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個在沙漠生活12年的女人,隻關心一種對人類不屑一顧的事物

文:張華、上官文露| 主播:簡甯

這個在沙漠生活12年的女人,隻關心一種對人類不屑一顧的事物

/ Part 01

「一種倡導失去自我的文學」

“請你失去自我。”無論是在哪一個時代,一個人都很少能從文學讀本中讀到這樣的話,但程虹老師卻在《美國自然文學三十講》中将這在當今時代顯得如此悖逆人生旨趣的話語分享給了我們,它來自于美國女作家瑪麗·奧斯汀,在此時此刻,顯得如此恰到好處地出現。

幾世紀以來,我們所作的表達,幾乎都是在聲嘶力竭地為被時間塵封的作家而招魂,為陀思妥耶夫斯基、黑塞、卡夫卡,這些對人類自我的迷失而憂心忡忡的智人,他們曾不遺餘力地揭示人類自我的迷失,并嘗試探尋出路。而于20世紀下半葉美國文壇上興起的一種文學流派——自然文學,卻給出了另一種方向,它強調對于自我的淡化。

現今,人們被一種沖突所圍困,一方面,人在人群中的自我還稍嫌孱弱,另一方面,人在自然面前的自我卻越發膨脹。

自然文學符合一切人們對于用世間最靈動優美的文字描述自然的想象,代表作家梭羅曾經憑借一本《瓦爾登湖》使之成為無數人心目中的旅行聖地,但在這樣的文學流派中,後來卻有一支作家隊伍劍走偏鋒地進入了最為嚴酷、苛刻的環境之中,那片人類生命的禁區,與死亡聯系最為密切的生态景觀之一,沙漠。

這個在沙漠生活12年的女人,隻關心一種對人類不屑一顧的事物

如果可能,你會選擇定居在沙漠嗎?假如對一個久居城市綠化帶中的人問出這個問題,他一定會認為你有些瘋狂。的确,沙漠和所有自然景觀一樣可以作為審美景觀存在,可以容人寄托情仇 ,但不同的是,唯有沙漠是最不能容人置身其中的。水被視為生命的源泉,而一個少水之地注定了它與人類利益的沖突,一種根源上的敵對。

沙漠畢竟比不上瓦爾登湖一般有優美宜居的環境令人神往,在自然文學作家中,愛默生與梭羅有終生以散步為職業的浪漫命名,一生流連于相對溫和的自然環境中,而美國女作家瑪麗·奧斯汀卻去往沙漠小鎮住了12年,創造了在當時的美國還無人問津的沙漠美學。

“終其一生,她都極度渴望抱住一處私人空間,免于他人的逼仄糾纏,她發現沙漠于她再适合不過。她敬畏那裡的植物,它們趨向于孤獨生長,為彼此留出足夠的空間。”(《帝國之河》)

瑪麗·奧斯汀的沙漠美學出現以前,在美國西部,人類與沙漠的對立更加極端,19世紀40-60年代,大約有30萬人陷于加利福尼亞的淘金熱之中,此行他們不得不穿越極度幹旱的地區,有人一夜暴富,也有無數人命喪于此。這是人與沙漠最近距離的互動,一位淘金者幾乎死于熱井之中,在他70歲的時候仍能想起沙漠之行的每一個恐怖細節。

此後,90年代科學家對沙漠的介入為自然文學作家開辟了道路,使他們能夠帶着科學理性和藝術感性兩種目光走入沙漠。這種深入沙漠的眼光和體驗,使得人們的對待自然的态度發生了轉變,人們由将自然視作“被實驗和被開發的土地”到将自然視作“被崇尚和被珍惜的土地”。

那麼沙漠究竟有何原因應當被珍惜?這個問題人們當然會疑問,但從自然文學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本身就有着一種人類中心主義的傲慢。

這個在沙漠生活12年的女人,隻關心一種對人類不屑一顧的事物

人類的這種傲慢在《帝國之河》中被唐納德·沃斯特清晰地揭示了:“他們堅持認為,自然缺乏任何一貫性、秩序或者效率。當河流抵達大海,或者在幹旱的沙漠空氣中蒸發,他們稱之為‘浪費水流’,他們斷言人類必須嘗試主宰這個不完美的世界,強行為這些自然的元素做出更好的安排。”

