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甜甜的戀愛總也輪不到我?

為什麼甜甜的戀愛總也輪不到我?

《部落格天下》和沈奕斐聊了聊年輕人關注的情感話題。比如:甜甜的戀愛什麼時候才能輪到我?好的愛情是否一定會走向婚姻?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嗑CP”?“不婚不育保平安”真的成立嗎?

作者| 魏僑

編輯| 丁宇

煙花三月,春歸大地。紮堆的戀愛綜藝提供了從“

初戀”到“半熟”的情感困惑,霸屏的愛情劇向觀衆诠釋着從“初識”到“餘生”的甜蜜故事。

在影視、綜藝當中,愛情是讓人沉醉的美好、如影随形的羁絆;但在現實生活中,愛情來得似乎沒那麼容易,至少資料看起來不那麼樂觀。

為什麼甜甜的戀愛總也輪不到我?

民政部近日釋出的統計資料顯示,2021年大陸結婚登記資料為763.6萬對,這是繼2019年跌破1000萬對、2020年跌破900萬對大關後,結婚登記資料再次跌破800萬對。

随後,話題#結婚登記率為何創36年新低#登上熱搜。另一組民政局釋出的資料顯示,2018年中國單身成年人口已經超過2億,獨居成年人口超過7700萬。

人們為什麼越來越難以進入一段親密關系了?這不是一個新問題。2019年,一個名為“為什麼脫單這麼難”的講座爆紅網絡,引發了無數年輕人的共鳴。這堂課的老師,正是複旦大學社會學副教授沈奕斐。她在社會性别、家庭社會學和情感社會學領域深耕多年,通過自己的學術理論,以一種深入淺出的方式分析和解答當下人們的情感問題。

為什麼甜甜的戀愛總也輪不到我?

近幾年,她更多地從講台走到公共領域,成為B站上觀點鮮明的“寶藏教授”,也是綜藝裡善解人意的情感導師。從《再見夫妻》《90婚介所》,到近期熱播的《沒談過戀愛的我》,她将自己在公共領域的表達稱之為“把學術翻譯為實踐”。

《部落格天下》和沈奕斐聊了聊年輕人關注的情感話題。比如:想要甜甜的戀愛,什麼時候才能輪到我?好的愛情是否一定會走向婚姻?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嗑CP”?不婚不育真的可以保平安嗎?

“嗑CP”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初戀成長真人秀《沒談過戀愛的我》播出之後,很多年輕觀衆驚呼:“沒談過戀愛的人,是在說我嗎?”然而,這不代表年輕人對愛情沒有向往,隻是他們可能将對愛情的憧憬投射在了其他地方,比如——“嗑CP”。無處安放的荷爾蒙,就随着對别人“愛情”的想象中釋放了出來。

沈奕斐就曾在B站釋出過一則題目為《嗑CP有多快樂?BKPP是真的嗎?》的視訊,将泰劇《以你的心诠釋我的愛》中走出的熱門組合“BKPP”作為了研究對象。BKPP在百度百科上有專門的詞條,指飾演劇中人物的演員Billkin和PP組成的CP。

為什麼甜甜的戀愛總也輪不到我?

視訊中,她對兩個人的過往故事了如指掌,對粉絲們的“嗑點”信手拈來,理性深刻的分析更是折服了無數網友。

她舉例說明,“活動中用指紋解鎖對方手機”,代表着兩個人建立起

“我們”這個整體,人們是渴望這種一體感的;“不自覺地牽手又被從業人員分開”,比故意牽手更讓人動心,正是因為背後呈現出的套路之外的感性力量……

這種“學術嗑CP”的方式,既有深入肌理的田野觀察,也有邏輯嚴密的理論支撐,嚴格意義上來說,沈奕斐是真正的“嗑學家”。 “當我們‘嗑CP’的時候,是看到了理想的親密關系。”在沈奕斐看來,“嗑CP”并非人們因為不相信愛情而另尋的情感代償。相反,願意真心投入的人,恰恰是因為内心相信愛情的存在,對美好的親密關系充滿了向往。

為什麼甜甜的戀愛總也輪不到我?

沈奕斐B站視訊《嗑CP有多快樂?BKPP是真的嗎?》截圖

過去,我們隻能在小說裡寄托情感,而随着圖像時代的全方位到來,愛情也被盡可能的可視化。在具象的畫面裡,粉絲們擁有更豐富的想象空間。“他們兩個人可能隻是互相看了一眼,我們就想象成這是‘拉絲’眼神。你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你說這個多好玩呢?”

