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日本京都的泉屋博古館(Sen-Oku Hakukokan Museum)素以收藏精美的中國青銅器而聞名,所藏青銅器無論數量還是品質都堪稱海外翹楚。其館藏的約500件中國青銅器及古銅鏡中就有在世界範圍内都很知名的商代“夔神鼓”“虎卣”等名品。澎湃新聞獲悉,“中國青銅器時代”主題展為其常設展項,但并非長期開放,僅在每一季限時開放一段時間,新一季的展示将在3月26日至7月3日開展。
泉屋博古館(Sen-Oku Hakukokan Museum)隸屬于日本四大财團之一——住友家族,館藏數量超過3000件,核心藏品為約500件中國青銅器及古銅鏡。其名“泉屋”取自家族商号,“博古”取自中國宋代青銅器譜錄《宣和博古圖錄》。《宣和博古圖錄》著錄的是宋代皇室在宣和殿收藏數百件青銅器,泉屋博古館取名于此,可見其家族收藏的重心。

泉屋博古館
泉屋博古館藏品數量逾三千件,其中最為著名的是住友家族第十五代家主住友春翠收藏的中國商周青銅器,無論數量還是品質都堪稱海外翹楚。其中公認最具價值的青銅器為商代“夔神鼓”和商代“虎卣”。
商晚期 夔神鼓 泉屋博古館藏
住友春翠1864-1926
住友春翠出身官宦家族德大寺家,自幼不僅研習日本傳統文化,學習茶道、能等技藝,而且熟讀中國的四書五經。1893年,二十九歲的春翠作為養子進入住友家,第二年即繼承家業,成為第十五代家主。住友家族因十七世紀在愛媛縣開采并經營一座銅礦而發家,這座當時世界産銅量最大的礦山,在将近三個世紀的時間裡一直是日本對外出口的重要支柱,奠定了今日住友财團的堅實根基。
住友春翠所處的時代,正是日本明治維新後,經濟發展,财富聚集的時代,中華民國初年間,日本開始出現文物熱,此時的春翠也熱衷收藏中國青銅器和古鏡。
不過作為煎茶愛好者的春翠一開始醉心于收集供煎茶使用的各種中國文玩,偶爾涉略小型青銅器也是作為煎茶道具來收集。
1897年春翠的首次歐美之行改變了他的收藏趣味。在參觀了盧浮宮、大英博物館等一流博物館後,西方社會源于純粹鑒賞美術的藝術品審美觀念極大觸動了春翠,讓他有機會重新審視日本舊有的藝術品收藏觀念,并對其之後脫離茶具轉向鑒賞美術的青銅器收藏産生了影響。
1903年是泉屋銅器的收藏高峰。春翠一連購入的十二件藏品件件精美,不僅包括被公認為泉屋銅器代表作的夔神鼓和虎卣,還有鳳形斝、象紋兕、觥、犧首方尊等。這些銅器初步奠定了泉屋博古館中國青銅器的收藏架構。
此後幾年間,春翠每年都會購入青銅器,進一步補充了鬲、罍、匜、盤等器型,網羅了諸多一級名品,基本完成泉屋銅器收藏的整體架構。
西周中期 虎鎛 泉屋博古館藏
1917年,春翠購入陳介祺所藏的十一件編鐘中的十件,填補了藏品中樂器類的空白。《編鐘十鐘》是最初從中國濰縣(今山東省濰坊市)購得,由日本人井深或九源經手購買,回日本後,被住友春翠收購。
除此之外,帶有長篇銘文的青銅器也從這一年開始進入春翠視野的,宰椃角、彔簋等多件精品的入藏,極大提升了泉屋青銅藏品的學術價值。從此之後,泉屋銅器在金石學研究領域也牢牢占據了一席之地。
清末鹹豐年間,山東省壽張縣梁山出土了七件青銅器,由于器型特别且有銘文而成為清末民初金石學界的一件大事,被稱為“梁山七器”。如今這七器已經流散于世界各地,其中的大史友甗被儲存在泉屋博古館。大史友甗高五十二點二厘米,口沿下飾夔龍紋,三袋足上飾高浮雕牛角獸面,甑底有五個十字孔以透蒸汽,内壁鑄有九字銘文“大史友乍召公寶尊彜”是西周早期甗的标準器,也是住友春翠收藏晚期的重要器物之一。
西周初期 大史友甗 泉屋博古館藏
