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公布了2021年的業績。從具體的資料來看,華為手機業務下滑,小米銷量大增,确實讓小米在2021年賺了大錢。
據資料顯示,2021年總收入達到3283億元,同比增長33.5%;經調整淨利潤達到220億元,同比增長69.5%。

大家可能還注意到了另外一個資料,截止至2021年底,小米對外投資390家,而2020年和2019年分别是310家和290家,意思就是2021年,小米投資的企業增長了80家。
而小米投資的這390家企業,總賬面價值為603億元,相比于2020年增長了25.7%,去年一年,被投資的390家企業,為小米大約貢獻了33億元利潤。
與之對比的是,華為旗下的哈勃投資,據公開資料顯示,短短2年多時間,一共投資了65家企業,相當于隻有小米的五分之一左右,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那麼小米投資的這390家企業,有什麼特點?
小米投資的這390家企業,主要是以兩家企業為主體進行投資的,一家是小米科技,一家是長江小米産業基金。
其中小米科技的投資邏輯是圍繞新消費領域,意在打造小米新零售戰略,也就是打造小米的生态鍊等,比如9号平衡車、紫米、華米等企業。
而長江小米産業基金,更多的是聚焦于硬科技,則聚焦半導體、半導體器件、雷達雷射、無線通信、傳感器等,這一塊是小米在完善自己的供應鍊等。
而華為哈勃的投資,則有點像長江小米産業基金,更多的也是聚焦于硬科技,以半導體為主,主要涵蓋了半導體材料、射頻晶片、顯示器、模拟晶片、EDA、測試、CIS圖像傳感器、光刻機、第三代半導體、人工智能等等多個細分領域,以此來完善自己的供應鍊。
這或許也是華為與小米投資的不同,小米是分兩條線走的,華為隻走了一條線,在新零售這一塊,華為沒有什麼布局,是以也不投資。
當然,不管是對于華為還是對于小米,投資都隻是産業鍊的延伸,主營還是自己的業務,這是最基本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