沈奕斐發現,那些讓人心動的細節往往代表着我們自己對愛情最美好的向往。無論是不計回報地為對方付出,還是相濡以沫的依賴和信任,當“愛情中最美好的部分”被單獨抽離、放大呈現出來,我們大腦裡也會相應地分泌多巴胺。

那些觀衆随時随地捧着手機、不自覺地“姨母笑”的行為,其實是有相應的學術解釋的。

“人類總是傾向于體驗,感受有時不分正面與負面。”就像看恐怖電影時,我們既體驗到了身臨其境的恐懼和刺激,又不必真正面對生命危險,嗑CP讓我們體驗親密關系中的甜蜜心動、輾轉反側,又規避了現實中真正的分歧、争吵,以及必須承擔的責任。

是以,常有人說:“談戀愛不如嗑CP”。

為什麼甜甜的戀愛總也輪不到我?

但沈奕斐并不這麼認為。在她看來,親密關系帶來的并不止是幸福愉快的感受,更重要的是随之而來的自我成長。“沒有一個人能達到完美和自洽的自我,我們就是在沖突和碰撞中不斷颠覆自己,不斷發現自己,不斷成長的,親密關系就是提供了這樣一個很重要的平台。”

“嗑CP”更像是一種對親密關系的社會學習,沈奕斐所做的,正是闡明現象背後的邏輯,提供解決困難的途徑。“我不管是參加《90婚介所》也好,《再見,夫妻》也好,《沒談過戀愛的我》也好,都在考慮怎麼能夠讓觀衆一方面感受到甜蜜和開心,另一方面增加一些獲得感。”

所謂獲得感,就是從他人的關系裡收獲自己的體悟,找到自己解決問題、通往幸福的途徑。沈奕斐說:“在我們自己沒有親密關系的時候,我們通過戀愛節目,通過這些專家的解讀,其實也能讓人有所成長,我希望能夠起到這樣的一種作用。”

甜甜的戀愛,何時輪到我?

從初次相見的無措與尴尬,到相處過程中的笨拙與退縮,《沒談過戀愛的我》讓許多觀衆感同身受。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兩個人看上去明明都很優秀,但是他們卻好像沒有辦法順利地進入親密關系?

為什麼甜甜的戀愛總也輪不到我?

事實上,對于可能萌芽的愛情關系,不主動争取,遇到問題立刻退縮的人,往往内心并不相信愛情會在自己身上發生。節目裡,沈奕斐告訴這些或敏感、或社恐的年輕人:“如果你希望别人走進你的生命裡,你得打開一扇窗。”

年輕人們之是以一邊說着想要甜甜的戀愛,一邊固步自封,沈奕斐道出了這種心理的微妙之處,“他們不一定是不相信愛情,而是覺得可能别人會有好的愛情,但是跟自己沒有關系,認為自己沒有能力進入愛情。”

另一種誤區則是對愛情模式的追求。資訊爆炸的時代裡,有偶像劇長篇累牍地講述愛情的“完美套路”,也有社交媒體不斷強化着“怎麼判斷他是不是愛你”,當許多人沉浸其中,常常忘記如何與一個具體的人相愛。

“說多喝水就是敷衍”“有異性朋友就是渣男”,動辄貼上綠茶、小三的标簽……在這種氛圍之下,社會對于愛情的容錯率似乎也降低了。大衆媒體堆疊而成的愛情模式成了戀愛的主角,而談戀愛的對象成了完成模式運轉的工具,在沈奕斐看來是本末倒置,背離了愛情的基本邏輯。

沈奕斐B站視訊《談一份好的愛情,要踩多少雷?》截圖

“比如你期望一個人一旦愛你,馬上就和别的所有的異性都不再來往,把你放在世界中心,時時刻刻願意為你做犧牲,但一個理性的人在愛情初期是不會這麼做的。如果這個人一開始就這麼做,他很可能是非理性、很瘋狂的,而在長期關系中,一個非理性的人很有可能造成可怕的後果。” 《沒談過戀愛的我》裡,嘉賓們通過關鍵詞來選擇初次約會的對象,約會時女生都問到了“你以為誰會來”的問題。女生期待的是自己被堅定選擇,男生們卻認真分析女生選擇的可能性。在女生的邏輯裡,這代表着對方的第一選擇不是自己。這樣的“真實”回答引起了連番的誤會,讓觀衆們在熒屏之外很着急。 “這種誤解産生的時候,一方覺得這個話怎麼能夠這麼講呢?實際上另一方可能并不在這個邏輯體系中,他有自己另外的觀點。”對當下的年輕人來說,在愛情關系中的表達,尤其是對于好感的表達常常是錯位的。 沈奕斐在近期的一項研究裡發現,關于“喜歡上别人會如何表現”的問題,結果與大多數人的想象大相徑庭。

為什麼甜甜的戀愛總也輪不到我?

大多數人認為,愛一個人眼睛裡是藏不住愛的。男性認為如果女性喜歡上自己就會不斷地向自己靠近,變得特别的迷人;女性會覺得如果男性喜歡上自己就一定會在自己面前表現,或者是向閨蜜打聽自己的情況。

但事實上,幾乎四分之三的人都表示自己不會主動表達,而是默默關注、不動聲色,甚至絕對不能讓對方知道。“喜歡一個人是從自卑開始的”,獲得了許多人的共鳴。

“如果你覺得别人沒有給你足夠的表現,就覺得對方不愛你,反過來可能你對自己喜歡的人也沒有給到足夠的資訊。”在這種對于他人的想象和實際情況之間的差異中,錯失就很容易發生,甚至被網友戲稱為“反向奔赴”。

為什麼甜甜的戀愛總也輪不到我?

