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知乎奔“錢途”,面目漸模糊

知乎奔“錢途”,面目漸模糊

出品|虎嗅商業、消費與機動組

作者|黃青春

題圖|《九品芝麻官》截圖

3月14日,知乎(NYSE:ZH)公布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經審計的财務報告:

2021年總營收達29.59億元,同增118.9%;Q4 營收10.19億元,同增96.1%;淨虧損12.99億元,同比擴大150.95%(2020同期為5.18億元)。Q4 月均活躍使用者(MAU)1.033億,同增 36.4%。

雖然知乎 Q4 營收及使用者依舊在延續增長,但其虧損幅度仍在擴大,這無疑會加深市場對其的估值邏輯及悲觀情緒——畢竟,愛奇藝、B站今年财報釋出後都在立盈虧平衡的 Flag,以期資本市場對其重拾信心。

“恰飯”這麼拼,知乎值得麼?

必須承認,知乎的商業化能力正在逐漸提升。其營收主要由廣告、商業内容解決方案、付費會員和其他業務(包括線上教育、電商等)構成。

首先,線上廣告業務收入為11.61億元,同比增長37.7%,是知乎的第一大收入來源。

雖然去年廣告大盤萎靡的大環境會對廣告增速産生影響,但比起幾天前 B站同比120%的增速而言顯然并不樂觀——作為一家剛上市一年的年輕企業而言,廣告無疑是平台商業能力自證的核心來源之一,1.033億 MAU 隻貢獻廣告業務 37.7% 的增速,勢必會拉低市場對于知乎平台廣告業務天花闆的想象力。

其次,商業内容解決方案業務收入為9.74億元,同比增長617%。

知乎獨占賽道前提下,其累積的細分行業知識、精準行業觀察媲美維基百科,沒道理比百度還不受待見,稍微放寬軟廣及商業内容解決方案的門檻,增長都會成倍攀升。而且,“雙微一抖”(微信公号、微網誌、抖音)内容生命周期非常短,知乎上内容呈現有很強長尾效應,熱門問答會長時間優先展示,企業對于類似競價排名方式的輿情公關需求旺盛——根據知乎招股說明書,商業内容解決方案的整體點選率是傳統廣告的2倍。

不過,這部分商業化業務勢必會犧牲部分内容生态的良性循環。一位網際網路分析師向虎嗅解釋,知乎一直在積極面對社群向平台轉型過程帶來的陣痛,試圖平衡社群與商業化之間的沖突。

上市以後知乎商業化開始明顯提速,付費小說、視訊直播以及為加重公域流量掌控和配置設定權的改版,都展現出了知乎商業化的決心。如今知乎已然到了新業務驗收期,但商業上的增長難以彌合平台擴張失當而變成other的趨勢。“知乎上市後對商業化和資料增長的癡迷,正在使其發展産生動作變形。”

商業化和社群調性培養一樣需要時間沉澱,一位産品經理形象向虎嗅表示,“社群産品要有個懷胎十月的過程,商業化也要重新進行一次心智建設,外部看變化緩慢,但是内部的生長卻快速而複雜,這并非平台意志強推就能短期與産品自洽。”

最後,付費會員業務收入為6.69億元,同比增長108.6%(拉動月均付費會員數達610萬,同增102%);其他業務收入為1.56億元,較2020年增長196%。

這部分商業收入其實會對核心使用者心智造成傷害,尤其很多網文内容滲透進使用者時間線後恰恰坐實了外界将知乎稱為“編乎”的嘲諷——2020年知乎“鹽選專欄”開始做網文連載,一位網文寫手就對虎嗅表示,“ 知乎終于攤牌了, 我們就是來編故事的”,并意味深長補了一句,“畢竟,沒人比知乎更适合當‘故事會’”。

知乎奔“錢途”,面目漸模糊

産品截圖

底層邏輯在于,大部分使用者對于知乎這款産品的期待是想看到更豐富關于人和事的真實分享,想找到更多問題的不同解、漲見識。但是這些網文連載占比及滲透高了以後普遍折損了平台期待和價值取向,如果隻是一個故事社群,知乎的使命和願景都會大打折扣。知乎應該極力杜絕使用者形成“知乎=故事乎”的刻闆認知和心智。

“小紅書在内容分發上不光有長期興趣标簽,比如喜歡萌寵、美女是某位使用者長期向興趣,但短期内這位使用者突然迷上了體育内容追奧運會、迷上了戶外追野營攻略,這個短期興趣行為是否被産品捕捉到并迅速豐富到使用者的興趣标簽裡非常考驗産品的算法敏銳程度,因為要建構一個動态多元興趣圖譜。至少現在一些社群産品,微網誌、知乎做得還差點意思,還是平台營運政策主導,當下哪塊在主推,大機率這類内容分發的也更多。”一位接近小紅書的人士向虎嗅表示,

另外,财報中“隐藏”的一組資料特别有意思——2021全年知乎以内容為核心的非廣告業務收入占比超過60%。

要知道,這是建立在知乎不斷提升視訊、直播、會員的業務投入和流量傾斜前提下達成的,而無論強推視訊、直播還是改版後對視訊内容優先級提升,都不可避免帶來了内容水化、氛圍劣化、群像集中;再加上整個社群生态在加速商業化過程中的使用者感覺變化,知乎工具屬性和社群屬性也開始弱化,使用者留存和口碑都出現了一定問題。

這種變化并非悄無聲息,其實從知乎2018年開始擁抱商業化已顯端倪,隻不過2021年表現的更為赤裸、更為劇烈、更讓人無所适從。

知乎積極恰飯,答主消極出逃?

