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自動駕駛中間件之四:主機廠自研

大衆、豐田、戴姆勒、理想、小鵬等主機廠,都在自研中間件。甚至,有一些主機廠語境中的“自研作業系統”,實際上指的就是“自研中間件”。

當然,關于主機廠究竟有沒有必要自研中間件,這個問題是存在争議的。此外,在選擇自研中間件的主機廠中,各家自研的程度也不盡相同。

一.供應商:主機廠沒必要自研

供應商們普遍認為,主機廠隻需要向他們購買中間件就夠了,完全沒有必要自研。主要原因是,在這些供應商們看來,中間件是相對通用的産品,并非主機廠實作差異化競争的重點。

華玉通軟聯合創始人畢曉鵬說:“中間件這些偏底層的技術,可以幫主機廠降低開發上層軟體的開發難度,提高開發效率 ,但終端使用者并不關注自動駕駛的底層采用了怎樣的技術,他們關注的更多是應用層。”

因而,畢曉鵬認為,主機廠也應該把更多的精力聚焦在那些可以向消費者展示他們的競争力的事項上——如上層應用軟體,這些是普通消費者都可以摸得着、看得見的。

東軟睿馳總經理曹斌前段時間在跟趙福全的對話中也說:“中間件會越來越成熟,最終将形成一套被廣泛應用的标準化軟體,并與相應的管理工具和适配服務等組合在一起。中間件屬于通用元件,應該在很多主機廠的很多車型中被廣泛應用才行,并且用得越廣泛越好。”

曹斌的觀點是,中間件應該由一些獨立的供應商來開發。“這既是因為獨立供應商的專業能力更強,同時也是因為獨立供應商更容易與多家主機廠達成合作,進而擴大軟體應用的範圍和場景”。

曹斌承認,也會有主機廠為了實作更徹底的差異性,希望底層通用化的基礎元件也由自己來做。但他認為,這其實沒有必要,“因為這種政策的投入産出比太低了,這相當于為了實作産品某些微小的差異性,而把大部分通用化軟體又重新做了一遍。”

不過,在那場對話中,趙福全向曹斌抛出了一個問題:如果東軟睿馳為很多主機廠做了同樣的事情,那最後會不會導緻這些企業的産品出現同質化呢?

對此,曹斌的回答是:對于絕大多數車型來說,這些基礎功能并不需要差異化,反而必須通用化;同時還要能夠保持長時間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這樣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否則,車輛就會出現問題。

這種争議的背後,實際上指向這樣一個問題:中間件這樣的基礎技術,能否成為一家主機廠的競争壁壘?

2021年10月份,地平線創始人兼CEO餘凱在跟趙福全的對話中說:

“據我個人觀察,從來沒有一家企業能夠依靠某種新技術形成長期的競争壁壘或者說護城河,因為有價值的新技術無論應用過程多麼波折,最終總會實作産業化普及。而且,某項技術的最佳應用者往往并不是其發明者,比如坦克是英國人發明的,但德國人卻用得更好,成為了‘閃電戰’的核心。

“當然技術發明者具有先發優勢,企業都希望能夠憑借先發優勢來搶占市場。不過這種先發優勢能否得到發揮,還是要看企業的目的是否明确。事實上,企業如果把産品、品牌和使用者三者的關系想明白了,不是技術的發明者也可以尋找技術資源來應用;而如果沒有想明白,即使擁有技術先發優勢也無法得到展現。”

對于基礎性、平台性、共性的技術,餘凱的觀點跟曹斌類似:主機廠沒必要自己做,最好的方案就是利用外部生态擷取,以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二.多數主機廠:有必要自研

除供應商之外,在主機廠陣營裡,也有人認為主機廠沒必要自研中間件。

如某二線造車新勢力的域控制器負責人就說:“軟體開發行業的一個規律是避免重複造輪子,這對汽車軟體開發同樣适用。主機廠要掌握自動駕駛自研能力,核心并不在于中間件的細節如何實作,如果有成熟、可靠、穩定、高内聚的商用中間件子產品,外采內建就是比較好的選擇。”

但大多數主機廠的人并不認同“中間件是通用産品,因而不必自研”這一觀點。

某造車新勢力感覺算法總監說:“中間件的功能和品質對開發的影響挺大的。比如,感覺環節的視訊能否完美回訪,就取決于中間件是否支援回放功能;比如,中間件功能不全或占用記憶體資源太多,也會給開發帶來很多額外負擔。”

另一家造車新勢力的自動駕駛域控制器負責人說:“中間件目前尚無統一标準,各家都是自定義,為什麼就說‘不必自研’呢?”

