未完成。如果我們能很坦然地說,我們已經盡了一切努力的話,那麼我們就已經是做到最好了。但就算如此,這成果也隻對自己有意義,因為最後你所面對的,依然是個無人快樂的結局。而事實是,你終究失去了某人,這是怎樣也不會感到好過的。而我們對于身處于死亡之中,最絕對而不可撼動的,就是愛。如果在生命将告終結的時刻,我們感到我們所付出的是愛的話,我想,這就是“善終”了。

——[美]舍溫·B.努蘭《死亡之書》

(中信出版社,2019)

舍溫·B.努蘭是耶魯大學醫學院教授,有豐富的行醫經驗。除了陌生病人,他還曾送走自己的好友。《死亡之書》是他行醫生涯的心得總結。

他們怎麼說|那些曾經曆喪親之痛的人如何看待死亡?

圖源電影《當怪物來敲門》

04

說心裡話,我最想念的那個保羅,竟然不是與我初墜愛河、風度翩翩、身強體健的保羅,而是生命最後一年那個全神貫注、散發着人性光輝的男人,是那個寫下這本書的保羅——身體病弱,但精神不倒。

……

在墳前坐下,你能聽到風在吹拂,鳥在啁啾,還有花栗鼠窸窸窣窣匆忙的腳步。一路走到這裡,他付出了很多努力。他的墳冢也充滿了堅強與榮耀,他值得擁有這樣一塊安眠之地——我們都值得擁有這樣一塊安眠之地。這個地方讓我想起祖父從前很喜歡的一句禱告:“我們會在不知不覺間徐徐上升,來到永恒的山巅,那裡的風多麼涼爽,那裡的景色多麼輝煌。”

但總是待在這裡也并非易事。山頂的天氣變化多端,而保羅被埋在山的迎風面,我來看他的時候,分别遭遇過烈日、濃霧和刺骨的冷雨。平常的日子這裡有多甯靜,天氣差起來就有多不舒服——既孤獨靜谧,又飽受外界環境的影響,正如死亡,正如悲痛。但這一切當中都蘊含了美,我覺得這樣很好,很恰如其分。

——[美]保羅·卡拉尼什

《當呼吸化為空氣》

(浙江教育出版社,2020)

保羅·卡拉尼什是一名神經科醫生,在事業即将迎來巅峰時确診癌症,寫下了回憶錄《當呼吸化為空氣》。本段來自其妻露西·卡拉尼什為此書所寫的後記。露西·卡拉尼什也是一名醫生,目前在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工作。

05

事實上,一個人死了可能隻意味着他不再活着,但并不表示他已不複存在。

于是我不斷地跟她說話。我覺得這既必要又順理成章。我跟她講我正在做的事情(或者我一天中的所作所為);我一邊開車一邊向她指出一路的景緻;我說出她的種種回應。我讓我們的喁喁私語保持活力。我取笑她,她轉而取笑我;我們背誦台詞。她的聲音讓我平靜并給我勇氣。我越過桌面,看着一幀小小的照片,照片中的她一副稍稍揶揄的神情,我回答她的揶揄,不管她揶揄什麼。簡短的讨論後,平庸的家庭事務也頓時灼灼生輝:她認定浴室地墊實在丢人現眼,該一扔了之。

外人也許會覺得這是個古怪或"病态",抑或自欺欺人的習慣;然而,顧名思義,所謂外人乃是未曾嘗過悲恸滋味之人也。我自然而然地很容易将她外化,因為迄今我已将她内化了。這是悲恸的悖論:如果說這四年沒有她我也好好地活了下來,那恰恰是因為她陪伴了我四年。她還那麼活躍,證明了我先前的悲觀論斷毫無道理。畢竟,從某種意義上說,悲恸可能隻是一重道義空間。

——[英]朱利安·巴恩斯

《生命的層級》

(譯林出版社,2019)

朱利安·巴恩斯是英國著名作家,其妻帕特·卡瓦納在 2008 年因癌症離世。巴恩斯寫下《生命的層級》來悼念共同生活 30 年的妻子。

06

從理論上講,這些紀念品的作用,是讓你回到過去的某一刻。

事實上,它們的作用僅僅是讓我清楚地意識到,在那些珍貴的時刻,我是多麼不知珍惜,不知感恩。

在那些珍貴的時刻,我不知珍惜,不知感恩,這也是我無法承受的事。

——[美]瓊·狄迪恩《藍夜》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9)

瓊·狄迪恩是美國著名作家,她的獨女金塔納在 39 歲時去世。在女兒去世的兩年前,狄迪恩剛剛送走了丈夫。《藍夜》是寫給女兒的悼亡書。

07

如果每個人都是一顆小星球,逝去的親友就是身邊的暗物質。我願能再見你,我知我再見不到你。但你的引力仍在。我感激我們的光錐曾彼此重疊,而你永遠改變了我的星軌。縱使再不能相見,你仍是我所在的星系未曾分崩離析的原因,是我宇宙之網永恒的組成。

——遊識猷

遊識猷,科普作家,果殼網主筆。

願逝者安息

生者平安

并且相愛

他們怎麼說|那些曾經曆喪親之痛的人如何看待死亡?

Photo by Manuel Meurisse

最近錯過了哪些熱轉推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