那麼,對想要發展一段美好愛情的人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 沈奕斐告訴《部落格天下》,有兩個能力至關重要。

首先,要有與很多人産生連接配接、成為朋友的能力,要關心真正的人,對人有好奇心,同時也有效地表達出來。

其次,要對他人的興趣有所判斷,即能夠有效地接收到“感興趣”的信号。 沈奕斐在許多場合都反複提及,“愛情的開始,本質上是一個對他人有好奇心,想去靠近。”

我們的親密關系将走向何方?

好的愛情是否一定會走向婚姻?也不盡然。

當愛情走過兩性吸引、價值共鳴,形成良好的連接配接之後,再想走到深度關系中,“這個時候就有角色分工,我們倆要比對,要怎麼1+1大于等于2,就出現了另外一個詞叫責任。”

如何分工,如何比對,是婚姻關系中的至關重要的問題。

為什麼甜甜的戀愛總也輪不到我?

電影《花束般的戀愛》中,靈魂相契的山音麥和八谷絹,卻在邁向現實生活的路上分道揚镳。在沈奕斐看來,當山音麥主動承擔了經濟上的責任,讓八谷絹有更多的空間去發展個人愛好,在一定程度上實作了“分工”,這是走向深度關系的途徑。但一向步調一緻的二人無法正确消化這種分歧,美好的愛情也戛然而止。

在沈奕斐關于愛情“新舊腳本”的理論中,舊腳本強調承擔固定的家庭角色中的責任,具有很強的穩定性;而新腳本則優先考慮個人體驗和幸福感,自己選擇生活方式,更加自由。二者在不同的邏輯體系中,不分優劣,但不能彼此混雜。在自洽邏輯之下,新腳本與舊腳本也可以比對。

無論如何選擇,婚姻中要互相扶持、養育兒女、照顧父母,妥協、責任都是不可避免的。是以,就像《再見,夫妻》裡沈奕斐反複強調的一樣,“不要高估你對沒有愛情的婚姻的容忍程度,你其實到最後是容忍不了的。”

為什麼甜甜的戀愛總也輪不到我?

如何找到真正比對的夫妻?想象往往存在誤區,一定要經過實踐你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沈奕斐總是鼓勵年輕人更多的戀愛和嘗試,“年輕的時候可以通過磨合成為彼此想要的樣子。到了一定的年齡,你自己有很強的個性,可能就得要不斷自己去探索。是以有的時候我們通過不同的人發現了自己,其實都是一種學習和成長的過程。”

随着社會走向個體化,傳統的家庭觀念一次又一次被解構,婚姻還是親密關系存在的唯一形式嗎?

沈奕斐告訴《部落格天下》:“其實親密關系本身就是一個譜系,除了愛情以外,在友誼中也很多的親密的交流,例如戰友情就是一個深度的親密關系。同樣我們與家人之間也會存在親密關系。所有的親密關系都是可以被替代的,但是它的替代沒有你想象的那麼容易。”

從愛情走到婚姻,是人類社會長久以來篩選出的走向親密關系相對容易的途徑。愛情中的性欲望的升華,情感上深度碰撞所達到的自我成長,婚姻關系中的承諾所帶來的排他性和确定性,想要在其他的情感中找到替代,相比愛情來說更加艱難。

為什麼甜甜的戀愛總也輪不到我?

在沈奕斐看來,雖然“不婚不育保平安”的論調在社交媒體上甚嚣塵上,但事實上,婚姻仍然是當今社會最後的堡壘制度。

“其實并不是不婚不育保平安,掙大錢才是保平安的。婚姻可以保證我們經濟上風險共擔,而一個人要掙到足夠的錢承擔這個風險,是更加不容易的。不是說不可以替代,隻是有的時候那個替代的價值和難度其實超過你的想象。”

沈奕斐坦言:“随着年齡變化,多數人的确會有不同的想法。比如年輕的時候你對愛情或者穩定關系的渴望沒那麼強,但是往往在30到35歲左右會突然意識到穩定的親密關系很重要;包括我們做丁克研究,20多歲的家庭特别容易丁克,但是很多到40歲大部分都會後悔。”

為什麼甜甜的戀愛總也輪不到我?

雖然結婚、生育都是個體的選擇,但站在學術的角度,人類社會的發展依然存在着一些普遍的規律,能從理論的角度告訴人們當下選擇所面臨的未來的代價。

就像沈奕斐所說:“如果你覺得自己能承受,那就沒問題,如果你覺得我可能到時候不能承受,那此刻尋找更好的方案,去學習怎麼愛,讓自己更幸福,這也是一種好的解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