某合資主機廠自動駕駛負責人說:“我覺得中間件是實作SOA(面向服務的架構)的一個重要手段,而SOA需要做到功能千人千面,為滿足SOA的這種需求,中間件自然需要做出差異化。是以,自研是必要的。”

某自主品牌主機廠旗下自動駕駛子公司的首席科學家說:“中間件的資料通信、資源管理和任務排程這些,對自動駕駛影響非常大,各家的自動駕駛系統面對的場景、需要達到的車速等都有很大差異,因而對中間件的需求也會有很多差異。”

雖然确切地說,由于中間件本身具有“軟硬體解耦”的功能,因而不會跟應用場景“強綁定”,但畢竟,不同場景的複雜度不同,對中間件的要求也還是會有很大差異。

具體地說,哪怕是在同一款車上,高速、城區道路及自主泊車三種場景由于資料規模不同、車速不同,因而對中間件的資料吞吐能力及時延的要求也大不相同。以通信中間件DDS為例,上述三種不同場景所需要的QoS(服務政策)就有明顯的不同。

此前,曾擔任QNX大中華區總經理的大衆問問CEO張人傑在接受筆者采訪說:“一個主機廠相比于另一個主機廠技術的差異性、先進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的整體架構,而架構又取決于OS的中間件組合,各種不同中間件最終組成了你的基礎架構。”

在主機廠之外,也有一些上遊的供應商認為中間件對提升主機廠的競争力很重要,是以值得重視。

如某域控制器廠商的營銷總監說:“中間件做得好,有助于完成下層多種硬體的适配,若在某些情況下需要切換下層硬體,上層應用改動的工作量就會很小。長期看,對主機廠來說,好的中間件意味着成本更可控。”

按照上述這些人的觀點,對主機廠或自動駕駛公司來說,自研中間件,不是可選項,而是必選項。

三.哪怕真有必要,主機廠自研也很難

然而,由于人員教育訓練、團隊融合、研發周期等困難客觀存在,自研中間件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對傳統主機廠來說尤其如此。

團隊融合、組織文化方面的挑戰很容易被低估,但傳統主機廠是從上一個時代走過來的,軟體與硬體及新舊事物之間的沖突是難免的。這種沖突,很容易讓軟體人才心存顧忌。

某自動駕駛公司CTO曾告訴筆者:“前段時間,某主機廠下屬的自動駕駛子公司曾邀請我加盟。我就問了一個問題:‘你們和XX研究院之間的關系是什麼?XX研究院就是做自動駕駛的,是不是因為他們沒做成,你們又另起爐竈?他們為什麼沒做成?是體制問題嗎?你們的體制會更好嗎?’對方不知如何回答我,是以我就沒去。”

提起某些傳統主機廠的管理層缺乏軟體思維,做事的思路仍然是“堆人”,某頭部自動駕駛公司CEO說:“我如果聽到哪個主機廠說自己要招1萬個軟體工程師,第一反應便是‘沒戲’。”

一方面,做軟體,如果沒搞清楚裡面的know-how,堆再多的人也沒用;另一方面,堆的人多了,就意味着管理成本幾何數上升,而硬體基因的公司有沒有能力協調好大規模的軟體人才資源,是一個很大的疑問。

當然,開發中間件并不需要數千上萬那麼多軟體人才,但如果主機廠管理層的思路沒跟上軟體定義汽車時代的要求,哪怕軟體人才的數量不多,他們也很難把這些人才的價值充分發揮出來。

東軟睿馳曹斌在跟趙福全的對話中說:

“我們的主要業務就是開發軟體,之前已經與十幾家主機廠、上百家供應商合作過,這些年一路走來,經曆過很多‘陷阱’,也驗證過很多複雜的場景,我們的經驗肯定要比一家主機廠多得多。即便如此,我們現在仍然覺得開發汽車軟體是一項挑戰巨大的工作。

“相比之下,要讓經驗有限、主業也不在通用化軟體上的主機廠,僅靠自己的力量來解決種種難題,輸出效果優良、可靠性高的軟體,其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某頭部造車新勢力自動駕駛負責人也說:“軟體的生态還是比較重要的,主機廠靠單打獨鬥很難完成。”

