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東航MU5735航空器飛行事故”已過一月,對民航從業人員心理健康的影響不容忽視。2022年4月11日,在民航局舉行的新聞釋出會上,中國民航局航空安全辦公室副主任吳世傑表示,事故對民航一線從業人員的心理和情緒産生一定沖擊,部分員工情緒波動,尤其是部分年輕空勤人員出現應激心理反應,情緒較低落。

2022年3月21日,廣州白雲機場,從業人員引導MU5735航班乘客家屬集合。(人民視覺/圖)
事故發生以後,廣東省心理咨詢師協會會長寇覺中帶領團隊為廣州白雲國際機場的相關人員做了三場心理危機幹預。他發現有的年輕人突然變得沉默、不愛說話。也有一些從業人員改變了對人生、世界的看法,體會到親情的重要性和人生的不确定性,給遠在外地的父母打電話或是回家緊緊抱住孩子。
民航一線從業人員和事故救援人員都屬于災難心理危機幹預的對象,廣東省人民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林勇強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對他們疏導的方法包括事先提供必要的自我心理調節的教育訓練、開通心理援助管道(如熱線電話和心理專家求助方式)、安排每天工作結束後的分享等。
北京中科心研科技有限公司“心守護”設定了心理應急援助專線,為東航空難家屬、親友及一線從業人員提供全天候心理應急援助公益服務,剛一開通,一位與遇難者共同工作12年的求助者便撥來電話,起飛前還見過面,突然聽到遇難的噩耗,他無法接受。
寇覺中從事心理咨詢服務及心理教育近三十年,曾參與汶川5·12汶川地震後心理援助和新冠疫情期間封城居家隔離人員的心理援助。他認為,讓機場從業人員走出情緒,除了傾訴,還要讓他們感到職業認同感——在這種重大災難的家屬面前,語言可能是無效的,隻能陪伴。同時,心理體檢和身體體檢一樣重要,也需要日常開展。
對于機場從業人員的心理輔導是如何進行的?寇覺中接受了南方周末記者專訪。
語言可能是無效的,隻能陪伴
南方周末:事故發生多久後,你們去為白雲機場從業人員做心理輔導?當時的狀況如何?
寇覺中:事故後一周,機場主動聯系我們。事故剛發生時,大家可能沒充分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過了幾天,發現大家的情緒都緩不過來。
有個女生,每天都很難過,哭了四五天,一些年輕人突然變得沉默、不愛說話,對工作無所适從。再比如機場塔台負責排程的從業人員,事故發生時,他們在機場塔台指揮,等待飛機回來。那一個小時,機場所有進場、出場的飛機都停了,就是為了等這架飛機回來,(但是飛機沒有回來),這些從業人員受到很強烈的刺激。他們得知遇難這一消息反應很大,有的人整個坐在地上癱了,不停地哭。
南方周末:除了塔台的從業人員之外,接受心理輔導的還有哪些人?
寇覺中:主要是兩批人,一是塔台、地勤人員,二是負責接待家屬的機場從業人員。接待家屬的從業人員跟我說,一位父親的兒子在飛機上,是個大學生,這位父親當時崩潰了,嚎啕大哭,癱坐在地上;還有一位孕婦,直接在機場暈倒了。
機場接待家屬的這些“小年輕”吓傻了。他們當時扶着家屬,不知道說什麼,語言很蒼白,隻有擁抱、攙扶。我當年去汶川做心理危機幹預也是類似,在這種重大災難的家屬面前,語言可能是無效的,隻能陪伴。
南方周末:年輕的機場從業人員年紀多大?年齡大一些的從業人員,情緒會不會好一些?
寇覺中:年輕的都在二十歲左右,很多人剛剛工作一年。年紀大的會稍微好一些,有四十多歲的,但也都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事。
2022年3月21日,在臨時接待區,從業人員在準備與MU5735次航班接機人員進行溝通的材料。 (南方周末記者 黃思卓、李玉樓/圖)
感到的不隻是悲傷,還有職業認同感
南方周末:對他們的心理幹預分為幾步?有哪些内容?
寇覺中:大概分為四個步驟,每一環節半個多小時,總共三個小時左右。
首先是告别儀式。3月26日晚上,釋出會宣布123名乘客和9名機組人員全部遇難,我去做心理輔導剛好是之後一兩天,是以大家集體站起來默哀告别。
第二步是傾訴。每個人輪流講你經曆了這件事情,自己的内心感受是什麼,把想表達的都講出來。
第三步是内觀和覺察。閉起眼睛有意識地做内觀,回望和思考:事件發生以後,自己是什麼樣的心理心态?這幾天生活中聯想到的最多的場景、問題是什麼?很多人覺得生死離自己很遙遠,現在一下子被拉近了,做這一步的目的就是要讓大家面對創傷下的心理和自我。一些人閉着眼睛做内觀,還一直在哭泣,說明内心反應非常強烈。緊接着是心理療愈。我從咨詢師角度分析,怎麼看待他們的問題,這稱為心理暗示,在大家處于放松和半催眠的狀态下,向他們灌輸一些新的觀念。
最後一步是心理包紮。所有人手牽手擁抱在一起,互相支援、告别。一是告别這件事,二是告别心裡的那些牽挂的人。
南方周末:心理暗示和疏導是如何進行的?