那麼究竟什麼才應當是最好的安排?沙漠是否應該被消滅,沙漠中植被覆寫是否越多越好?在沙漠治理問題上,大陸也曾走入過想當然的誤區之中,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大陸的三北防護林、北部幾大沙區治理,在植造林地的時候,都往往追求多多益善。這種方式在二十多年後終于出現了弊端:樹木大面積死亡,沙區地下水位嚴重下降。這樣的現象使得人們對于治沙進行了進一步的探索,最終發現,以往的治沙行為以高覆寫度的植被追求極緻的治沙效果,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因素——生态用水難以支撐這種高密度的植被覆寫。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陸著名森林培育學家尹偉倫曾說:“在幹旱、半幹旱地區覆寫的植被,是低覆寫度疏林或稀疏灌叢,這是自然現象。大自然造就了沙漠沙地,治沙的理論和實踐,也要向大自然學習。”

沙漠幾乎是治療人的狂妄和傲慢最好的藥物,這是人不得不低下他高昂的頭顱的時刻,在人類用多少為人驚歎的智慧也無法扭轉的自然規律面前。在自然面前,人類一向以符合人類利益為最高準則。然而,如果不去考慮人的存在,沙漠作為獨立的存在,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我們該如何了解它?它有着自己運作的邏輯,有着适宜它本身環境的生物,在這個視角中,人飽脹的自我終于得以稍稍被抽離,使得人們有思考自然本身喘息之機。人類剔除傲慢,真正願意了解和尊重自然本身。

/ Part 02

「萬物不因人而美」

在人類社會,文學一直以“文學即人學”作為自己的旗幟,以占據一席之地。然而書寫沙漠的自然文學似乎最不關心人,瑪麗·奧斯汀的《少雨的土地》“始終把自然環境置于那些關于人的故事之上”。程虹老師在《美國自然文學三十講》中這樣評價它的超越性:“奧斯汀展現在人們眼前的不是單純的自然,也不是複雜的人類,而是一個為了同樣需求而使自己适應于沙漠生存環境的,由動物、植物和人共同組成的不可分離的社群。我們可以說,通過這個社群,我們能夠看到整個世界,甚至未來世界的縮影。”

在這種“社群”的視角下,當我們否定沙漠時,我們絕不僅僅是在為人類否定掉威脅和恐怖的事物,同時也否定了一種可貴的超越性的視角。美國史學家、作家華萊士斯特格納曾提出一種名為“超越綠意”的理念:你要超越綠意。你要放棄那種隻與花園與草地相聯的美麗,你要适應無人的視野,你要了解地質年代。”

當我們隻能夠欣賞容易取悅自己的美麗,就将無法看到事物的整體性。如果我們隻能欣賞綠植與鮮花,而不能欣賞沙漠的存在,就無法了解大自然鬼斧天工下的完整而平衡的生态之美,它“從不知去鐘愛某物”,它為角蟾和響尾蛇所花的心思與它為美力的五彩蝴蝶所花的心思别無二緻,它為沙漠和鮮花叢生的山谷所花的心思也一般無二。

這個在沙漠生活12年的女人,隻關心一種對人類不屑一顧的事物

在沙漠是否應當被珍惜這個問題之中,最不需要解釋的部分,就是沙漠能夠作為風景被欣賞,作為審美對象這一點了。紀德在他的名篇《沙漠》中寫道:“不毛之地;冷酷無情之地;熱烈赤誠之地;先知神往之地——啊!苦難的沙漠、輝煌的沙漠,我曾狂熱地愛過你。沙漠審美的盡頭,是一種足夠複雜且沖突的意象了解。

中國也有沙漠美學,最早出現于詩經時期,在唐代蔚然成風的邊塞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公元737年,王維赴往西河,望着今天的騰格裡沙漠寫下壯闊的詩句,這是中國沙漠美學的一角,也是邊塞詩沙漠意象的全盛時期。

