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知識IP大航海時代,洶湧流量将流向何方?丨钛度熱評

疫情造成了線上時間對線下場景的替代,帶來了使用者線上内容消費時間的增長,促進了線上知識類平台的快速發展。

樊登讀書一年收入十個億,邏輯思維營運主體思維造物2021年上半年收入6.75億,知識類平台的賺錢效應不斷顯現。但同時,思維造物、巴九靈的上市之路卻并不順利。

如何給知識定價?知識類産品如何标準化?知識類平台如何平衡IP成本和新内容研發的投入?知識類平台如何基于流量勢能拓展增值服務?是選擇使用者買單還是廣告主買單?

本期《钛度熱評》欄目與「百略網·新咖」聯合選題,特邀資深媒體人一起就話題“知識IP大航海時代,洶湧流量将流向何方?”進行了讨論,下面是部分觀點集錦。

薛定谔财經主理人龐學文:

知識在宏觀上是有長期價值的,但是作為消費産品來看,知識産品化後,面臨着生命周期的不确定性,和影視、遊戲、動漫等文化産品相比,知識産品的不可預估性和單一産品較低的經濟天花闆,是資本所厭惡的,但是如果想增加知識産品投入産出的确定性,無疑對IP及内容的持續研發及營運投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就可能出現小馬拉大車,車還沒走,馬已經累死了,是以知識産品無法規模化、寡頭化、快速複制,導緻了其資本天花闆的天然低。

钛媒體品牌公關總監車銘德:

界定“知識”産品的一個标準可能是,産品消耗過程是消費還是投資,課程是消費品、知識是投資品,平台在營銷上會将産品包裝成長期的投資品,但傳遞基本都是一次性的,使用者以為自己買的是“知識投資”但很多情況下都是買的“情感消費”,對大多數人來說,一次性的傳遞并沒辦法轉化成知識,隻能是一次性沖動消費。進一步來看的話,知識類平台主要有兩種産品類型,一種是焦慮型讀書産品,類似快消品的方向;另外一種是要尊重使用者的需求,基于消費品的定位、從情感角度切入,做陪伴型産品,通過系統化内容盡量去做耐用型消費品。钛空時間首位講書人郭宇寬博士提倡的非功能性讀書,提供的就是一種陪伴型的閱讀體驗,通過沉浸感和互動思考的方式,将内容打散到故事架構的講書内容中,通過故事和情感雙粘合點,促進使用者知識體系的更新。

魔王财經創始人李鳴:

知識付費的本質是流量生意,屬于知識的再加工,可以看成二次處理的服務行業,同時又具有典型的新零售特征。在社會快節奏導緻的群體焦慮情緒下,知識付費起到了一定的安撫作用,與其說是提供知識,更像是給予購買者一種“我在努力”的精神慰藉。過往的知識付費是以C端客戶為主,流量的擷取決定了成敗,是以知識付費的提供者主要是在精英人士、噱頭标題、标新立異的觀點等方面努力,而真正打磨内容、紮根專業的分享者極少。是以門檻低、競争激烈的知識付費領域必然延續之前衆多業務領域的模式,從暴利走向微利,從雜草叢生的亂象逐漸走向規範。在這個過程中選擇ToB是一個不可避免的選擇。因為知識付費這種“割韭菜”的商業模式脆弱且不穩定,是需要持續的新“韭菜”才能維持運作,但随着直播、短視訊等新平台的快速崛起,很多免費的知識分享已經做的越來越好,又在倒逼知識付費模式的改革。在這個大的前提下,使用者買單的模式或許會改變,要麼通過打造品牌由企業買單進行ToB的采購,要麼是免費提供,通過類似廣告主的形式來創收。

商業資料派創始人王一粟:

年輕人一方面希望通過讀書,在職場中成為“卷王”,但卻隻想讀“一分鐘 ”、“一本書 ”系列。速讀時代,快餐式讀書是年輕人的首選。

另一方面,在社群中組隊閱讀、在短視訊平台聽部落客直播讀書,卻成為讀書常态。

讀“快餐書”、“快餐式”讀書,成為這屆年輕人用“卷”打破萬“卷”的方式。

IT知識局主理人焦雲鵬:

