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化新觀察|接下來這幾年,又将探尋哪些“國家寶藏”?

《“十四五”考古工作專項規劃》22日釋出,明确了“十四五”時期考古工作7大主要任務、18個重點任務,并提出到2035年,大陸要基本建成“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近年來,随着良渚遺址、二裡頭遺址、三星堆遺址等吸引公衆目光,考古這個“冷門”學科日益受到全社會關注,已知、未知的“國家寶藏”往往成為公衆熱點。今年,國家文物局内設機構新增考古司,首次針對考古工作編制專項規劃,某種程度上正是考古“轉熱”大趨勢的縮影。

文化新觀察|接下來這幾年,又将探尋哪些“國家寶藏”?

考古發掘,最吸引人們眼球的莫過于“挖”到了什麼。圖為2022年3月,遊客在良渚博物院觀看玉璧。新華社記者翁忻旸攝

對于規劃本身,公衆最關心的,無疑是考古人接下來這幾年裡要“挖”什麼、怎麼“挖”、“挖”到的成果在哪裡看。梳理規劃,我們可以清晰看出3條主線——解決重大曆史問題、事業高品質發展和讓文物活起來。

重大曆史問題是什麼?

不是帝王究竟埋骨何方,也不是王朝财富終歸何處。在國際學術界,重大課題有三——人類起源、農業起源和文明起源;在中國,考古工作者眼中的重大曆史問題已寫入規劃。

“通過‘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實施,持續推進人類起源、農業起源、文明起源等學術研究,科學展現中華文明起源和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發展的時空脈絡。通過‘中外聯合考古行動’,積極參與世界文明研究、探究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以全球視野更加客觀、全面、真實地展現古代中國。”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說。

通俗地說,中國考古工作者的任務,是繼續研究我們“從哪裡來”“走過怎樣的路”以及“為什麼走這樣的路”。

我們為何執着于弄清自己的過往?除卻對自身血脈根基發自本能的追問,更是出于對未來發展的強烈需求。

當今中國正經曆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進行着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創新。我們的實踐創新必須建立在曆史發展規律之上,必須行進在曆史正确方向之上。而考古,正是展示和建構中華民族曆史的重要工作。

文化新觀察|接下來這幾年,又将探尋哪些“國家寶藏”?

科技力量的飛速發展,讓考古事業展現出全新的氣象。圖為2021年9月,考古人員在四川德陽廣漢市三星堆考古發掘現場工作。新華社記者王曦攝

有了目标與任務,規劃也明确了一系列考古事業高品質發展的舉措——

科技層面有推動國家級和省級考古科學實驗室建設、積極培育前沿交叉學科、促進考古科學關鍵技術研發和考古技術裝備改進更新;硬體層面如打造中華文明文物基因庫、國家重點區域考古标本庫房和區域性考古研究基地;政策層面落實“先考古、後出讓”政策,不斷提高曆史文化遺産保護能力。

但對于任何一項事業而言,最關鍵的元素是人。

對中國考古而言更是如此——據統計,目前大陸有6000多名考古工作者,按照規劃,到“十四五”時期末全國考古人員總數将力争超過10000人。

這是一個重大的跨越,也是一個必須的跨越。

作為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續至今、從未中斷的文明,中華文明的長河跨越五千多年,留下的瑰寶、待解的課題數量龐大。據統計,僅“十三五”時期,中國便有5000多項考古發掘項目開展。

展望未來,中國考古需要更多科學制定政策的人、埋首田野考古的人、潛心曆史研究的人、大膽應用前沿科技手段的人、精彩講述考古故事的人……從實施全國考古人才振興計劃,到推動世界一流考古機建構設,規劃在“人”的次元邁出堅實一步。

文化新觀察|接下來這幾年,又将探尋哪些“國家寶藏”?

從“模拟考古”進課堂,到“考古盲盒”暢銷,社會公衆期待文物活起來。圖為2021年4月,河北省一學校曆史老師指導學生動手“挖掘清理文物”。新華社發

讓文物活起來,是規劃的一大關鍵詞。

除了“考古+融媒體”傳播計劃、“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成果推介等,規劃提出了一項文物部門此前未曾系統進行的考古科普工作,即中國考古讀本編寫工程——

組織考古、曆史、教育、文化等領域專家共同編寫權威性、科普性的中國考古讀本,根據最新考古研究成果,系統闡述大陸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講清楚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

生動活潑地講故事,而非固守象牙塔;講古老文明的故事,而非講奇珍異寶的“流量”故事……考古成果的轉化與展示能力,直接決定了考古工作為全社會提供曆史文化滋養的成效。而展望“十四五”,讓文物活起來——這項新時代全體文物工作者的時代課題,剛剛破題、任重道遠。

文化新觀察|接下來這幾年,又将探尋哪些“國家寶藏”?

記者:施雨岑

編輯:王薇、冷彥彥

新華社國内部出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