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博館藏·法帖|文徵明寫給老舅的兩封信

如果在古代收藏信劄具有史料儲存和藝術鑒賞的雙重價值,那麼在通信手段非常便利的現今,收藏和鑒賞古人信劄更具有另一重微妙的含義。現代通訊工具的發展,令通信内容幾乎可以零成本、瞬息間傳遞給對方。故此,古代人因為信差的不确定性、郵路的山迢水遠而産生的焦慮、期待與想象,我們在心理上已經很難了解。古人書信,字字千金,仿佛總是希望通過最簡省的文字,傳達出最深廣的意思。讀出了這一點,當我們再讀到“強拈書信頻頻看”,讀到“書信也無憑,萬事由他别後情”,讀到“一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等古詩詞,将會有更具文化親近感的欣賞能力。

這裡先請大家欣賞

文征明寫給老舅的兩通書劄

國博館藏 | 《文徵明緻執齋書劄》兩通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文徵明緻執齋書劄》兩通,其中一通是寫于某年正月初十,四頁,十二行。另一通是寫于某年八月初七,四頁,十二行。信劄格式上下款齊全,紙本,每半開縱二十七厘米,橫十點五厘米。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明代傑出的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正德末年,以歲貢生進京,被授以翰林待诏。嘉靖初年參與修訂《武宗實錄》,在經筵陪讀。

根據信劄第一通的内容判斷,此前執齋老舅曾派人用船運送五十石大米接濟文徵明。對正處于生計困頓之際的文徵明來講,這五十石大米猶如雪中送炭,文徵明對老舅的及時幫助“感不可言”。第二通也是對執齋老舅給予的經濟援助表達感謝,并叙及家事。文徵明六歲時母親祁氏去世,被撫養于裡中外祖母家,由此信可見其與舅舅們之間尤其是老舅的關系是非常好的。

這兩通信劄行書用筆潇灑流暢,毫無滞澀,轉折處頓挫清晰明了,起筆處鋒利尖銳,藏鋒處遒勁老練。布局氣脈一貫、老成穩重,沒有忽高忽低的參差錯落,令人觀之有端莊文雅、平心靜氣之感。

【第一通】

國博館藏·法帖|文徵明寫給老舅的兩封信

/

遣人船惠米五十石

謹照

數登領

适副所乏

感不可

國博館藏·法帖|文徵明寫給老舅的兩封信

向丁田事

重煩旨意

王尹過訪

即已申謝之矣

出月月半左側

拟至崑︵昆︶

國博館藏·法帖|文徵明寫給老舅的兩封信

更得盡所欲言也

茲因使

人回便

先此奉

并謝

國博館藏·法帖|文徵明寫給老舅的兩封信

【第二通】

雅意

不宣

徵明頓首奉覆

執齋老舅

新正十

國博館藏·法帖|文徵明寫給老舅的兩封信

榮還失于奉

顧承

佳賜

多謝

付至租銀

國博館藏·法帖|文徵明寫給老舅的兩封信

照數收訖

因三小姐在

沙湖莊上

未歸

略此

代覆

許彥明在此

國博館藏·法帖|文徵明寫給老舅的兩封信

有小疾

尚有數日

煩與

三舅說知

餘不一一

國博館藏·法帖|文徵明寫給老舅的兩封信

徵明頓首

執齋老舅侍史

八月七日

延伸閱讀 | 尺牍小知識

尺牍的本義是用于書寫的木簡,一般長一尺左右。《後漢書·北海靖王興傳》記:“及寝病,帝驿馬令作草書尺牍十首。”李賢注:“《說文》雲:‘牍,書版也。’蓋長一尺,因取名焉。”尺牍用以書寫記事,叙情表意,傳遞消息,是以又有尺素、尺函、尺鯉、尺箋、尺翰、尺書等多種稱謂,其中以尺牍用得最多也最早,故成為信件的代稱。《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論》記:“缇萦通‘尺牍’,父得以後甯。”當然,古代對書信的稱謂還有信劄、書劄、手劄等。

在中國古代,寫信是人們最普遍的書面交流方式。中國書信文化源遠流長。從“結繩而治”的實物信,到有文字記載的甲骨文,春秋戰國時期書寫于竹片、木片之上的“簡”或“牍”,東漢以後書寫于輕便的紙張上的“箋”,都可算是書信的形式。從晉朝到唐朝時,書劄是書法藝術重要的表現形式,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二王”、顔真卿等書法大家留下的書迹,主要是他們當時往來的信函。

不同曆史時期的書信具有不同的格式和文風,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約定俗成的書寫格式,授受之間,必須有稱呼,且因人而異。如對長輩及上司,必須用敬語;對平輩及晚輩等,都有不同的用語、擡頭、空格及頂格的程式要求。西漢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書信格式是在封皮正面書受信人尊名,内紙一般不寫受信人的名字,前端先具名自陳,誰人所呈一目了然,再書寫内文,最後再署己款,自謙自抑以示尊重。到唐宋時期,書信格式有所改變,内文起首仍是具名自陳,以示發出主體,收尾也仍然署自謙己款及“頓首”“叩上”“恭啟”“再拜”等敬語,寫信人名字多出現兩次,即雙下款,信尾通常是署款之後,另起一行(通常是最尾行),擡頭頂格即上款書寫受信人名字,以此表示突出,以示尊重。到明代中晚期,書信書寫格式通常是開篇即入主題,起首不再具名自陳,而是在信尾末處下署自謙己款:“某某頓首”,之後另起一行,擡頭頂格上款書寫受信人名字,以示對受信人的尊重。在書寫完上下款、日期等内容以後在信的左下角一般會寫上“左玉、左空、沖、左素、餘素”等字樣,以表示信的内容到此為止。

名人信劄因其具有文學價值和書法藝術價值,曆來就成為收藏、鑒賞的對象。比如明朝人就很注重對前人書牍的收藏、整理和印行,在許多名人文集裡都專設“尺牍”一類。從内容來說,相比于日記,信劄是展現人際脈絡的一種更好的載體,具有更強的社會性和史料價值。從書法藝術的角度來說,相比于以審美為目的的書法作品,信劄在内容上更為私密,以傳遞資訊、感情為目的,是以字裡行間更見真性情。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明代尺牍,所載繁複,相對于正史和詩文集,尺牍文字直接抒發情感,讀其信如見其人,當中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總讓觀者讀後一唱三歎,掩面沉思,鮮活地呈現了明代文人的社交往來、衣食住行、詩畫唱和、藝文教育等生活瑣細。在尺牍的方寸之中,心性流淌之自然、雅俗轉換之無礙躍然紙上,更見修養與才情。明人尺牍行間布局疏朗,文風、字型較為自由奔放,篇無定格,幅不同規。筆者不揣鄙陋,擇其數件,略作考證,以飨讀者。

本文節選自《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法帖書系(第四輯)·明人尺牍(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