知識付費興起也有幾年了,最開始不溫不火,從羅輯思維開始辦跨年演講開始,知識付費逐漸走進大衆視野。這兩年受疫情的影響,經濟下行壓力大、人心浮躁,越來越多的人通過付費知識來緩解焦慮現狀,這就帶動了知識付費市場的快速增長,但知識付費真的是剛需嗎?思維造物、巴九靈上市受阻給出了否定答案。

目前知識付費的本質還是基于個人IP,比如羅振宇、吳曉波、樊登還有得到上一系列的“名師課程”,都是基于自身的知名度、影響力,至于是不是好内容就另當别論了。這些迎合快節奏生産出來的“碎片化知識”根本緩解不了焦慮,也很難讓人得到系統性提升。快節奏的知識遠沒有靜下心來看一本書來的實在。除此之前,還有一些大學聯合國家教育資源開設的慕課平台也是終身學習的主要管道,隻不過這些平台側重的是學科教育。

對于知識付費的方向,目前來看還是消費者市場貢獻了主要營收,但現在大的趨勢是,企業對于自身數字化轉型更新的需求越來越強烈,這就需要源源不斷的定制化知識補給,包括商業戰略、數字營銷、資訊技術、企業管理這些内容都會是企業的剛需,未來也會成為知識付費市場新的增長點。

比特财經主編鄒震:

談知識付費,還是要從它的根本價值上來談。首先是閱聽人需要普惠知識,原來的圖書、報紙需要付出相當的成本,網際網路讓其中很多知識免費了,在這個過程中,平台做出了許多努力。針對這種需求,知識付費雖然要改變使用者已經形成的網際網路産品免費的觀念,但還要堅持知識普惠的出發點,而不能是把知識包裝之後販賣高價。知識普惠是一個很大的時代使命,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踐行知識普惠,道路有千萬條,最簡單、最直接、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降低知識的擷取門檻。并且要把這種觀念付諸于行動,這是知識付費的終極出路。現在許多知識付費平台,做法就是把有用的知識,從已經出版的成千上萬本圖書中精選出來,創立一個讓閱聽人擷取知識的快速通道。知識本身是無價的,通過平價的知識普惠,讓閱聽人受益,是以知識付費平台需要沉下心來,長時間堅持。

藍媒彙聯創兼營運總監嶽輕:

這行業邏輯因果就是錯的。你要想搞知識付費,首先要輸出免費知識以擷取流量。當所有人都按照遊戲規則來的時候,輸出的免費知識已經足夠沉澱下來龐大的庫了。想要付費隻有個人化定制,但個人化定制永遠屬于奢侈型消費,市場少的可憐不說,還要被各行業的專業員工分潤,一個最典型的悖論就是:咨詢你就有效果了,那要中高管理層做什麼?需要法律服務直接找法務,需要公關服務直接找公關公司,大家都各司其職。

至于個人方面,必須要認知到人是會思考的。今天有想不明白的問題,付費咨詢沒問題,但明天還有嗎?明天的問題自己想不明白嗎?後天、大後天呢?這個體量是非常微弱的,而且付費咨詢的回報效果也不一樣,很容易流失客源。是以現在“知識付費”、“咨詢付費”從大範圍上說,恰恰是“玄學”的天下,比如情感、心理、雞湯。

廣東廣播電視台經濟觀察員郭施亮:

過去,知識付費模式多注重個人IP的黏性,憑借IP黏性與流量紅利,獲得比較可觀的收益。不過,對知識付費模式而言,更重要的是提供持續的高品質内容以及可以為付費使用者解決痛點,隻有解決付費使用者所需要的問題,甚至形成付費圈子比較強的社交黏性,這樣才能夠獲得更好的黏性,提升付費使用者的持續付費能力。當然,知識付費同質化現象比較明顯,後期再打造出專業、規模化的知識付費模式,也是比較困難的。

零售商論新零售行業分析明澤:

