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禅師說過,握緊雙拳,你将一無所有;放開雙手,你将擁有全世界。
人們緊握的,看似是堅持,可實際上就是“執念”。人們放開的,看似是無奈,可實際上就是人生。
做人,要懂得“切換”狀态,既能夠握緊雙拳,又能夠放開雙手,有割舍,也有得到,在這短暫的人生中愈挫愈奮,成就非凡。
隻不過,人們所難以做到的,并非是“執着”,恰恰是“放下”。對此,相信很多人都會疑惑,放下,就代表了輕松,為什麼人們還是執着于慘兮兮的生活呢?
比如說一個日進鬥金的老闆,他明知道公司資不抵債了,可他還是拿命來堅持,甚至不惜跳樓輕生。為何?在高位享受久了,自然就無法面臨“有落差”的生活。
“落差”二字,最讓人感覺到痛苦。從某個角度來說,人類的心理承受能力,終究還是脆弱了一點,是以他們一直經受着生活的考驗。
人這一生,不論你活到了多少歲,都需要學會放下。
尤其是年過五十的中年人,對于這三件事,不要過分執着了,會害了你。
01
對于功名利祿,我們可以放下了。
曹雪芹在《好了歌》中寫道:“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這世間之人,都知道神仙般的生活最好,可他們還是難以忘記功名利祿。縱觀古往今來的王侯将相,他們還在何方呢?早就成為了一堆白骨了。
年輕的時候,我們可以對功名利祿适當執着。可上了年紀後,我們不妨活得淡然點比較好,至少,功名利祿是帶不走的。
再有錢,也無法帶着離開;再有名聲,也無法長久一輩子;再有事業,也無法讓人活到兩百歲。如此,我們隻要享受了過程,就無憾了。
試想,人生不就是一個過程嗎?生活不就是一個過程嗎?既然我們把過程中的一切做好了,那我們何必執着于身外物呢?
該得到的一切,我們可以把握,而得不到的一切,我們不妨放手。放下,才是智慧。
02
對于以往的一切,我們可以放下了。
所謂“過往不可追,未來猶可及。”
過往的一切,哪怕我們再執着,也無法重新再來。哪怕真的能夠重新再來,又有誰能保證再來一次的結果,會比當下更好呢?
既然這世上沒有後悔藥,也不存在重新再來,那我們不妨把心思放在當下以及未來,踏踏實實地活着,就足夠了。
古時候,有一位農民上山問道。他一看到老禅師,就哭訴自己的前半生過得不好,一生都沒有幸福過,實在是悲哀。
老禅師回了他一句話:“既成往事,早是雲煙,悲苦衆生,奈何執着?”
人活一世,最悲哀的,其實就是對過往的放不下。人類明知道放不下的結果,就是痛苦,可他們還是堅持走入死胡同當中,這就是他們不智。
做人,差不多就可以了,别總是要求太多,也别總是欲念滔天,平平淡淡才是真相。
03
對于人生完美的追求,我們可以放下了。
白岩松說過,花還未全開的時候,是最美的。花一旦全開,就離凋零不遠了;月亮還未全圓的時候,最美的。月亮一旦全圓,就離虧損不遠了。
完美,看似是一種崇高的追求,可實際上不過是“自讨苦吃”罷了。試想,這世間萬物,又有誰能做到十全十美呢?
連聖人都有缺陷,都在“日省”,又何談是普通人呢?
在一次演講中,曾仕強講授說了一個故事。
一個人求告蒼天,希望他能夠福壽雙全,子孫後代幸福美滿,家庭和和美美,家底資産足夠豐厚。
對此,蒼天就回了他一句話,要不我們倆調轉身份吧。如果能夠擁有這般完美的人生,那我自己去做就完事了,為何還要讓你擁有呢?
這,就應了一句話:“衆生皆不完美。”
人,如果想要活得幸福一些,那我們隻要做到“足知常樂”就可以了,為什麼非要如此執拗不堪呢?執拗的本質,就是讓自己受苦,毫無意義可言。
寫到最後
什麼是放下?内心通透,平和豁達,不再為了一城一池而糾結,那就是放下。
借用金庸先生的一句話:“無我無形,無我無心,無我無招,無我無敵。”
真正能夠無敵于天下的人,絕對不會為了看得見的招式而糾結,反而是将自己容納于天地當中,在順其自然的過程中循序漸進,進而達到無敵的境界。
同樣的道理,真正能夠活得幸福的人,絕對不會因為眼前或者過往的一切而忐忑不安,至少,人生的前路滿是希望。隻要内心足夠堅定,又怎會懼怕鐵樹不會開花呢?
人到五十,放下不必要的執念,平平淡淡做人,相信幸福将不期而至。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