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米(01810.HK)的平行世界——寫在2021年報之後

2022年3月22日,小米集團(01810.HK)公布2021年全年業績。

資料十分穩健,首先是年度總營收達人民币3283億元,同比增長33.5%,其次是淨利潤達人民币220億元,同比增長69.5%。

各項業務方面,2021年智能手機出貨量略超預期,受高端化和産品力帶動量價齊升,收入同比增長37.2%至2089億元,毛利率提升3.2pct至11.9%;IoT與生活消費産品業務收入增長同比增26.1%至850億元,毛利率略升0.3pct至13.1%,海外業務創曆史新高;同時受益于MIUI使用者數量增長28.4%,網際網路服務增加18.8%至282億元,占營收占比達到17.8%,受廣告業務貢獻帶動,毛利率提升12.5pct至74.1%。

小米(01810.HK)的平行世界——寫在2021年報之後

資本市場在這份不錯的成績單釋出前後,對小米投出了信任一票。3月22日當天收漲6.13%;23日上漲5.35%。

回看2021年的小米,似乎存在于兩個平行世界。

在一個世界裡“進化”勢如破竹,手機業務基本盤加速向高端化轉型,開啟造車新業務,AIoT業務逐漸改變世界面貌的同時,帶動更多使用者加入MIUI生态,業務覆寫面穩步擴張;

另一個世界卻如鏡像宇宙,價格沒有充分展現價值,自2021年初遭遇空頭持續壓制。如果說2020~2021年科技類行情本就是流動性收緊預期下,成長性與價格背離的踩踏事件,那麼具體到小米身上,資本市場期待回報的冰冷邏輯,與小米的長期願景,則構成一組沖突沖突。

但即便如此,小米也仍将選擇“一往無前”——正如從誕生之初,頂着無數困難,把科技紅利帶進現實人類生存中,并以此建立堅固的商業護城河。

01

必須實作的“進化”

2021年小米12系列手機釋出會的中心思想十分明确,就是對标高端手機霸主蘋果。不久之後,高端化戰略也随之來到台前:組建高端化戰略工作組,準備在“三年手機銷量全球第一”戰略牽引下,清晰了高端化戰略目标:産品和體驗要全面對标iPhone,三年内拿下國産高端手機市場佔有率第一。

2021年事實上僅是小米手機業務開啟“進化”加速度的一年。從2015年開始推出定價在3000元區間的Note系列手機,後續期間手機定價也在2500+價格帶;2019年初,小米開始執行雙品牌政策,小米品牌向高端市場進軍。

試探取得了不錯的成果。2020年初定價3000+人民币或300+歐元的高端旗艦手機銷量占總體出貨量比重的6.8%,到2021年這一數字提升至13%;智能手機收入同比增37.2%至2089億元;智能手機毛利率從2020年的8.7%提升至11.9%。

小米(01810.HK)的平行世界——寫在2021年報之後

很顯然,高端化戰略意味着從高營收、高周轉,向高ASP和品牌力的動能轉換。智能手機市場進入存量競争階段,2021Q3全球出貨量同比下滑6.7%,即便這樣也已高于市場預期。是以存量穹頂下,玩家更要破圈以求發展。蘋果立足于高端手機基本盤,向下破圈,試圖以成本效益新機型搶占市場佔有率;主打成本效益的品牌則須向上探索,紛紛開啟高端化探索之路。

但對小米而言,其手機高端化擁有更深層次的内驅力,即戰略布局的鋪墊。

“高端化”絕非簡單指代“高價格”,而是在硬體配置、技術水準上帶來更強的産品力,進而支撐更高的産品溢價。是以産品力的提升才是高端化的核心。

眼下的小米對技術人才的培養和激勵高度重視,2021年度研發支出達到132億元,同比大幅增長了42.3%;2021年宣布了新的股權激勵計劃,對象包括年輕工程師、技術專家、中高層管理人員和新十年創業者計劃入選者等。

2021年小米在這一領域收獲頗豐。例如硬體方面,2021年在小米MIX FOLD和小米12 Pro兩款高端旗艦機型上,分别推出了首款自研專業影像晶片澎湃C1和首款自研充電晶片澎湃P1;推出了“萬物追焦”算法,持續優化影像體驗。

另外還能看到一些有趣的現象。

例如軟體方面,随着小米12的釋出,2021年12月更新的MIUI 13口号是“開始·連接配接萬物”,支援全場景影音應用無縫流轉、個性小部件等功能;MIUI Family,針對個人、家庭、企業等不同場景,提供了差異化的功能及服務,進一步增強不同智能終端之間的互聯互通。

公司治理架構上,2021年11月,小米将負責研發MIUI系統的軟體與體驗部、手機部系統軟體部和IoT平台部整合,并置于手機部門下,緻力于進一步加強手機硬體和軟體的協同,提升使用者體驗。根據“手機×AIoT”核心戰略,手機将成為小米IoT業務的核心。

從這個角度上看,手機的進化似乎是為其智能物聯網業務進行的能力儲備。

02

錨定“科技生活”

相比手機業務的穩健,在2021年财報中,能明顯感覺到AIoT業務的加速度。公司于2021H1接連釋出新品,包括高性能筆記本、首款自适應降噪耳機Xiaomi3 Pro、手表Redmi 2等,受市場廣泛認可;智能電視收入同比增長超過25%,智能大家電增長超過60%;盡管境外海運物流情況的影響仍未減退,但AIoT海外收入有望進一步提升,盈利勢必能力回暖。是以必須承認,AIoT的進展比想象中的要好,滲透率正穩步提升。

說起萬物互聯的概念,這仍是一個充滿想象空間的商業版圖。

通過物聯網将生活場景連接配接起來,人們不需要雙手,就能輕松實作與生活環境的互動。更重要的是,由此産生的海量資料和流量,将成為網際網路行業實作增長、反哺科技創新的新藍海。