在資訊膨脹時代下,知識被過度營銷消費,導緻知識付費隻在小圈層裡獲得過共識,而截止目前,知識付費賽道仍沒有跑通成熟的付費機制,或者說被認可的普适性模式。

一方面,“知識過熱”使得平台經營者盈利心過強,影響知識的深度與廣度,平台原本扮演橋梁作用,通過拉攏專業人士,為消費者提供專業咨詢服務,逐漸演變為包裝“專業人士”,把控“專業”诠釋權,對消費者收割,資本逐利驅使下,商業化更加濃重,降低其權威性。

另一方面,有價值的付費知識注定是稀缺且嚴謹的,這決定平台經濟無法從規模上取得突破,而“有質”的内容圈層人群是有限的,無法在利潤層面上進一步攝取,這也導緻知識平台不能像其它網際網路平台般,擴增邊緣版圖,隻能在細分人群上做補充。

盤古智庫進階研究員江瀚:

最近一段時間,知識付費引發了市場的關注,無論是羅輯思維的羅振宇,還是樊登讀書會,都引發了市場的廣泛關注,知識付費到底該怎麼看呢?

首先,僅以羅振宇為例,在羅振宇最火的那段時間,可謂是知識付費最強勢的一段時間,他的新年跨年大會甚至于出現了萬人空巷的現象,當今社會有多少創業者,實際上是在羅振宇的鼓動之下走上了創業的這條道路,是以其本身對于資本市場和網際網路市場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而在羅輯思維最紅火的時候,羅振宇果斷的選擇了退下知識,付費裡面不再進行免費的更新,而是主動去做自己的得到APP,開啟了付費時代的帷幕,可以說其創造了一個整個知識付費市場的發展方式。甚至于可以說羅振宇、樊登引領了一個知識付費的時代。

其次,對于羅振宇、樊登來說,無疑其成為了整個知識付費市場的紅利收割者,其引領了一個時代,但同樣也帶動了整個知識付費時代的發展,可以看到有不少知識的提供者,實際上通過得到APP、樊登讀書會獲得了大量的财富,這種财富對于一般人來說都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曾經中國甚至出現過造飛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這樣的腦體倒挂現象。而羅振宇、樊登這些人通過自己的探索,實際上向市場證明了,真正是有能力有知識的人,同樣能夠通過知識賺錢,而且這賺的是真正的大錢。

第三,知識付費所謂的風口到底該怎麼看?從目前來說,知識付費做成功的企業實際上非常少,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這是因為目前從網際網路的角度來說,網際網路就是一個邊際成本遞減的産業,隻要你的使用者基數足夠的大,你的邊際成本甚至可以為零,這也就導緻了,在網際網路上你要複制一份知識是非常容易的,網際網路的知識産權保護難度之大是所有人都難以想象的,這也是為什麼得到APP能夠成功,但是其他的很多知識付費的産品都失敗的原因。因為對于得到APP來說,他完全可以通過自己比較強勢的市場地位,通過知識維權的手段來維護自己的權益,但對于普通的知識付費的創業者來說,他們完全沒有這樣的手段,往往很容易被盜版,最簡單的一個例子就是閱文集團屢禁不止的筆趣閣,實際上就是對于閱文知識付費産品的一種比較明顯的盜版。而且可以看到最近一段時間在知識付費的市場上面,已經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免費模式,最有名的就是小說市場上面類似于米讀和瘋讀這些小說的崛起。

從長期的角度來看羅振宇可以成功,因為他是這個模式的創造者,但是其他人想要成功就非常難,因為這是一個維護成本非常高的模式,是一個注定小衆市場的模式,網際網路的大邏輯依然是羊毛出在豬身上,狗買了單,這種第三方盈利的模式才是最關鍵的。

安吉拉頻道網際網路分析師可達怡:

一開始知識付費卷年輕人,現在是泛知識付費卷知識付費。

不僅垂直行業内卷,随後而來的B站、抖音、快手上,各種視訊知識,都用更适合年輕人學習互動的方式,不斷分解羅振宇們的知識付費地盤。

其中一個原因是,垂類平台的學習屬性較強,無論是使用者黏性還是活躍度,都比不上綜合類視訊平台,并且視訊也更适合下沉市場使用者的滲透。

而從内容上看,财經、情感、投資、曆史内容在知識付費平台占比較大,而年輕使用者感興趣的二次元、潮流文化的産出卻不足。

是以能否在更專業細分領域,提供更加紮實的知識傳授,也是出路。

權衡财經營運朱俊狄:

