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春風十年|李佩甫:《生命冊》獲獎之後,每一次書寫,都是重新開始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張瑾華

從中原到江南,從北宋到南宋。十年,“春風悅讀”在節節生長,而河南人李佩甫,也像植物一樣,節節生長。

3月,我們去了趟鄭州,拜訪了這位首屆白銀圖書獎(虛構類)大獎的得主。

李佩甫見到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笑稱,十年前我去杭州的時候,還是滿頭黑發啊,現在頭發都白了。

時光匆匆,十年,一個作家,從花甲之年,即将邁進“古稀之年”。

春風十年|李佩甫:《生命冊》獲獎之後,每一次書寫,都是重新開始

李佩甫近照

李佩甫,生于1953年10月,河南許昌人。曾任《莽原》雜志副主編,河南省文聯副主席,省作協主席等職。1978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羊的門》《城的燈》《生命冊》《平原客》《金屋》等長篇小說。2015年憑作品《生命冊》獲第九屆茅盾文學獎。

他,也是“春風悅讀榜”第一屆的白銀圖書獎(虛構類)大獎得主(當時還未最終定名“春風”)獲獎作品,正是其代表作,後來獲得茅獎的長篇小說《生命冊》。

十年前的冬天,李佩甫在鄭州欣喜地接到錢報記者的電話,告知他獲得白銀獎大獎,于是他第一次來到了杭州。

說起那一次來杭州,他記憶深刻——

“我當年是第一次去杭州,我最早的時候,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去過蘇州,去過南京,但杭州一直沒去過,其實我很想去了解杭州的,因為杭州跟河南開封有很大關系。河南這個地方,宋以前是輝煌時期,宋以後就沒落了。我常年寫中原文化的東西,有了這個機會,我就去了,我看了西湖,看了杭州,吃了杭州的美食,留下了很好很美的印象,對你們全民閱讀這個獎也是第一次接觸這個獎。

于是,越來越多的江南人,通過錢江晚報,通過悅讀盛典的傳播,了解到這樣一位溫文爾雅,相貌堂堂的河南作家。

春風十年|李佩甫:《生命冊》獲獎之後,每一次書寫,都是重新開始

首屆春風悅讀榜,李佩甫獲得白銀圖書獎

“作為我個人,是閱讀改變了我的生活。我最早開始文學生活,是從閱讀開始的,看了很多文學作品後,慢慢地,我喜歡上了寫作。最早我是寫我熟悉的家鄉這一小片地方開始的,後來,随着時間,随着生活面的展開,逐漸擴充到整個平原。我就發現了中華文明5000年,那麼什麼叫文明呢?我認為文明是用文字開始的,人類用文字的形式,把前人的血淚、經曆、智慧用文字固定下來,傳達給後人,這才叫明。從這個意義上說,可以稱為中華文明發祥地的,隻有中原。因為甲骨文發掘于河南安陽,是以中原是文明的發祥之地。我對中原這塊土地是由小到大地慢慢去了解,後來接觸面越來越寬,這也是我寫作的精神脈落。

“我過去常年喜歡去各個縣走走,跑了十多個縣之後,我就喜歡看各種縣志。曆史上,中原是一塊災難深重的土地。看解放前的縣志,有些字是經常出現的,比如饑,出現頻率比較高的,大饑。再出現的字,就比較紮眼了:人相食。中原這塊地方,曆史上是塊最好的土地,一馬平川,中國有四條大河,三條流經河南,黃河、淮河、濟水,濟水後來被黃河吃掉了。河南四季分明,平均溫度16.8度,是最适合人類生存的地方,是以也是個插跟棍子都能發芽的地方,是以宋代之前,這裡是非常好的。宋代以後,因為戰亂頻繁,民不聊生,是以逐年下滑,河南基本上沒落了。我一直在研究這樣一塊非常好的地方,為什麼後來落後了, 中原人,也隻有改革開放後,這三十年,中原人真正才吃飽飯。我就想研究,我們這裡中原的人,生命狀态是怎麼樣的,我就是不斷地研究我們這塊土地,為什麼我們成為現在的我們,這是我研究的方向。

這塊平原,慢慢地不再是李佩甫眼中的具象的平原,而變成他心中的平原,但它又是有方向的,有根基的,他就在自己的文學創作中不斷深耕這塊中原大地,他寫人與土地的關系,把人當植物來寫。

“我這個人寫作,寫《生命冊》的時候,因為第一句話沒找到,寫了七八萬字都廢掉了。我需要尋求語言的方向,文字的情緒。于是我重新到我家鄉,找了個村子住了三個月,帶一些友善面吃一吃,重新去熟悉那一片太平地域,重新熟悉一寸寸土地,後來忽然有一天,我找到了這本書的第一句話:‘我是一粒種子’,我終于找到了這一個長篇語言的行進方向,終于可以往下寫了。”

“每一次開筆,對我都是困難的。”這位一直在寫個不停的河南作家如是說。

但自《生命冊》登上茅盾文學獎之巅後,李佩甫并未停下來,依然筆耕不辍。如今,卸下了河南省作協主席的各種工作,接近“古稀之年”的李佩甫住在鄭州郊外,離開了都市的車馬喧鬧,迎來送往,更加珍惜生命珍惜時間,也更加專注于自己的閱讀和寫作。

中原這一塊“沃土”,也是文學的“沃土”,他有太多的東西想挖掘,想表達。

這幾年,他又出版了幾部長篇小說。其中頗有影響力的兩部長篇小說,《平原客》是一部以中原為背景的反腐小說,書中的人物,也有河南官場人物的原型,在這部小說中,他深刻地挖掘了人性的複雜。

他最新的長篇小說《河洛圖》已經再版多次,是一部以清代康乾盛世時期為背景的小說,當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問起這部小說有沒有原型時,李佩甫一語道破天機,“我這部小說,原型就是現在成為旅遊景點的河南康百萬莊園,寫的就是這個家族的發家史。”

《河洛圖》以河南鞏義康百萬家族為藍本,書寫以康秀才、周亭蘭、康悔文為中心的幾代人,由“耕讀世家”走向“中原财神”的創業史。李佩甫說,明清時期在中國民間社會形成的三大财神,鞏義康百萬是其中最被現有曆史遺存坐實的一個,康家莊園給我們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康百萬家族是豫商的集大成者,康家的經營理念以及治家方略,現在依然有着現實的指導意義。

以後如果你想去河南,可以去那個傳奇的,巨大的康百萬莊園打卡,不妨帶上這部《河洛圖》,邊走邊讀。讀曆史,讀地域文化,也讀一個個鮮活的人。

走過十年,即便早已“功成名就”,寫,依然是李佩甫的生命狀态。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每一次,都是重新開始”。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