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斯克未來願景的謬誤:哈佛曆史學家深度剖析其漫威英雄世界觀

出品:放牛班的秘密花園

來源:快公司

編譯:Sail2008

責任編輯:Sunnisky

哈佛大學曆史學家、《紐約客》作家吉爾·萊波雷揭開馬斯克的神秘外衣,深度解讀其漫威英雄世界觀和未來願景,并剖析了其中的謬誤。

說到埃隆·馬斯克,很難把他與神話區分開來。但在不久前魯弗斯·格裡斯科姆主持的未來大創意播客“The Evening Rocket”中,哈佛大學曆史學家、《紐約客》作家吉爾·萊波雷通過回顧那些伴随他成長的科幻小說揭開了馬斯克的神秘外衣,對他的世界觀和未來願景進行了深度解讀。以下是本次播客的重點内容:

馬斯克是現實生活中的漫威英雄

魯弗斯:吉爾,我聽你說過你對富人和名人傳記完全不感興趣。在做這個節目前你甚至對埃隆·馬斯克都不是特别感興趣。話雖如此,馬斯克可是個非常有趣的人,我覺得我們所有人都和他有種愛恨交加的關系。

吉爾:我不認為我和他有某種愛恨交加的關系。事實上很難把他當作真實的人。他在網際網路上扮演的角色就是自己的漫威英雄。我認為注意到這一點的人不會覺得他是個真實的人。這是在現實生活中扮演漫威英雄産生的部分後果。

科幻小說不是使用者指南,但馬斯克不明白這一點

魯弗斯:馬斯克1971年出生在南非的比勒陀利亞,從小到大一直癡迷于太空旅行漫畫書。他是個狂熱的書迷,《銀河系漫遊指南》是他的聖經。這本書與馬斯克所成長的南非種族隔離時代有着某種耐人尋味的聯系。你在播客中說,“種族隔離文化在20世紀90年代的矽谷未來願景中以一種奇怪的方式展現出來。”你能稍微展開一下嗎?

吉爾:在制作本系列節目的過程中,我着迷于馬斯克對《銀河系漫遊指南》的深刻感受以及以它作為參照點的頻率。他想用小說中的宇宙飛船來命名第一艘飛往火星的宇宙飛船。但後來我發現,道格拉斯·亞當斯是南非種族隔離制度的鐵杆反對者,他為《銀河系漫遊指南》系列廣播敲劇本時用的打字機上有一張貼紙,上面寫着“停止種族隔離”。

是以,當我聽《銀河系漫遊指南》時,我想的并不是銀河系,我聽到的是對嚴重經濟不平等制度的控訴,尤其是對種族隔離制度的控訴。當我開始認真思考這個問題時,我不得不問自己,你怎麼能對此坐視不理呢?換句話說,你怎麼能把憧憬未來建立在諷刺未來的基礎上呢?道格拉斯·亞當斯明明說的是:"我們不應當把富有的殖民者送到其他星球上去建立太空殖民地,因為那是錯誤的。"為了證明那錯得離譜,他還專門寫了一部諷刺作品。但這成了馬斯克的生活指南,他還用這份指南證明自己做這件事的正确性,而這恰恰是這部小說所反對的。

不僅馬斯克,貝佐斯也有他的科幻小說參照點,或者紮克伯格,他說元宇宙的靈感來自尼爾·斯蒂芬森,嘿,尼爾·史蒂芬森的元宇宙是反烏托邦好吧。

為什麼這些人一直讀通常作為尖銳社會批評的科幻小說,卻把它讀成了使用者指南?

如果億萬富翁接手太空競賽,那麼太空探索将不再是公益事業

魯弗斯:如果早期的太空旅行,比如一個座位就要5,500萬美元的SpaceX太空旅行,标志着我們的前進方向,那問題就大了。我猜馬斯克會說這個願景和特斯拉是一樣的:一開始先推出抓眼球的高端跑車,然後逐漸降低價格,再提出一個世界性的解決方案。

吉爾:沒錯,他的确可以這麼說。但我們都承認汽車業是民營行業,而直到最近我們才承認太空探索也是如此。

20世紀60年代,美國政府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太空探索和登月任務。你不贊成也好,贊成也好,至少這受制于政治智慧的普通程式。

事實上,人們并不贊成這麼做,甚至因而引起極大争論。吉爾·斯科特·赫倫(黑人說唱之父)推出了《月球上的白人社會》,不少人在1969年阿波羅計劃發射前一天向肯尼迪航天中心進發。人們會說,“如果這是聯邦政府想做的事情,那麼我們納稅人就要反對它。”

可當這位可能是世界首富的人為該項目提供資金時,就沒有反對的可能性了。據說他還無需納稅,因為他将把人類意識之光帶向群星。這完全颠覆了太空探索是公益事業的傳統理念。

單憑技術并不能拯救人類

魯弗斯:暫時扮演一下馬斯克的支援者,令我震驚的是,技術加速的腳步無疑正在加快。是以,我認為馬斯克可能會說:“一方面,我們真的需要用這些技術來解決全球變暖等問題。另一方面,害怕與人類生死攸關的威脅也是明智的。”我認為,從生物黑客到人工智能,一些潛在的生存威脅可能是真實存在的。正如威廉·巴勒斯所說,“有時候偏執狂掌握所有的事實”。我想,如果馬斯克參與了這次對話,他會說:“我真的在設法幫助人類物種利用技術加速為糟糕的結果做準備,而這實際上可能比我們想象的還要糟。”

吉爾:我承認這部分屬實,但并非全部。“讓我們為我們所造成的問題設計解決方案”,這說得輕巧,但從曆史上來看又怎麼樣呢?

幾年前我寫了一本關于美國曆史的書,當我寫到1945年時,我說廣島和長崎是科技變革速度超過人類道德判斷能力的時刻。那麼,在使用核武器之前沒能花點時間預計後果的後果是什麼呢?整整50年的混亂。我們花了幾十年時間來研究輻射中毒對日本人造成的影響。這需要研究放射性塵埃的性質,需要卡爾·薩根關于核冬天的研究。我們花了幾十年時間才認識到,無論是科學上還是道德上,發動核攻擊都是可怕的想法,絕不能這麼做。

是以,認為威脅即将到來,我們應該拿出技術解決辦法來消除威脅,而不是停止造這些威脅,這種想法就太奇怪了。實際上這并非技術問題,而是道德和政治問題。

聲明:著作權所有,轉載需授權

Come on,給你的靈魂充充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