數字經濟已經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争格局的關鍵力量,2022年1月,國務院引發《“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明确了推動數字經濟健康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标、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可見國家、企業層面的重視。而IoT則是數字經濟在人們日常生活中落地的重要載體,雖然逐漸落地仍需假以時日,但确實确定性十足的賽道,中國和海外市場已有諸多玩家入局。

其實理論上讓IoT的邏輯跑起來不難,幾十元的物聯網套件在電商平台上到處都是。但如何確定無數場景産生海量Corner Case(極端情況)的情況下,實作整個邏輯的穩定性,以及如何最終解決應用場景和變現的問題,是以時間是朋友也是敵人。

這也是為什麼對IoT賽道的超前布局,需要堅實的底氣。

當年小米成立IoT部門的決策十分果斷;現在看來加碼AIoT的決心也十分堅定。小米的IoT布局,已經覆寫了從白家電到智能穿戴和消費電子的諸多方面。

2021年,不包括智能手機、平闆及筆記型電腦的情況下,小米AIoT連接配接裝置數達到4.34億台,同比增長33.6%;擁有五件及以上連接配接至AIoT平台裝置的使用者880萬,同比增長40.4%。12月人工智能助理“小愛同學”月活躍使用者數同比增長23.3%,達到1.07億;米家App的月活躍使用者數同比增長42.0%,達到6390萬。在中國IoT企業中,這是及其優異的成績。

小米(01810.HK)的平行世界——寫在2021年報之後

展望未來,汽車也将是其AIoT的重要組成。2021年3月,小米以100億美元資金入局造車。新能源汽車是大資料、雲計算、AI和晶片等前沿技術交彙點,同時也能成為家庭、出行、工作等場景間互聯互通的重要環節。可以想象這樣一個場面——開車回家途中呼喚小愛同學,幫你開啟家中的取暖器、燈光和窗簾……這樣的場景正在逐漸推向落地。

截至目前,小米汽車業務研發團隊規模超過千人,将在智能駕駛、智能座艙(IoT的載體)等核心領域進行探索。量産車預計将在2024H1問世,在這之前,所有的準備都是為了打一場有準備、有基礎的勝仗,以紮實根基迎來行業奇點。

以高成本效益普及智能手機,再将科技搭載于手機、車機等智能終端,然後将這些終端嵌入其萬物互聯的數字化新生活方式。或許這正是小米最初“讓全球每個人都能享受科技帶來的美好生活”願景的落地路徑。

03

以長期主義守住反轉底線

2021年,資本市場對成長股來說并不友好。

去年恒生科技指數下跌32%,而小米股價從36元高點回落,跌幅也超過43%。

美聯儲加息收緊流動性的陰雲下,全球資産價格大幅震蕩,成長方向估值回撤,對市場信心造成了不小的沖擊。與此同時,晶片、大宗商品、航運價格上漲,以及CPI、PPI剪刀差的擴大,使得産業鍊中下遊企業,尤其是跨國制造業公司利潤率承壓。

除了外圍的影響,空頭邏輯也包含了“進化”過程的諸多不确定性。例如高端化意味着小米脫離“高成本效益”舒适圈,将對其手機業務産生多大影響?又或,斥資100億美元造車,将持續增加小米的成本投放,壓縮利潤率,而利潤率又是影響資産估值最直接的變量之一。

當然,在2021年财報公布時,這些問題也有了答案。并且雷軍本人在入局手機行業前,曾在風投行業傑出大量市場前沿資訊,對市面上各種智能手機型号參數如數家珍,小米多為高管也都在科技行業資曆頗深,多年沉澱是其管理層決策的基礎。而小米也是真正在把科技帶進人們的日常生活,并不斷夯實自身商業護城河。小米的基本面和成長性是樂觀的。

當下港股大型科技股也已進入震蕩築底階段。随着大寒褪去,彌漫在全球資本市場上空的恐慌情緒也有了消散的迹象,另外,上周高層的喊話更是國内市場震蕩築底打入一針強心劑。摩根大通政策師Marko Kolanovic釋出研報表示,科技股、生物科技股和新興市場股市的暴跌可能已接近尾聲,盡管目前形勢動蕩,市場情緒低迷,投資者倉位偏低,但相信很多風險已經被充分消化。事實上,3月23日隔夜美股的中概股大漲,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場信心的反轉。從市場整體估值來看,香港市場已經是全球估值窪地,A股相對H股的溢價也處于過往10年高位。

以長期主義守住反轉的底線,有理由期待,小米大步邁向人工智能這一時代變革趨勢時,不斷積聚生發,長期價值也将持續在資本市場得到有效回報,一如其過去十多年所做到的那樣。

人們在預測将來的時候,往往受制于過去的經驗。正如前文所言,AIoT逐漸落地、在人們生活中全方位鋪開仍需假以時日,即便人們大多能夠了解為什麼技術将落地成為現實。這需要技術水準和消費者習慣的共同進步,但仍是極具确定性的發展方向。

而在這條路上,小米仍将“一往無前”。

“我們堅持以創新驅動技術革新,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小米2021年财報這樣說道。

小米将不斷推進技術創新作為踐行公司ESG社會責任的一部分,已向合作夥伴輸出智能制造、科技創新解決方案,賦能産業鍊,帶動産業鍊上下遊公司,形成國産制造裝備供應生态叢集,範圍涵蓋通信技術、模拟半導體、觸控顯示、傳感器、綜合電子、電池、工業自動化、精密制造及材料等。

小米依托其生态鍊對這些輸出的成功進行落地和應用,與國産制造共同成長的同時,不斷完善技術紅利普及的邏輯閉環,有望帶來可觀的估值溢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