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一樣的百家姓故事之“陳姓”——主講人:著名姓氏學者馮志亮

馮志亮,筆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北京大學特聘教授,被譽為品牌推廣人、IT教育訓練師、網絡分析師、網絡策劃人、姓氏文化學者;網絡新聞營銷創始者和發展者、品牌通創始人。曾提出關于網絡廣告價值排斥論的“藍海觀點”。藍海觀點的提出對于中國的網際網路發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意義,并成為大陸網民對網絡真正了解的一個标志,為中國網際網路的發展指明了方向。2010年春,馮志亮毅然摘下網際網路行業帶給他的諸多光環,正式皈依佛家淨土宗,并成功完成行業轉型,開啟了人生另一個嶄新的篇章——中國傳統文化的複興與傳播。2013年受聘為北京大學民營經濟研究院與宗教學系特聘教授。馮志亮涉獵廣泛,書法繪畫造詣深厚,并熱衷于文學曆史,亦是一位古體詞人和家史家譜研究專家,主持編纂《姓氏尋根手冊》380部,《百家姓家譜》180部,并著有《渤海詩詞集》《傳記寫作基礎知識教材》《家譜編修講座教育訓練資料》《家史家譜編修實務教程》《家史寫作執行個體分析》《家譜年譜編修實錄》《姓氏文化講座資料》《怎樣修家譜》《怎樣編家史》《怎樣寫自傳》等。

大家好,歡迎收看“不一樣的百家姓故事”,我是北京大學姓氏文化館馮志亮。本期節目講一講陳姓。

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商伐纣建立周朝以後,派人找到舜的後人“胡公妫滿”,封他在陳這個地方,就是今天的河南淮陽,建立了“陳國”。胡公滿傳到第九世孫陳厲公妫躍在位時,陳國内亂,陳厲公的兒子妫完怕連累自己,出逃到了齊國。為紀念故國,改姓陳,這就是陳姓最早的來源。

陳姓人口現今已經超過6000萬,是全國排名第五的大姓,曆史上更是名人衆多。但今天要說的這個陳姓族人,他的名氣可能并不是很大,然而,就因為他做了一件看似并非驚天動地的事情,卻大大影響了中國的曆史發展程序。

講到這,得提到一個人,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袁老,袁隆平團隊的雜交水稻雙季畝産已經突破了3000斤,為解決中國乃至于世界糧食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

怎麼講陳姓,說起袁隆平來了?其實在中國古代有一位功績堪比袁隆平的人物,他叫陳振龍。是明朝萬曆年間福建省福州市人,曾在今天的菲律賓當時稱呂宋島經商。陳振龍在呂宋島,發現當地農民大量種植一種農作物,這種國内從未出現過的農作物,耐幹旱,耐病蟲害,耐土地貧瘠,在當時沒有化肥農藥的時代畝産能達到四千斤以上,而同時期的小麥和水稻畝産不過三百多斤。

這種農作物名叫“番薯”,因為品種不同,有蕃薯、蕃薯、紫薯等好多俗稱。原産自美洲,在所謂的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西班牙殖民美洲,并在世界很多國家進行殖民統治,菲律賓也是其中之一。西班牙人将“番薯”帶到本國及殖民地廣泛種植。陳振龍決心要把這個“高産新品種”帶回國内,救濟饑民。但“番薯”當時嚴禁外流,如有販運,要受重刑。陳振龍經過反複思考,冒着巨大風險,把一根兒番薯藤纏進了拴船的錨繩中,最終躲過了西班牙人的盤查,帶到國内。

在番薯進口之前,曆朝曆代中國人口官方數字從未超過8000萬。然而,在陳振龍引進番薯之後,不到兩百年間,人口突破3億,将近占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有學者甚至戲稱清朝的“康乾盛世”為“番薯盛世”,可見番薯的影響何等巨大。

如今培育的番薯最新品種,畝産能達到近萬斤。這麼高産,袁隆平還辛辛苦苦研究雜交水稻做什麼,目的不都是為了讓人民吃飽肚子麼,幹脆全民種番薯得了。番薯對于水稻、小麥來說,最大的問題,就是不易儲存,極易腐爛,運輸成本高。加工成澱粉的工藝又相對複雜,出粉率隻有25%左右,就算蒸熟曬幹兒,也必須在濕度極低、通風良好的環境中才能存放較長時間,無法作為儲備糧使用,這也是番薯不能成為主糧的重要原因。

雖然如此,陳振龍也并非科研工作者,但他将“番薯”帶回祖國的功績,堪稱明朝的袁隆平,我們應該記住他的名字。

好了,今天的“不一樣的百家姓故事”就講到這裡,咱們下期再見。

不一樣的百家姓故事之“陳姓”——主講人:著名姓氏學者馮志亮
不一樣的百家姓故事之“陳姓”——主講人:著名姓氏學者馮志亮
不一樣的百家姓故事之“陳姓”——主講人:著名姓氏學者馮志亮
不一樣的百家姓故事之“陳姓”——主講人:著名姓氏學者馮志亮
不一樣的百家姓故事之“陳姓”——主講人:著名姓氏學者馮志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