此外,據車載作業系統廠商 Green Hill 公司CEO Dan O'Dowd在1月份披露,特斯拉的Autopilot的最初版本是用他們家的軟體開發的。據國内某中間件廠商創始人的解讀,青山軟體當時提供給特斯拉的就是OS及中間件。倘若連特斯拉這樣的實力派玩家在起步階段也不得不依靠供應商們提供中間件,那普通主機廠自研的難度就可想而知了。

諸多業内人士在接受九章智駕采訪的過程中都指出,隻有極個别組織文化符合軟體人才需求、實力強大的主機廠才有能力自研中間件。

在曹斌看來,即使主機廠有能力自研,自研也并非最優解。“你開發出來了,别人未必願意用”,而隻有自己用,則不僅意味着研發成本無法攤銷,更意味着收到的回報會很少,疊代也會比較慢。

華玉通軟聯合創始人畢曉鵬說:“從發展的角度看,上層應用的差異化和根據市場需求進行快速疊代是未來OEM在軟體領域需要牢牢把握的核心競争力,而選擇‘全棧自研’會讓OEM軟體創新能力和産品疊代效率下降。”

2021年12月初,江鈴汽車CTO兼總裁助理黃少堂在一個論壇上則提出了另一個“更加嚴重的後果”:主機廠自研太多東西,很容易造成“近親繁殖”、“走不遠”。黃少堂還舉反例說,通用、福特及豐田之是以将講德爾福、偉世通、電裝剝離出去,就是為了避免“近親繁殖”。

實際上,“全棧自研”的垂直整合模式往往适用于誕生在行業早期的那些公司。

在行業早期,供應鍊還不成熟,很多技術都無法從現有的供應商那裡得到支援,自研往往是被迫的;而一旦自研完成了,也可以憑着“我有,别人沒有”建立起競争壁壘。但在行業逐漸走向成熟時,“全棧自研”的成本效益就沒那麼高了——最大的弊端是,無法享受到産業分工的紅利。

四.跟中間件廠商聯合開發

“既然中間件有太強的類OS屬性,是自動駕駛發展的基建之一,那麼,未來是否有可能出現一家具備影響力的廠商,将中間件免費開源,各家OEM都在該基建的基礎上裝修自己的定制化方案,但是底層是相通的?”這是一位晶片廠商人士抛出的問題。

實際上,在九章智駕此前的訪談中,有多家中間件廠商都提到了未來将中間件開源的可能性。映馳科技聯合創始人段勃勃博士在前段時間在接受佐思采訪時也提到“映馳科技還會啟動開源計劃,鼓勵更多企業使用我們的中間件軟體平台”。

不過,先撇開中間件開源後廠商們如何解決盈利的問題不談,主機廠是否願意用,以及如何用好開源的中間件就是個很大的問題。

某中間件廠商負責人說:“基于開源軟體堆砌而成的産品的可靠性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我們和一些自動駕駛系統開發企業還有主機廠溝通過,他們也是自己去研發架構,底層的通信使用開源的DDS,但都面臨不可靠的問題,例如十幾個節點同時跑起來之後就崩潰了。”

很多時候,對自己不那麼熟悉的技術,主機廠還是需要有個供應商來給他兜底的(尤其是在出事故後幫忙背鍋),而使用免費開源的中間件則意味着沒有人幫他兜底了,這時,主機廠可能反而不敢用了。

某中間件廠商的首席架構師說:中間件開源,在商業模式上是可行的,但在技術上對使用者是有難度的。“我們可以把源代碼交給對方,但對方未必能了解我這個地方為什麼要這麼寫,以及如何使用才能實作性能最優。”

對主機廠來說,更可行的道路還是跟專業的中間件廠商合作,以此保證自己開發的個性化軟體可以順利地與通用化軟體組合起來。實際上,現階段,很多主機廠口中的“自研中間件”,落到實踐中,就是跟供應商合作的。

供應商們也樂意在提供标準産品的基礎上再為主機廠提供半定制化的服務。

如華玉通軟的通信中間件“雨燕”是一款平台化的标準産品,但由于不同的OME使用的晶片、OS核心不同,華玉通軟也需要對雨燕做些定制化開發;甚至,産品被用在AVP場景還是高速場景,所需要配置的QoS也有很大差異。

畢曉鵬提到,例如異構soc的不同核上可能運作着不同的OS,這些OS之間的通信能否通過共享記憶體進行?所有這些方面,他們都需要針對客戶的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務。

