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家庭教育,應該獎勵孩子的成長進步行為

家庭教育,應該獎勵孩子的成長進步行為

育鄰夢

網友提問:我兒子今年七歲,不知道怎麼了,一不開心就說要自殺,已經說了好多次了,怎麼辦?

回複:家庭教育,應該獎勵孩子的成長進步行為、避免給“會哭的孩子更多奶吃”,比如給積極主動成長進步的孩子“甜棗兒”、對以哭鬧或傷害自己身體迫使父母放松管教的行為絕不妥協。因為,表揚成長進步行為是給孩子最好的精神養料。

生命,被賦予了繁殖能力+生長周期+小部分損傷自愈功能的自然物質組合形态。植物從自然物質中吸納可溶于水的微礦物質結合光合作用生産生命養料、動物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微生物降解植物或動物遺體......非生命物質供養植物—>植物供養動物—>微生物為植物制造養料形成了穩定的自然物質有序循環“生态食物鍊”。

人類,自然生命體系中智商最高的社群性胎生哺乳動物,也是自然生命體系中成長發育最慢、綜合成長可塑性最強的動物族群。利用自然非生命物質加工制作工具、馴化播種植物、馴服圈養動物、總結彙集形成綜合生存文明智慧......但是,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至今人類社會文明也沒有相對統一的答案!

有人覺得人生的意義在于為同伴創造更多公共服務價值、有人覺得人生的意義在于創造更多私有消費财富、有人覺着人生的意義在于健康長壽......的确,作為自然生命體系中智商最高的社群性胎生哺乳動物,每個人都必須依賴同伴的幫助才能實作幸福生活、每個人都必須為同伴提供幫助才能換得綜合人類社會生産價值。當然,作為自然物質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人都必須在保障個人身心健康的前提下才能享用自然物質世界給予的美食饋贈。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每個人有且僅有一次。一個身心健康的現代人,在理論上可以享有地球之上所有美好生活服務,比如陽光、水源、食品、日用消費百貨以及全世界人類同伴的陪護。但是,沒有任何人有能力完全掌控自己的命運,包括做誰的兒女、做誰的父母、和誰共事、什麼時間會生病、什麼時間會喜上眉梢、會經曆哪些生命旅程的磨砺等等。那麼,為什麼不珍惜自己生命的孩子越來越多了呢?

家庭教育,應該獎勵孩子的成長進步行為

表揚成長進步的行為是給孩子最好的精神養料

一、被非真實性社會文娛帶壞

人類是自然生命體系中智商最高的社群性胎生哺乳動物,歸納總結、抽象發散、重構創造便是人類高智商的三大核心法寶。是以,現代人類利用非生命物質創造出了包包覆房、服飾、家具、交通工具、資訊傳輸&存儲工具在内的衆多生活輔助用具。

獸甲骨、布帛、竹簡、紙張都是人類社會文明曆史上傳輸&存儲資訊的基礎工具。但是,所有實物資訊傳輸&存儲載體都存在沉浸式感官體驗不足的缺陷。是以,人類社會資訊傳輸&存儲載體一直在被革新的道路上緩步前行。

捕獲并探索出安全使用電能的技術、弱電可以用于存儲人類社會文明智慧,當人類開始利用虛拟電訊号傳輸&存儲人類社會文明成果之後,人類社會文明成果傳輸&存儲沉浸式感官體驗不足的缺陷得到了極大改善,比如遠距離語音通話可以感覺到對方的心情、視訊可以檢視到對方的音容笑貌。當然,虛拟電訊号傳輸&存儲人類社會文明成果也帶來了一個巨大的副産品——虛拟網遊。

關公&秦瓊實作隔空對戰、虛拟遊戲角色可以自動回血修複、虛拟遊戲角色可以死而複生......當虛拟網絡世界與現實人類社會生活深度融合之後,被虛拟化的人類社會文娛就開啟了“野蠻”生長模式。是以,在接觸大量非真實性社會文娛之後,孩子們對生命意義的基本認知發生了偏差,甚至有孩子覺着自己也可以像網絡虛拟角色那樣多次複活。

二、缺乏對生死的綜合感覺

糧食春播秋收、逢年過節殺雞+殺豬+宰羊+宰牛、生孩子+老人離世......人類現實社會生活中,原本擁有豐富的生命生死輪回的真實感覺。但是,自從城鎮成為現代人類聚居的核心“基地”之後,人類對生命生死輪回的真實感覺就相隔的越來越遠,比如城鎮人民幾乎不種糧食+蔬菜和水果、城鎮殺雞+殺豬+宰羊+宰牛都必須進專門指定的場所、城鎮孩子出生在醫院+老人離世也在醫院。是以,生活在城鎮之中的孩子們,對于生命的誕生、生命的消逝幾乎沒有任何完整的綜合感覺。

小王子、小公主,當城鎮徹底執行優生優育之後,死亡被認為是不吉利。城鎮化之後,人類對孩子的綜合成長教育走上了刻意回避死亡的道路。是以,從小教導孩子愛護植物+動物生命,但卻沒法真實的體驗播種生命和愛護生命;天天吃豬肉卻沒見過豬跑、餐餐白米飯卻不知如何區分小麥與禾苗、随手拿水果吃卻不知它們長在何處、每日背誦《憫農》卻從未下地幹過農活的現代高學曆知識青年越來越多。

常言道:“困難像彈簧,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教育輔助孩子學習成長同樣如此,你害怕什麼,孩子知道後就會以此為要挾為自己“謀福利”。少生優育之後,每個孩子在家庭中的相對地位都提高了一大截,獨生子女更是承載着家庭未來實作幸福生活的全部希望。是以,作為城鎮少生優育家庭,每個家長都不敢輕易拿孩子的生命安全“開玩笑”,而這也被許多孩子當成了為自己“謀福利的工具”。是以,家庭教育,應該獎勵孩子的成長進步行為、避免給“會哭的孩子更多奶吃”,比如給積極主動成長進步的孩子“甜棗兒”、對以哭鬧或傷害自己身體迫使父母放松管教的行為絕不妥協。因為,表揚成長進步行為是給孩子最好的精神養料。

家庭教育,應該獎勵孩子的成長進步行為

育鄰人的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曆風雨。對于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裡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一套以鄰裡互助方式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群鄰裡教育服務生态圈。

家庭教育,應該獎勵孩子的成長進步行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