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原生家庭的心理障礙如何解?心理咨詢4個步驟解決原生家庭問題

在生活中,可能會有因為關系沖突而造成内心沖突、痛苦的時候,家庭作為出生後我們第一個互動的場域,時常會因為緊密關系造成雙方中有些緊張、甚至因價值觀、想法不同而有所沖突。原生家庭可以是緊密的支援,但有時也成為讓人感覺受困的地方。一般來說,會有以下四種可能的情緒困境。

1、父母高度沖突下的三角關系:

有可能從小我們就看到父母時常有大大小小沖突,當在沖突現場,甚至隻是事後看見沖突造成的影響,都很容易讓身為子女的我們感受到緊張、痛苦或罪惡感。

原生家庭的心理障礙如何解?心理咨詢4個步驟解決原生家庭問題

因為這樣緊張的互動關系,時常導緻父母會将子女涉入其中,讓子女需要選邊站、或是在事後安撫雙方,成為一個中介調節的角色。但也是以,有時公親變事主,子女也很容易在這樣子介入父母沖突的過程中,自己也有了情緒,成為産生沖突的第三方。

2、缺席的雙親造就成人型小孩:

在成長過程中雙親其中一方缺席了,此時子女會希望自己成為父母的陪伴與支援,代替缺席的父母負起一部分的家庭責任。同時,身為一個孩子的情感需求或許還沒能被滿足,是以就在長大和當小孩之間擺蕩,也會是以在親子互動中感到委屈。

3、生病的雙親,内心的沖突:

父母自身若有身心疾患,子女在成長中也會負起一部分照顧責任,内在時常會感受到一種沖突,“我知道我爸爸/媽媽是生病了,但我依然感覺不舒服”,在這樣的狀況中,通常沖突是隐性的,盡管因為容忍沒有辦法正面沖突,但子女在心中會積累許多不舒服的感受,甚至懷疑自己的感受是否正确、是否不孝順。

4、時代改變帶來價值觀的沖突:

随着時代改變,東西方價值觀交融的影響,當年紀有差距,導緻親子對于同一件事情的價值觀有落差。此時,當無法有效溝通的時候,就可能會是以有沖突。

原生家庭的心理障礙如何解?心理咨詢4個步驟解決原生家庭問題

“都是因為我,他們才會吵成這樣”、“要不是我,父母就可以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了”。時常子女會因為父母痛苦,或是聽見父母表達“我都是為了你/你”,而感覺到自己成為了家庭的負累,帶着愧疚、罪惡感,認為自己需要有更多的付出或犧牲,才足以回報父母的付出。

想要追求理想,卻也想滿足父母期待,生涯抉擇困難。不知道未來該怎麼選擇,産生許多束縛感,無法肯定什麼是自己最想要的,但對于現狀卻也不滿意。随着年紀逐漸增加,這樣的感受愈發強烈,便感覺到生涯迷惘。

最後,在成長過程中,因為看着父母的互動模式,有些人會在心中想着“我長大後不想像父母一樣”!卻在成人時逐漸發現自己也在複制父母的行為模式,是以感到挫折懷疑,想要有所改變卻又不知道該怎麼做。對于原生家庭的問題,心理咨詢的四個步驟是:

1.探索原生家庭關系:

清楚家庭系統中如何互動,其中的動力流轉如何影響到自己,進而了解到自己的選擇、行動,都和父母的情緒、行為緊密關聯。

2.覺察與表達自我内在感受:

理清個人狀态,這是幫助自己确立身在何方,欲往何處的關鍵。但不代表一定需要馬上表達,因為表達可能是危險的,是以在治療過程中要通過反複覺察和練習,可以幫助個案預演什麼樣的情況是自己想要的方向。

原生家庭的心理障礙如何解?心理咨詢4個步驟解決原生家庭問題

3.先從接納開始,自我肯定與建立信心:

自我意向往往是在和他人的負向互動中建立起,于是,時常産生“我是不好的”、“我會造成别人麻煩”這樣的感受,通過自我肯定的練習,可以幫助堅定自己内在感受。

先從接納開始,了解到“我有這樣的感受是正常的”、“我可以表達我的想法,也不會傷到人”,通過反複練習,開始能夠真實經驗自我的樣子。

4.行動與調整:

最後,在上述的過程會開始有新的想法,當可以更确定自己希望怎麼做,個案可能會期待和家人有不一樣的溝通或互動,此時,在咨詢中可以試着預演,甚至是在實際嘗試後,再回來咨詢中進行讨論與調整,知道有效的部分在哪,自己能夠怎麼維持。

本文原創自榮新奇教授心理堂,如需轉載,請取得許可并标明出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