寇覺中:最關鍵是樹立自我認同感。比如汶川地震的時候,我們去災區做心理輔導,是我們心理咨詢師的職業認同。
這次對機場從業人員而言,也是相同的道理。自己在現實生活隻是偶爾幫助家人、同僚、朋友,但在這麼重要的事件中,幫助了這麼多需要得到幫助的人,可能隻有一兩個小時,也是非常重要的。這件事百年、幾十年不遇,自己親曆了,并且做出了自己的努力,給予了家屬一些支援,感到的不隻是悲傷,還有對自己職業的認同感。這樣讓大家調整思路,也喚起了在工作中的職業認同、責任、更珍惜現在所擁有的。
這一點是他們沒有想到的,他們突然覺得,自己是如此重要。
南方周末:這些疏導方法是正常路徑嗎?還是專門設計的?
寇覺中:除了傾訴這種正常的方法,其他都是非正常的,咨詢師面對不同的創傷者,要用不同的方法。去之前當然要做一些準備,包括了解這件事和他們的情況,我們也提前準備了紙、筆等一些工具幫助整個輔導過程。
南方周末:輔導過後,大家的心理狀态調整得如何?
寇覺中:好多了。相對家屬來說,他們畢竟是間接接觸。但是對家屬來說,可能一年都過不去,未來還需要心理援助。
很多人經曆這件事情以後,忽然對親情有了很強烈的認同,經常給遠在外地的爸爸媽媽打電話。一位男從業人員跟我說,他過去工作很忙,對兩個孩子很少關心,他當天回去以後就緊緊地抱住兩個孩子,抱了很久。孩子覺得很奇怪,但還是很開心。經曆生命喪失性的事件,會讓幸存的人、親曆的人對生命突然地珍惜。
還有一個小夥子,上班才一年,在塔台工作,過去覺得工作都是電子化的東西,沒有太大感覺。但通過這件事,真正體驗到了責任兩個字的意義,一下子對在機場工作有了強烈的價值感和認同感。
心理體檢和身體體檢一樣重要
南方周末:對于機場、機組從業人員,平常應該怎麼做好心理輔導?
寇覺中:日常心理輔導叫“心理服務”,白雲機場的管理人員和地勤日常的心理服務就是我們做的,主要内容有三個。
首先是每年給大家做正常的心理體檢,主要是心理測評,一年兩次。心理體檢和身體體檢一樣,都是必需的。給每個人建立心理檔案,包含職業認同感、工作壓力、管理人際關系等一系列量表。
二是心理課堂。定期根據機場的需求,針對不同人群開展心理講座,一年有若幹次不同的課程。
再就是呼叫中心的心理咨詢熱線服務,這些熱線電話都是7×24小時開通的,大家有需要就可以撥打,有專業的心理咨詢師提供服務,内容涵蓋各個方面,不僅涉及工作,還可以涉及夫妻、子女關系等。
南方周末:此次事件發生後,很多人都産生了恐懼。怎麼克服對飛機的恐懼?
寇覺中:事故發生後,我坐飛機從廣州回西安,說實話都感覺有些心理壓力,也是因為接觸到了真正經曆這些的人。對于坐飛機,第一,不能因噎廢食。大家受空難影響比較大是因為一旦有難,99%的人都不能生還。但是飛機失事和道路失事其實是一樣的,還是要有現實評估。出行的交通工具就這麼多,肯定要做一個選擇,理性分析,包括時間、事故率等。
第二,要相信自己是一個幸運的人。飛機是目前所有交通工具中最便捷的。大家決定出行,恨不得馬上到,不想在旅途中耗費太長時間。就像一下班就想馬上到家一樣。這樣還是得選擇坐飛機。坐了第一次之後,第二次就沒感覺了。心理學上叫“脫敏”。
第三,生活中的風險是方方面面。吃東西、走路不小心被撞了,在小區散步被小狗咬了……對生命健康有威脅的事件無處不在。活着,繼續朝前走,就要有勇氣面對不确定,我們無法用盡力氣完全規劃好人生。
南方周末記者 宋炳晨 南方周末特約撰稿 符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