知識付費還真是僞命題,頭部幾家不過是網紅大IP,跟最近大紅的劉畊宏,小孩子愛好的光頭強一樣,屬于靠IP撐起來的現象。閱聽人裡,沒有在乎劉畊宏跳的是什麼,而在乎的是随着劉畊宏的節奏打發了自己的空餘,又獲得潮流健身的愉悅。正如消失江湖的咪蒙,販賣的是情感焦慮,知識付費販賣的不是知識,而是他人眼裡擷取知識的那個認真印象。

自産内容想要完成付費環節,必須具備舍我無他的傳播壟斷,就像書籍那樣通過出版部門的産權保護。羅輯思維一波三折的上市之路,幾度中止的補充材料,無非是很難讓投資者認可,其營收模式具備持續性。過于依賴創始人的IP,真的很容易在商業上一命嗚呼,最近很火的杜雪兒三姐妹,直接斷送福祿壽樂隊的所有希望。

衆多自媒體深有體會,辛苦努力的原創内容,是拿來換流量多平台展示,還是敝帚自珍一點點去換真金白銀,本身就是兩難困境,看看财新網出的付費文章,算不算知識付費?根源是自有流量後的傳播壟斷,做大學已很難,何況将之擡升到資本認可的地步。

螺旋實驗室螺旋君:

其實目前很多頭部的知識付費機構,都在面臨同樣的問題,那就是如何擺脫對于創始人或者說是核心IP的高度依賴,當羅振宇、吳曉波不再出來站台,那麼羅輯思維和巴九靈還能不能做到一呼百應。

這可能也是多年來兩家想沖擊資本市場,但卻始終未能如願的最大阻力,作為商業組織而言,将公司的絕大部分營收都與個人影響力挂鈎,這是極為危險的,但是在知識付費這個領域,大多數機構又隻能依靠個人IP才能迅速起盤,這種發展上的沖突如果不能有效解決,會很大程度上限制企業的上行空間。

在這一點上,可以橫向借鑒MCN的發展模式,将知識IP做成規模化,發掘更多知識付費的“明星”,進而緩沖掉一個大IP人設崩塌而導緻整個公司垮掉的風險,但如何挖掘人才,以及又該建立怎樣的利益配置設定機制,還需要各家機構去進一步探索。

資深媒體人祖騰飛:

知識付費這條路已經人滿為患了。樊登讀書會、混沌大學、巴九靈,B站知識區、抖音學習頻道,走到哪都能看到想讓消費者付費的大V,但真正能學來的東西又有多少呢?學會了之後誰又會一直打開軟體呢?

為什麼思維造物、巴九靈身為頭部品牌卻一直上市困難,主要是因為他們門檻太低了,任何對手都可以搶走現有的使用者。以羅振宇的思維造物為例,易觀千帆資料顯示2017年得到App的平均月活250萬,2018年減少到200萬以下,近一年降到150萬左右。這些使用者要麼就是直接放棄該産品,要麼就是被對手挖角,這個情況很難給投資者信心,上市自然遙遙無期。

為了拉點新使用者,羅振宇自己在《奇葩說》裡表示:“很多朋友告訴我,你根本就不适合綜藝,但是我還得撐在這,我還得舔着臉,給我們的得到App做廣告。”

而且,這種依賴核心IP的知識産品風險也很大。試想一下如果沒了羅振宇、樊登、吳曉波,這幾家公司幾乎沒有可以打出來的王牌了,“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這危險系數是大部分投資人都不願接受的。

種火國際戰略發展部總監鄭陽:

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網際網路普及率的快速提升,知識付費行業在經曆短視訊等行業高速發展與疫情的助推後,服務場景與品質快速提升,目前已經進入平穩的成長期,2020年閱聽人就高達4億多,市場規模400多億,産品形态更是在視訊、音頻、直播、圖文等各種傳播載體中百花齊放。