東軟睿馳業務線總監兼歐美全球銷售總經理茅海燕說,他們在和車企合作中已經摸索出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通用标準的部分,由東軟睿馳來做;車企規範定制的部分,車企提需求和評審,雙方聯合開發,知識産權可共享。這種方式,車企能認同接受。

在跟趙福全的對話中,曹斌提到:“東軟睿馳在為主機廠提供通用化基礎軟體的同時,還可以輸出架構師,而且是成建制的架構師團隊,以幫助主機廠分析和确定架構設計方案、基礎軟體接口以及預留開發空間等。在此基礎上,我們還能以非常高效的方式,協助主機廠完成個性化軟體與通用化軟體的內建工作。”

針對外界提到的“同質化風險”,曹斌說:由于各家主機廠在橫向寬度和縱向深度上的選擇肯定會有所不同,主機廠若能與軟體合作夥伴深度綁定,就可以在後者的幫助下打造出有差異化的軟體。

在此前的采訪中,筆者曾向均聯智行首席架構師汪浩偉提了一個問題:供應商們跟主機廠合作開發的中間件中,标準化的部分與定制化的部分分别占了多大比重? 汪浩偉說:這得看未來EE架構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結語:主機廠的“靈魂”究竟是什麼?

在本文的前兩部分,關于“主機廠是否有必要自研中間件”,供應商和主機廠的觀點幾乎是完全相反的,但這僅僅是因為“屁股決定腦袋”嗎?恐怕未必。這個問題的本質其實是“中間件究竟算不算主機廠的‘靈魂’”?如果是,就有必要自研;如果不是,就沒必要。

顯然,主機廠的管理層們普遍認為,中間件算他們的靈魂。或者,中間件至少會對他們打造自己的靈魂有所影響。

那麼,在供應商眼裡,主機廠真正的靈魂是什麼呢?

去年6月份,餘凱在汽車商業評論組織的一場論壇上說:

“對于主機廠來說,未來最核心的應該是面向使用者的産品及品牌定義能力,這是戰略層面的能力。相比之下,技術隻是戰術層面的能力。

“企業經營的目标是什麼?歸根結底是推出産品、塑造品牌,以滿足使用者需求,其他要素都是為這個核心目标服務的。如果從這個角度出發,一些技術是自研還是采購,企業也就不難做出判斷了。”

曹斌在跟趙福全的對話中也提到,在面向未來的競争中,主機廠最應該具備的三種能力是:

強大的産品定義能力;

系統內建能力;

打造差異化的能力。

這裡的“差異化能力”怎麼了解?曹斌說:

“這種差異性的實作并不需要改變共性的基礎元件,而是需要主機廠在軟體架構的預留白間中,基于事先定義好的接口和邊界,來完成一系列獨特的軟體設計。

“在此基礎上,有的主機廠将針對應用場景、出行模式或人車互動形态中的某一方面不斷進行打磨,以形成越來越精細和強烈的産品特性;有的主機廠将聚焦于縱向整合,例如從應用軟體到晶片、傳感器等關鍵硬體,通過更優的內建效果來實作産品的差異性;還有的主機廠将側重于橫向延展,通過更大範圍的專業化定制與服務來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當然,在短期和中期内,無論供應商們如何強調“主機廠真正的靈魂是什麼”,都無法阻止那些有進取心的主機廠們“全棧自研”的雄心。

現階段,我們還無法判定究竟誰對誰錯,但也許,主機廠們在現階段強調的“全棧自研”,隻是在試探自己的能力邊界在哪裡。等過幾年,他們試探清楚了,對自己在某些方面的能力“死心”了,也許會對自研的範圍有所“收斂”?

參考資料:

面向服務架構的中間件方案

https://zhuanlan.zhihu.com/p/430655313

寫在最後

與作者交流

如果希望與文章作者直接交流,可以直接掃描右方二維碼,添加作者本人微信。

注:加微信時務必備注您的真實姓名、公司、現崗位

以及意向崗位等資訊,謝謝!

關于投稿

如果您有興趣給《九章智駕》投稿(“知識積累整理”類型文章),請掃描右方二維碼,添加從業人員微信。

“知識積累”類稿件品質要求:

A:資訊密度高于絕大多數券商的絕大多數報告,不低于《九章智駕》的平均水準;

B:資訊要高度稀缺,需要80%以上的資訊是在其他媒體上看不到的,如果基于公開資訊,需有特别牛逼的獨家觀點才行。多謝了解與支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