縱觀中國當代最為人熟知的關于沙漠的叙事,如徐克導演的《新龍門客棧》,沙漠作為一種典型的情境幫助編劇完成塑造人物性格、行動邏輯等戲劇任務。沙漠是人們口中的“無情無義之地”,令金鑲玉養出了一身的市儈狠辣。金鑲玉情執于已有鐘情之人的周淮安,周淮安的一句“我不像你有勇氣面對這片沙漠”,也讓觀衆明白,他注定無法欣賞金鑲玉沙漠一般的豪直性情。而沙漠作為柔和的事物以浪漫的氣息示人,則要得益于女作家三毛的筆下的撒哈拉沙漠與她的愛情傳說。在大多數時候,人們都在用愛情和人性去賦予沙漠以意義,沙漠是作為人的點綴的出現的。

而人們對于沙漠的接納,也基本上是以一種玩賞的态度去對待的。

梭羅不會想到他雖成就了瓦爾登湖的美名,卻也可能為它招緻了毀滅之災,遊客湧入瓦爾登湖,一邊享受着自然之美,一邊用尿液進犯那綠色的透明的湖水,瓦爾登湖已不複梭羅筆下的景緻,幾乎成為人類的小便池。

然而,人類将自己當作遊客和大自然的座上賓,将自然之美放在手中把玩,這種态度正是自然文學所反對的。自然根本不是為了人而存在的,它不為你而美,當然也沒有供養人的義務。瑪麗·奧斯汀在《少雨的土地》中寫道:“在所有它的栖居者中,它對人是最不上心的。”也正是在像沙漠這種最拒人千裡之外、最殘忍的自然面前,我們才知道美是自然的本質,與人類世界的善和道德無關,它不是由人賦予的,人類的欣賞,也隻是他們自身的一廂情願。

在這種文學中,人類将重新取得對于自然的視覺角度,那也許是平視,甚至仰視,而不是俯身向下,以臨幸的姿态對待自然。

【本期話題】:種種自然景觀中你最喜歡哪一種?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本期自然文學薦讀書目《美國自然文學三十講》

作者簡介:

程虹,文學博士,首都經貿大學外語學院教授。

從事自然文學研究多年,發表有關自然文學及生态批評的論文多篇,出版關于美國自然文學的專著《尋歸荒野》、英美自然文學散論《甯靜無價》,以及“美國自然文學經典譯叢”(《醒來的森林》《遙遠的房屋》《心靈的慰藉》《低吟的荒野》)等。

本文作者簡介

張華,文學博士,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出版《伯明翰文化學派領軍人物述評》《生态美學及其在當代中國的建構》《閱讀哈佛》《全球倫理讀本》《跨學科研究與跨文化诠釋》《對外漢語:理論與實踐》《人文學術:東方與西方》《東學西傳:國學與漢學》《文化與全球化》《國際中文教育散論》等著作。

這個在沙漠生活12年的女人,隻關心一種對人類不屑一顧的事物

上官文露,文學博士,80後作家。著有中篇小說《殘,生》《人生歡》《時代曲》《鏽鵑》等,短篇小說《嬰》《賭徒》《無花果》《結婚大師》等。

曾任北京電視台等媒體記者、主持人。

2015年開始創辦文學及音樂類網際網路電台,《上官文露讀書會》《陽光書簽》《博文夜讀》《那些歌兒》等節目,全網收聽量逾30億次。

任達華都市情感系列微電影《美錯》、《加油!勃拉姆斯》編劇,微電影《美錯》獲金雞百花獎首屆微電影單元優秀微電影提名獎、2014年北京國際微電影節最佳創意獎,《加油!勃拉姆斯》獲2013年北京國際微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

詩歌《信》(外一首)入選《2020中國年度優秀詩歌選》。中篇小說《人生歡》獲首屆梁曉聲青年文學獎。

這個在沙漠生活12年的女人,隻關心一種對人類不屑一顧的事物

本文主播簡介

簡甯

聲音控,電台主播。世界如此喧嚣,願用聲音給你這一刻心靈的安甯。

這個在沙漠生活12年的女人,隻關心一種對人類不屑一顧的事物

音頻制作:上官文露聲音工作室—昊澤

這個在沙漠生活12年的女人,隻關心一種對人類不屑一顧的事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