目前産業鍊中包含由技術支援和支付平台組成的支援服務方,由UGC、PGC、KOL、自媒體組成的内容生産方,綜合平台、垂直平台、社交平台、線上教育平台組成的平台營運方,以及MCN孵化機構和最終的消費使用者。其商業模式的構成要素主要由使用者價值、業務系統、盈利模式和關鍵資源組成,唯有前三個要素都能夠實作平穩時,資本才會願意長期投入。

使用者的付費習慣在逐漸養成的過程中,對于内容的辨識和篩選能力也在逐漸提升,産品的複購率越來越成為行業規模增長的重要支點。整個知識付費體系正在轉向專業化、場景化、垂直化方向發展,大多數平台都采用多種付費模式相結合的方式,進而滿足使用者多樣化的需求,并形成多元收入結構。在此基礎下也衍生了實體書銷售、線下講座門票等商業模式。

其實人作為一種社交屬性極強的動物,知識的輸入與輸出也都是帶着社交性與商業性,付費内容及平台的互動性、價值轉化率、實用性、社交性會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關注。不同的知識付費模式以及場景需要滿足的使用者需求也大相徑庭,當下25-45歲之間的中産階級是消費的主流人群,但是随着國家經濟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逐漸提升,使用者也會逐漸下沉,是以在越來越複雜的市場中,無論是對于C端市場還是B端市場,下沉使用者營運、精準的營銷引流、内容IP的品質與獨特性的提升、平台與内容的精細化及場景化營運都将成為商業模式建構發展的重要支點。

回到起點來探讨,消費者究竟為何願意為知識付費?知識付費究竟是為了知識本身所創造的價值付費還是為了滿足自身情感需求付費(如消除焦慮的自我滿足需求、展現優越感的社交需求等)。從宏觀層面來看,消費者需要從網際網路時代爆炸式增長的資訊中擷取更有價值的内容是知識付費的核心需求,在此背景之下,不同的人群和消費場景又會産生不同的消費需求。而當下行業的核心沖突點正是知識付費市場中所産生的“知識”商品,大多數隻能滿足消費者的單一或非核心需求,甚至知識付費内容本身也成為了一種資訊垃圾。

資本是逐利的,而知識付費是一種商業行為,資本會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來搭建市場并且輸出商品。在埋怨付費内容品質“髒亂差”的情況下反過來思考,市場上缺少滿足消費者核心需求的産品,是否側面驗證了目前的主要消費群體還不具備大家所認為健康的消費意識和辨識能力呢?知識付費市場未來會越來越龐大,而消費者需要踩的坑還有很多,需要走的路也很長,要麼大家能在被坑的路上越來越清醒反過來推動市場的健康發展,要麼出現行業健康發展的引領者,或許這兩者都在出現的路上吧。

網際網路京日記張京科:

大衆知識付費和咨詢有些類似,都屬于打着深度分析的幌子講解傳授入門級知識。

對于小白和門外漢來說,入門很必要,報班、上課、入群,這也是知識付費較普遍的商業模式。

但這隻是第一步。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如果希望進一步提升,還要看個人悟性及個人興趣是否在此。

當你提升到一定高度,就會進入第二階段。希望通過知識付費解決具體的問題。此時選擇更高水準的專業知識付費、專業咨詢公司或者專業合作夥伴,會有助于高效協助解決自己的問題。這也是術的階段。

第三階段,當人對事物的認知達到較高水準,則會轉入求道階段。知識付費模式也會變得非常小衆。此時可能需要的是如何跨越自己圈層,提升自己的思維高度、拓展更高視野。更多尋求的除了心靈的平和,還需要的是幫助解決自己無法解決難題的高人。求道之後,兼聽則明,博采衆長,會根據自身情況因地制宜,而不再是盲從于外部的意見。

零壹增長創始人羅超林:

拆解來看知識付費(平台)由知識+付費+平台組成。平台是經營的方式暫不讨論,而知識與付費則有很大的商榷空間,先看看知識。

首先,知識是什麼?有很多種解釋,有一種了解是“非約定俗成非公知且對學習者有用或能解決學習者特定需求問題的資訊”。這裡面有很多形容詞進行限定,是為了後面的付費做鋪墊也是為了更好的給知識下定義。

