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8《道德經》通解·章卅八

38《道德經》通解·章卅八

原文以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甲本為主。紅色字型為原本殘缺、後人校補。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失道矣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皮取此。

注釋:

上德不德:上,最高層次的。德,得也,即擷取、收獲,與“失去”相對。☆最高層次的擷取是不擷取。

是以有德:☆這樣做是有收獲的。

下德不失德:☆最低層次的擷取是不丢失收獲。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為,本義是役使大象協助勞動;引申為做、幹,種植、建造、充當、掌管、當作等等;“為”的準确含義是“費力去做”,做成了即為“功”。前一個“無”是沒有、不的意思,後一個“無”是精神。“無以為”是“以無為”的倒置用法,即“用精神力量去做”。☆最高層次的擷取不是消耗體力去做而是用精神力量去做。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仁,本義是“尋找能為天下服務的人”(詳見《孟子》),引申為對人友善、互相關懷;後來被視為“儒家”的一種觀念。之,是指德,即擷取。☆通過最高層次的“友善關愛”去擷取是用精神力量去做的。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義是“義”的台灣字,本義是“我”把“羊”獻出來,即“把自己的利益給别人”,這樣的行為就是“義”、“義舉”;簡單地說就是“讓利與人”。☆通過最高層次的“讓利與人”去擷取是用物質财富去做的。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禮,本義是奉獻美玉美酒敬拜祖先神靈;引申為尊敬、敬重、拜膜;這裡的“禮”是儒家《禮經》中的“禮”,指等級社會的典章制度,即等級制度。☆通過最高層次的“等級制度”去擷取那是沒人答應的。

則攘臂而扔之:會被人掄起手臂扔出去的。

忠信之薄也:忠,本義為盡心竭力,引申為忠厚、忠誠。信,本義為言語真實;引申為誠實、可靠。薄,厚度小;引申為輕微、看不起、味道淡。☆已無忠信可言。

而亂之首也:混亂的罪魁禍首。

前識者:持有上述觀點者。

道之華也:華,本義指草木的花;引申指光彩、華麗,文采,不切實際的虛榮等。☆道的皮毛。

而愚之首也:愚蠢是首要原因。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大丈夫,是指有志氣、有節操、有能力的人,簡稱“賢能者”。其,是指群眾、百姓,不是指大丈夫自己。厚,厚實、富裕殷實。泊,通“薄”,貧乏。☆是以,賢能者使百姓處于富裕殷實狀态,不使百姓處于貧困潦倒狀态。

居其實不居其華:使百姓處于充實狀态,不使百姓處于浮華狀态。

故去皮取此:這就是抛棄浮華擷取實在。

通解: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最高層次的擷取是不擷取,這樣做是有收獲的。最低層次的擷取是不丢失收獲,這樣做是沒收獲的。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對于活着的人們來說,擷取物質和精神财富顯然是最重要的事。如何擷取?即如何德或得?是靠勞動獲得?還是靠坑蒙拐騙偷搶?這顯然是人類社會最根本的問題。人類社會所謂的“政治、軍事、經濟、科技和制度”等等,都是圍繞這個“擷取”展開。《道德經》裡的“德”講的就是“如何擷取”。

“最高層次的擷取是不擷取”是什麼意思?做事是為了讓群眾擷取而不是為了自己擷取,即“為而不有”、“為人民服務”;這是一種最高層次的擷取;這就是“上德”。還有一層意思,與“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和“不勞而獲”類似;即不需要親自去勞動而讓别人自願供養,這也是一種最高層次的擷取。注意是“自願供養”,不是強迫别人供養。上德者是為群眾謀利益,獲得利益的群眾會“自願供養”他。如何才能“讓别人自願供養”?這就是《道德經》要講的核心内容。

不丢失自己已經獲得東西,顯然是最低層次的“德”;否則就是“失”。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

最高層次的擷取不是消耗體力去做而是用精神力量去做。通過最高層次的“友善關愛”(仁)去擷取是用精神力量去做的。通過最高層次的“讓利與人”(義)去擷取是用物質财富去做的。通過最高層次的“等級制度”(禮)去擷取那是沒人答應的,會被人掄起手臂扔出去的,因為失去了道。

★要重點了解“仁”、“義”和“禮”。道家反對“仁義禮”,儒家主張“仁義禮”。下一句解釋理由。

“仁”是儒家給人們灌輸的一種觀念,是精神灌輸,是用精神力量去做的。

“義”也是儒家提倡的一種觀念,但必須通過“讓利”才能展現出來;是以是用物質财富去做的。

失道矣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丢棄了道而後想獲得,沒有收獲就要人們“友善關愛”(互相救濟),沒有“友善關愛”就要人們“讓利與人”,沒有“讓利與人”就講“等級制度”(強制人們供養)。“等級制度”是無忠信可言的,是社會混亂的罪魁禍首。持有上述觀點的人,僅知“道”的皮毛,首要原因是愚蠢啊。

★順應自然規律做事才能成功、才能獲得;這就是“道德”。違背自然規律做事必然失敗、不能獲得;這就是“不道德”。丢棄了道還想獲得,就是緣木求魚。

社會統禦者如果能順道而行,讓百姓獲得足夠的物質财富;百姓不僅會安居樂業、互相友愛,而且會自願供養統禦者。統禦者如果逆道而行、過分剝削百姓,使百姓食不果腹,卻讓百姓“友善關愛、互相救濟”;這顯然是本末倒置。食不果腹的百姓可能會“易子而食”,當然不可能“友善關愛”;又怎麼能讓百姓講義氣、讓利與人?百姓無利可讓、不能“讓利與人”就制定“等級制定”強制百姓供養各級統禦者。這樣的社會顯然毫無忠信可言,必然混亂不堪。抛棄道、使百姓不能德,而要食不果腹的百姓講“仁義禮”、自願供養統禦者,這顯然是本末倒置、愚蠢至極。這就是道家反對儒家“仁義禮”的原因。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皮取此。

是以,賢能者使群眾處于富裕殷實狀态,不使群眾處于貧困潦倒狀态;使群眾處于充實狀态,不使群眾處于浮華狀态。這就是抛棄浮華擷取實在。

★使群眾富裕殷實才是上德。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與其讓百姓講那些虛華的“仁義”,不如給百姓實實在在的利益。

譯文:

最高層次的擷取是不擷取,這樣做是有收獲的。最低層次的擷取是不丢失收獲,這樣做是沒收獲的。最高層次的擷取不是消耗體力去做而是用精神力量去做。通過最高層次的“友善關愛”(仁)去擷取是用精神力量去做的。通過最高層次的“讓利與人”(義)去擷取是用物質财富去做的。通過最高層次的“等級制度”(禮)去擷取那是沒人答應的,會被人掄起手臂扔出去的,因為失去了道。丢棄了道而後想獲得,沒有收獲就要人們“友善關愛”(互相救濟),沒有“友善關愛”就要人們“讓利與人”,沒有“讓利與人”就講“等級制度”(強制人們供養)。“等級制度”是無忠信可言的,是社會混亂的罪魁禍首。持有上述觀點的人,僅知“道”的皮毛,首要原因是愚蠢啊。是以,賢能者使群眾處于富裕殷實狀态,不使群眾處于貧困潦倒狀态;使群眾處于充實狀态,不使群眾處于浮華狀态。這就是抛棄浮華擷取實在。

主旨:

上德就是為人民服務。

“為而不有”是大智慧者的必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才是獲得最多的、智慧最高的人。大公無私者才是擁有最多的人。愚蠢的人才會自私自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