除了收藏,春翠重視青銅器藏品的研究、展示和傳播,他先後出版發行了《泉屋清賞》、《增訂泉屋清賞》,裡邊刊錄的中國青銅器是春翠畢生收藏的集大成,将中國青銅器引入了世界舞台。
住友春翠對中國青銅器的收藏曾在二十世紀初引領日本乃至影響歐洲。據一些研究者提到,“對于近代日本人來說,商周青銅器的風格未免太過強烈,唯有那些對中華文明有深入了解的人才能欣賞,春翠便是其中之一。從這個意義上說,春翠的理念提早了至少十年,顯示出遠超同時代人的先驅性。”
泉屋博古館 京都館
1960年,住友家族決定建立一座博物館,專門展示家族收藏的約500件青銅器與古銅鏡。1970年,泉屋博古館青銅器館在京都鹿之谷建成開放。1986年,館方在青銅器館旁建立新館作為臨展廳。2002年,泉屋博古館在東京六本木建立分館。
“中國青銅器時代”主題展為泉屋博古館常設展項,依托館藏約500件中國青銅器及古銅鏡,設定青銅器名品、青銅器的種類與用途、青銅的文化叙事與花紋共3間常設展廳和一個每年更換主題的臨展廳,以此介紹青銅器的曆史、種類和用途,呈現青銅藝術的魅力。
新一季的展示将在3月26日至7月3日開展。
商 饕餮紋方罍 泉屋博古館藏
青銅器名品展出館藏中國商周時期青銅器佳作,如商代“夔神鼓”、“饕餮紋方罍”等。“夔神鼓”為目前已知存世的兩件商代青銅鼓之一,因鼓身鑄有傳說中掌管典樂的樂官“夔神”的紋飾而得名。此鼓通體呈綠漆古色,鼓頭鑄有一對鳳鳥,兩面貼有鳄魚皮,器壁厚度僅有3至5毫米,為商代青銅器高水準之作。
青銅器的種類與用途主要展示中國商周至戰國時期青銅器在祭祀、宴飨和典禮等場景的廣泛運用,如本次展出的樂器“骉羌鐘”、酒器“宰椃角”、“兕觥”等。
商後期 宰椃角 泉屋博古館藏
西周早期 兕觥 泉屋博古館藏
青銅的文化叙事以造型和紋飾為切入點,探究青銅器和青銅鏡所反映的中國古代思想和文化。展品包括日本重要文化财産“畫紋帶同向式神獸鏡”,以及商代“虎卣”、“戈卣”、唐代“月兔八棱鏡”等。
商晚期 戈卣 泉屋博古館藏
商晚期 虎卣 泉屋博古館藏
“虎卣”造型取踞虎與人相抱的姿态,立意奇特。虎的兩足及尾巴構成等邊三角形支撐身體。此器具提梁,為運酒器卣的一種。
虎的頭部為器蓋,上飾圓雕鹿形鈕。器表飾饕餮及各種龍形紋飾。虎前爪所抱持的人背部飾有獸面,腰部飾蛇紋。這件青銅器曾見于羅振玉《傭廬日劄》,它原本收藏在晚清高官盛昱家中。1899年盛昱死後,此卣流入日本。1903年住友春翠斥巨資4000日元從藤田彌助手中購得。
虎卣 法國池努奇博物館藏
形制大體相同的虎卣僅兩件,另一件現存法國賽努奇博物館(Musee Cernuschi),最初是歸德國商人EdgarWorch,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德交戰,法國政府沒收并拍賣虎卣,法國賽努斯基博物館于1920年購入,比日本住友春翠晚十七年。有學者推斷兩器出自同一青銅鑄造作坊、同一時間鑄造的;關于兩件虎食人卣的來源,目前學術界一般認為出自湖南甯鄉與安化交界處的沩山。
唐代早期 仁壽狻猊鏡 泉屋博古館藏
臨展廳本次以展示銅鏡為中心介紹秦漢以來中國青銅文化的發展。重要展品包括唐代“仁壽狻猊鏡”、北宋“錯金銀獸尊”等。
北宋 錯金銀獸尊 泉屋博古館藏
漢代 耳杯
臨展廳還将特别展出2件由住友财團資助修複的漢代紀年漆器,漆器出土于蒙古匈奴墓,被視為了解中國漢代手工業生産的重要資料。這2件漆器的展出時間為2022年3月26日至5月15日。
(本文綜合自泉屋博古館官網、紫禁城雜志《住友春翠與泉屋博古館的中國青銅器》、澎湃新聞此前報道等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