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何以中國”展出的皿方罍何以被稱為“方罍之王”

罍,流行于商代晚期至春秋中期的大型盛酒器和禮器,多由青銅鑄造而成,器形有圓形和方形兩種。

展出在“何以中國”展中的皿方罍,器蓋上有“皿天全作父已尊彜”的八字銘文,呈庑殿頂形;器身為“皿作父已尊彜”的六字銘文,因而得名。該罍是1919年從湖南桃源出土的,器蓋高28.9厘米、器身高63.6厘米。是迄今為止所見最大、最精美的罍,因而被稱為“方罍之王”。

“何以中國”展出的皿方罍何以被稱為“方罍之王”

罍身紋飾以雲雷紋為地,上飾獸面紋、夔龍紋、鳳鳥紋,肩部兩側裝飾為雙耳銜環,正面腹部下方置一獸首鋬,四面邊角及各面中心均裝飾突起的長條鈎戟形扉棱,集立雕、浮雕、線雕于一身。皿方罍器型碩大,雄渾莊重,雕刻精美,富麗堂皇,是中國晚商青銅器鼎盛時期的代表作。

“何以中國”展出的皿方罍何以被稱為“方罍之王”

據史料記載,該罍是被桃源縣水田鄉茅山峪村艾清宴父子發現并挖出的,出土時身蓋完好。5年後,即1924年,器身被益陽百樂齋古玩店老闆石瑜璋以重價買走;器蓋被艾清宴抵押給新民學校作了兒子艾心齋的學費。從此。皿方罍器身與器蓋分離,并開始了各自近百年流離颠沛的命運。

新民學校的校長鐘逢雨,畢業于湖南法政學堂,1922年變賣家産,以一己之力在本地原湧泉寺廢墟上創辦了新式教育學校,力主德、智、群、美、體“五育”并重,是當地聲望較高、學問最好的人。

“何以中國”展出的皿方罍何以被稱為“方罍之王”

鐘逢雨認出皿方罍是商代器物,并開始追索器身。這也引起了當局的注意,一些軍閥到鐘家搜尋器蓋。鐘逢雨為避免惹來殺身之禍,找到桃源縣漆河鎮上的駐軍湖南陸軍第二師三旅六團團長周磐,表示願将皿方罍蓋捐獻給國家,但求資助興學。周磐支付給我爺爺5000 塊銀元,另開出期票5000元,囑咐爺爺不要聲張。”就這樣,皿方罍蓋落入周磐之手。鐘逢雨則用這筆錢改擴建學校,聘請教師,使新民學校成為當地的一所名校。

“何以中國”展出的皿方罍何以被稱為“方罍之王”

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周磐交出皿方罍器蓋,并于同年4月,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金明将器蓋交省文管會,妥為儲存。湖南省文管會與省博物館于1956年合并,器蓋也被移交給湖南省博物館,并被儲存至今。

“何以中國”展出的皿方罍何以被稱為“方罍之王”

器身的經曆可就充滿了離奇。石瑜璋買走後,就不知去向。1928年被證明為盧芹齋收藏,後又被日本人淺野梅吉、新田棟一收藏。20世紀90年代,新田棟一曾與湖南省博物館多次聯系,想使器物合壁,但最終未能實作。2001年,新田棟一家族将皿方罍器身交美國紐約佳士得拍賣,被歐洲一個匿名買家以924.6萬美元的天價被買走,并創下當時中國青銅器以及中國藝術品拍賣的最高成交紀錄。

“何以中國”展出的皿方罍何以被稱為“方罍之王”

2013年,皿方罍器身再度成為拍賣品,并被湖南著名收藏家譚國斌在香港佳士得貴賓展廳中見到,在各方的幫助下,由省廣播電視台、省博物館派上司和專家與譚國斌等人組團趕赴紐約,以恰當的身份參加競拍。國家文物局上司也高度關注,通過各種管道知會佳士得公司,希望能幫助促成湖南方面的洽購。

“何以中國”展出的皿方罍何以被稱為“方罍之王”

最終,經過3天3夜的洽談在各方促成下,以低于預計拍賣成交價一半左右的價格,與賣方及佳士得公司達成購買協定。購買方在協定中承諾,此器物将永遠不會再出現在拍賣會上,由湖南省博物館永久收藏,最終使得皿方罍能夠“身蓋合一,完罍歸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