舉個例子,大家接觸最早的知識付費平台其實是教育體系,如幼稚園大學的整個過程,當然這屬于批發式的知識,基本上沒有個性。接着是各類教培機構,開始有小範圍個性(一對一)但還是屬于批發式,因為學到的知識都是解決批發式需求的,這個知識付費方式孕育出多家上市公司(雙減前)。

再接着是出社會後的教育訓練,其實也是批發式的,但解決需求的程度其實是下降了。比如參加了一個股權設計的教育訓練,就可以做到給公司設計出股權結構嗎?當然,直到一些基本的股權設計相關資訊内容,是沒問題的,也可以由此規避一些股權問題。最後是咨詢,一對一的解決使用者的特定問題。先不論最終能否完美解決使用者問題,此時知識的價值是最大化呈現的,最直接的展現就是交易金額高,而且有多家以咨詢為主營的上市公司。

第二,是否去付費?付費就是交易,就是買賣的關系,兼顧價格與價值,其底層了解還是一個商業關系。簡單說就是知識能否解決學習者或者使用者的某些問題,并且可以持續的、規模化的解決問題。在目前知識付費平台的産品當中,在擷取知識層面上是可以接受的,比如各種類型的課程,無論定價9.9還是9999,聽衆聽完後是知道個大概的,但能否真正解決問題能否進行實操,就沒有保證了。

比如,聽一個單詞速記課程,學員的單詞速記就可以大幅提升嗎?市場肯定有可以讓學員大幅提升速記單詞的方法,但是就不知道你購買的課程是不是屬于這個方法了。以及,就算是找到方法,學員能否聽懂會用經常用,也是取決于學員的認知+堅持+回報+練習。

是以,付費前最好先了解知識對于解決自己問題的價值呈現方式,知識要做到解決問題,不僅僅是知道,更多的是需要應用,甚至是重構知識二次加工再應用。最後,平台的商業模式做知識付費是否可行?當下可行性不高,因為很難對正向結果監督及推進。比如某知識付費平台上架某門課程,銷售1萬份,技術可以實作同時授課,但如何做到學員提出“我沒學會、投訴老師……”這樣的問題?相當于平台很難監管“知識付費”傳遞的問題。

如果可以實作把知識付費的内容變成固定格式化内容,比如書籍、視音頻,說清楚知識的内容及價值點,大家自由選擇購買,并開通學員監管回報體系,多向打造優質知識内容。這點可以參考小說寫手的做法,這也是知識付費的表現形式,通過文字呈現銷售作者的思想與知識,使用者可以訂閱打賞免廣告等體驗小說。

總的來說,個人看好知識付費這個領域,無論是否平台的商業模式,都需要做好知識傳遞的把關。

知乎創作者直行:

在直播帶貨和内容付費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廣告投放都被認為是唯一的流量變現方式,很多人進而提出了“流量為王”、“浏覽量稱雄”、“粉絲數就是金錢”這樣的概念。然而今天我們再探讨這樣一個話題,會發現無論是客戶還是使用者,無論是kol還是MCN,都會自主或不自主地将“精準”兩個字融入流量事業當中。

事實上,大廠近幾年在做為數不多的幾件相同的工作,其中就有收集使用者資料、刻畫使用者畫像、分析使用者行為以及迎合使用者需求。是以我們可以看到,就在這幾年時間裡,不同的使用者浏覽的内容是完全不同的,從網購商品到推送文章,從推介視訊到廣告彈窗,甚至我們已經在潛移默化之間習以為常,偶爾會感到自己被監視的不快,但更多的,則是已經對這樣的“網際網路行為”數見不鮮。那麼對于知識付費領域而言,我們可以說,對于使用者需求的洞察力,才是最關鍵、最核心、最有“含金量”的重中之重。

