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現代人還需要讀唐詩嗎?詩詞鑒賞真有标準答案嗎?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些脍炙人口的唐詩名篇,在一個印刷術普及之前的世界裡誕生,此後基于手寫抄本和口頭表演等方式,穿越時代的風沙一步步向我們走來。

當我們邁入資訊爆炸的時代,“短平快”刺激性娛樂方式争奪着人們的注意力,現代人還需要讀唐詩嗎?澎湃問吧邀請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助理教授馮乃希,一起走進唐代詩歌的世界。

現代人還需要讀唐詩嗎?詩詞鑒賞真有标準答案嗎?

有詩自唐來

@澎湃網友NV3Ezi:為什麼唐代的古詩高度繁榮,而詞卻很少有人提及?

馮乃希:與唐代詩歌相比,詞顯得不是那麼有名,這個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們今天對古代文學的了解深受“一代有一代之文學”這種說法的影響,“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已經成為一種“常識性”的思路,仿佛宋以前的詞都不好、仿佛明清以前就沒有小說,顯然這是有誤導性的。這種思路是傳統文學史叙述帶來的,我們應該對此保持反思。

其次,與詩歌相比,唐代的詞創作一般局限于比較私人的宴飲娛樂場合,大約是從中晚唐才逐漸流行的。現存唐代詞的數量也相對有限,大家熟悉的有溫庭筠和韋莊的作品。唐代詞被整理成詞集是更晚的事情,到五代時期才有了著名的《花間詞》。相較之下,唐代詩歌的創作規模更大,唐詩集從唐代就已經産生了,它看上去更加繁榮。

最後,學者通常把唐、五代的詞放在一起來研究,分析它們與樂府詩、格律詩的關系,也分析它們對宋代詞作的影響。唐代詞在學術界是得到高度重視的,隻能說它在普通讀者那裡不如唐詩那麼有名氣。

現代人還需要讀唐詩嗎?詩詞鑒賞真有标準答案嗎?

@Magic Waltz:有一種說法是,唐詩宋詞最早的時候是唱出來的,是以很多韻律跟今天也不一樣。請問确實如此嗎?

馮乃希:中國古代的詩歌與音樂的關系非常密切。比如,《詩經》就是基于當時的民歌修訂而來的;漢樂府詩也大多有特定的曲調,可以表演和吟唱。我們今天在宋詞中見到的詞牌(如“如夢令”)和元明曲牌(如“天淨沙”),都有固定的格律要求,這也意味着它們曾經是可以輔以音樂的,是可以唱出來的。詩詞可以吟唱,這個說法是沒錯的,但這并不是唐詩中部分字韻與今日不同的原因。

我們今天的漢語發音經曆了漫長的演變過程,已經跟唐代的時候産生了差别,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語言學問題。簡單地來說,唐代的發音比現在的國語更複雜,音調更多(比如唐代有但現代國語已沒有的入聲,);有學者說,它更接近今天的粵語或客家話。這種語言特性的變化,使部分詩句在國語的發音下顯得不那麼上韻了。

@澎湃網友niIrqe:古時候沒有網,一首詩被寫出來之後怎樣被同好知道,又怎麼流傳到百姓圈子裡?會不會再好的作品也傳不出幾裡?

馮乃希:在印刷術普及之前的時代,詩歌的創作和傳播既靠紙筆,也靠口耳。它并不是我們今天設想的由詩人“寫下”某個确定的文本然後對其進行複制,而是在傳抄、唱和、表演的過程裡逐漸流傳開的。

在唐代,詩歌可以題寫在寺廟的牆壁上、山間的石頭上,也可以由孩童、歌女來傳唱。讀書人可以借朋友的詩集來傳抄,寺廟中也常有抄詩的活動。俗話說的“一傳十,十傳百”,就可以用來形容古代詩歌的傳播過程。《有詩自唐來》這本書正是詳細地解釋了唐代詩歌是如何流傳的,有興趣的話可以閱讀。

現代人還需要讀唐詩嗎?詩詞鑒賞真有标準答案嗎?

《有詩自唐來:唐代詩歌及其有形世界》,[美]倪健著,馮乃希譯,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9月。

現代人還要讀唐詩嗎

@神的魚兒:為什麼從小到大,我們都要讓孩子堅持讀唐詩?在現代社會,古詩詞除了優美還有别的意義嗎?

馮乃希:古詩詞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其意義不隻是能給我們帶來審美上的體驗。現代社會,尤其是網絡空間裡,充滿了未經打磨的、備援甚至是過于粗淺的語彙表達,長此以往會影響孩子們的讀寫能力和審美趣味。

重回文學經典的意義,首先是沖擊流行文化中潛在的庸俗化傾向,平衡“短平快”刺激性娛樂方式帶來的問題。唐詩有其凝練的語言表達,對孩子來說是很好的語言訓練,能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其“信達雅”的語言能力。唐詩還展示了許多富有深意的意象和場景,如山川的壯美、邊塞生活的艱苦、久别重逢的喜悅,這些體驗和情緒值得我們反複琢磨,從中找到自然和人生的力量。

我還認為,讀唐詩不應該是機械的死記硬背,應該與現實生活的場景結合起來。比如春天帶孩子去看柳樹,自然就可以教他“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孩子在念誦的過程裡,不僅學習了語言,還可以觀察柳葉的樣貌,也可以想象春風的形态。這是一種綜合而愉快的學習體驗。

現代人還需要讀唐詩嗎?詩詞鑒賞真有标準答案嗎?

@澎湃網友NV3Ezi:如何看待中國小教材上的詩詞解析,唐詩有固定的解讀方式嗎?或者說我們應當如何品讀古詩詞?

馮乃希:我們現在對一首古詩詞的了解是受到多重因素影響的。作品本身的字面意思,由于古今生活經驗和方式的差異,就容易發生變化。同時,曆代點評家、編者的解讀,在作品流傳過程中可能産生重要影響,這也會塑造我們今天的了解。您提到的意象固定化的情況,往往是作品經典化之後出現的問題。

也許最初一篇詩詞可以有很多種解讀方法,它可以是詠物、猜謎,也可同時表達愛情或閨怨。但這種多元又流動的意義會在流傳過程中逐漸變得固定,被納入某種特定的解釋當中。我認為,品讀古詩詞應當回到文本本身,從字詞建構的情景、圖像甚至聲音本身入手,體會詩歌的内容和美學特性。

關于唐代詩歌,你還有哪些問題?歡迎到澎湃問吧提問,或留言一起讨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