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浪漫詩人的社會實驗課:《瓦爾登湖》

“如果能夠實作,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呢?“

看完《瓦爾登湖》,我就有了這樣一個問題,腦海裡浮現出了各種優越的生活畫面,但仔細一想,不對,這隻是夾雜了許多社會因素的生活欲望,并非真實的内心需要。

亨利·戴維·梭羅,美國思想家、哲學家、詩人,他為了弄清楚最基本、最純真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專門做了一次實驗,《瓦爾登湖》就是這次實驗的真實記錄。

一個浪漫詩人的社會實驗課:《瓦爾登湖》

1845年,梭羅來到處于密林深處的瓦爾登湖湖畔,過了兩年又兩個月的“隐居”生活。

他親手搭建房屋,修建煙囪、壁爐,制作家具,雖然簡陋,卻也實用,而且所需花費還不到學生較高價的電梯大廈一年的租金。

吃喝用度也是自己動手,他開墾了一塊荒地,用來種植大豆、洋芋、玉米等農作物,除了自己吃,還可以拿到市場上去賣,一年下來,依靠種地的收益,生活花銷也完全夠用。

梭羅對生活要求不高,每年隻需要大概六個星期的勞作,就能夠滿足生活開銷,完全不用那麼辛苦,而且還有了許多空閑時間,可以進行自己的研究。

說起來,這樣簡約的生活還真令人向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種地、打魚、烤面包、煮玉米、看看書,返璞歸真,挺好。

再看看我們一般人的生活,哪個不是忙忙碌碌的呢?我們似乎獲得了更多,但是,相比瓦爾登湖湖畔的索羅,我們的生活過得更好了嗎?那些認為是生活必需品的東西,真的是必需的麼?

一個浪漫詩人的社會實驗課:《瓦爾登湖》

梭羅在森林裡的生活一點都不寂寞,萬物皆有自己的語言,隻要留意,就能發現森林裡熱鬧非凡,各種小生命輪番上演,就像一場舞台秀。

梭羅的小屋就經常有“客人”光顧,毛茸茸的松鼠、謹慎的狐狸、築巢的鳥兒,他還在柴堆旁目睹了一場螞蟻大戰。

當然也有人類客人來訪,梭羅能通過留下的痕迹來判斷來訪的是富人還是窮人。

在田間勞作,梭羅也認為這是無比惬意的事情,清新的空氣、明媚的陽光、平靜的湖面,還有樹林、鳥兒,清爽的風從遠處傳來各種消息。

抛卻世俗生活的各種無奈,遠離塵嚣,融入大自然,孤身獨處也變得美好起來。

如此看來,繁瑣的社交往來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一個浪漫詩人的社會實驗課:《瓦爾登湖》

距離梭羅的小屋幾英裡的地方,有一戶新移民,他們住在破舊的小房子裡,男主人喜歡喝茶和咖啡,也想吃牛肉、喝牛奶,為了養活一家人,他必須到附近的農場裡辛勞工作,以換取微薄的收入。

梭羅的小屋敞亮、溫暖,平常就吃自己種的食物,烤面包、煮玉米還有洋芋、馬齒苋等等,或者去釣一些魚回來,很容易就做出一頓豐盛的餐食。

梭羅不喝茶和咖啡,不用黃油、牛奶和鮮肉,也就不必為了這些用度,再去辛苦勞作了,生活自然過得輕松、惬意、自由自在。

這麼一對比,還挺有意思,這些可以用來享受的東西,是用辛苦勞作換來的,可問題是,為了生活中的各種欲望,你願意付出多大的成本呢?

我們常說,美好的生活是努力奮鬥得來的,可是,美好的生活又是什麼樣的呢?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要如何平衡?

梭羅的生活實驗是理想化的,但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視窗,得以看到另一種完全不一樣的生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