目前主流知識付費的使用者區分,還停留在使用者自主選擇标簽、關鍵詞索引推薦、浏覽記錄相關推送這些初級層面,但在未來,一批有深度的内容勢必會成為知識付費領域的吸金王者。它們今天可能還是某站的熱門視訊、某乎的高贊回答,這些内容雖然看起來難以立刻産生收益,但在結合了更系統的打包、更深入的專題、更壟斷的獨占式推送後,将成為當之無愧的“流量小生”。說句題外話,未來的網絡訊息,呈現給不同付費人群的内容,勢必會更加千差萬别,甚至将有品質上的差異,不付費、低付費的人群看到的内容将更加淺顯粗暴和沒有營養,“白嫖”的行為将越來越被大廠所敵視。雖然這隻是未來網絡在無政府行為引導下的一個發展趨勢,但既然是趨勢,就注定了隻有程度之分,沒有方向之别。

财經撰稿人盧曉龍:

知識付費是沒有未來的,市場越來越理性,同質化内容太多,樊登,知乎,荔枝,羅輯思維,包括吳曉波,都沒有得到資本市場的認可,僅僅是趕上了一波時代的紅利而已。

資深媒體人道琳:

現在知識付費大多在販賣焦慮,标題課程名很戳痛點,但買了課程後,發現大部分是網絡上的知識點整合。專業的有内容的知識是有圈層和門檻的,如果按現在的大資料推薦,知識付費變的像商超的促銷一樣。

自由作者歐陽銘:

知識本身是文化的一部分,如果要歸類于産品,那需要有服務或實物來支撐,将知識類産品标準化的方式有網課、标準化服務方案,但由于核心競争力還是人力和腦力,從IPO監管角度上來看,财務核查和業務可持續經營上就很難說明。

知識類平台更像是電商和内容社群的融合體,因為既有明顯的交易行為又有自主交流的空間,其實作在平台類的流量拓展方式都比較類似,通過内容或大V先站台,通過補貼來引流拉新,之後的平台營運則要根據使用者整體的需求來決定,隻因補貼而來的不會回頭,隻因内容而來的從忠于内容。

市場小君姐主理人小君姐:

毫無疑問,這兩年的疫情再次激活了知識付費。一方面宅在家沒事幹,需要漲知識降低焦慮感。另一方面企業不景氣,有不少人被裁員。供需一比對,就有了市場。

對于如何給知識産品定價:知識是無價的,哪怕同樣的經驗,産生的價值卻不一樣。但是一旦要市場化,定價肯定就是參考同行的其他産品,差不多或者幹脆就走差異化,貴很多或便宜很多,基于聽課群裡,在小衆和大衆間找平衡。

平台如何平衡大IP和新内容:這有點像潮玩的營運邏輯,比如泡泡瑪特。開始上線肯定是利用知名IP,80%以上的分額,都是由大IP來貢獻的。平台想要更多盈利,就需要開發自有IP。目前市面上的幾個大平台,其實都已經有穩定的客群和一定知名度了,這時我認為更應該向新的優質内容傾斜,一方面可以增加内容的豐富度和新鮮感,另一方面也可以逐漸提升利潤率。

選擇使用者買的還是廣告主買單:答案不言自明。買課的使用者就像付費電視的使用者,就是為了高品質内容,不被廣告打擾。如果嫁接到廣告主頭上,那麼勢必會降低内容的可信度或品質。

行業觀察者毛鼎龍:

知識付費是個過度行為,時代潮流下的知識付費方式就是教育,探讨研究下的正統流派才是價值所在,知識付費拉低知識的檔次,格局太小。同等級認知水準的人搞知識付費還有什麼意義,下級知識付費就是浪費綜合腦力,體系化的知識是知識應用的前提,不搞教育,搞認知掃盲就是自以為是的浪費,别說沒差別,教育的本質不是賺錢吧?!失之毫厘,差之千裡。形式和方式都是錯亂的。盈利的方式是“引燃”大衆知識,普及大衆知識大衆用,大衆付。

《钛度熱評》是由钛媒體推出的熱點事件觀察欄目,主要邀請對不同行業發展、不同商業模式有着獨到見解、深度觀察的媒體人和行業從業者,通過多角度解讀全面展示事件的影響和意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