知乎上市之前對外宣稱注冊使用者2.2億,上市之後便不再公布這一資料。按照知乎Q4财報中披露的1.03億 MAU 計算,知乎 Q4 季度使用者活躍度達近 42% 。

一方面,知乎作為一個學習型社群而非娛樂平台,其服務本身背離人性舒适慣性,依然能維持如此高的使用者粘度實屬不易;另一方面,知乎作為一款社群屬性的産品已完成使用者心智建設,接近半數的使用者活躍度也從側面說明平台不可替代的稀缺性。

過去一年,無論社會民生還是網絡熱議話題,知乎都展露出獨特、不可替代的内容優勢。甚至邀請冬奧會開閉幕式總導演張藝謀、燈光總設計及閉幕式導演沙曉岚、視覺藝術總設計蔡國強、視效總監王志鷗、焰火執行設計及技術總監蔡燦煌、外拍短片組負責人及導演李志偉等嘉賓入駐并親自答拉了一波好感度及存在感。

知乎對外溝通時,“獲得感”是常被提及的高頻詞——它并非标準化的答案,而是個人經曆、經驗、觀點等個體化視角内容的分享。

對此,科技媒體人“望月的部落格”在文章中提到:“知乎是基于‘認知盈餘’建立起來的知識社群,使用者在這裡提出問題、分享‘認知盈餘’本身就已經是一種收獲。而這些收益,可以算得上是‘認知盈餘’換來的額外收益,是一種站着把錢賺了的優雅模式,和寫軟文發硬廣的體驗全然不同。”

不過,當下更多普通使用者感覺到的是——知乎平台越來越多的商業内容推薦、強視訊化改版、高品質答主的流失。

知乎奔“錢途”,面目漸模糊

圖源:視覺中國

2011年開放注冊之前,知乎以問答的形式解決了普通人免費快速擷取知識的痛點,各行各業的人通過資訊分享在社群網絡上互動,湧現了一大批早期知乎大V,精英氛圍濃郁。彼時,知乎對原生優質内容商業化謹小慎微,知乎大V以軟文方式與品牌合作都會遭到官方打壓。

此後,知乎逐漸放開對商業化的探索,“知乎日報”、“值乎”、“知乎Live”、“機構賬戶”等産品相繼上線,甚至短視訊、短資訊流、電商、直播都曾淪為知乎商業化的試驗田。

對此,一位社交産品營運負責人向虎嗅表示,“它的内容已經留不住人了,尤其很多優秀領域答主往其他平台流失的嚴重,即便知乎基于自身生态做商業内容解決方案是不錯的商業模式,但目前看這個商業模式會傷害内容生态,一旦與社群調性失衡就容易造成使用者情緒反彈和抵觸。”

這位産品營運還進一步補充道,“知乎現在遇到的問題是新業務和商業化的沖突,以前使用者對于知乎心智是硬核科普、腦洞等,内容性強且有稀缺性;其次,知乎工具屬性是能解決一些非常刁鑽的知識科普。但現在内容明顯對于視訊、會員甚至是商業化解決方案内容在硬推,導緻整個平台營運出現混亂,這個混亂外顯表現是回答水化,内功上是其工具屬性在弱化,與B站、小紅書的差距也在逐漸拉大。”

成為被“圍獵”的中概股,知乎冤嗎?

另外,雖然知乎Q4财報資料從營收、使用者、收入結構等多個次元都在保持增長,但上市以來股價已下跌約77.79%,股價的震蕩已經充分暴露了資本市場對其前景的擔憂。

其實,早在去年赴美上市時,知乎就面臨着資本市場及監管層面的多重壓力:一方面源于中概股大盤的波動及資本對于知乎商業化前景的擔憂;另一方面則在于社群商業化很容易使使用者産生烏托邦崩塌的幻滅感,即小衆的專業主義與大衆的商業主義天然有不可彌合的沖突。

當然,獵殺中概股有其複雜的背景和客觀因素疊加,知名商業戰略專家周掌櫃在社交網絡上感慨道:“之前對百度、阿裡等中概股的判斷過于樂觀了,深刻檢讨一下。現在已經出現了背離公司價值的做空式下跌,存在金融戰因素。客觀講,即使公司業務增長也存在股價繼續下跌的可能性。”

随後,他還在朋友圈感慨道,“現在可能需要重新審視對網際網路過度監管政策,防止因為逼迫站隊形成對産業的國内外政策雙殺。”

不過,也要認識到重創中概股一個顯性外因還在于:中概股公司在熟悉新的市場監管環境和政治文化環境時,過往熟悉的操作規範、運作邏輯甚或潛規則很可能失靈或部分失靈。美國投資者并不會對光有規模沒有利潤的公司持續看多。

加之美股投資者對中概股公司此前的刻闆印象,那些長期不賺錢、估值又比較高的中概股公司就很容易變成為做空機構的“獵物”,屆時美國證交會、交易所,還有審計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對沖基金、媒體、個人投資者都會迅速出擊,聯合獵殺。

而且,中國近幾年經濟高速發展,國内投資人、創業者養成了重視規模和速度,忽視效益的思維。畢竟一家網際網路初創企業要拿投資,投資人如何評估其在賽道的發展潛力?無非通過創始人有情懷的故事加上使用者量、下載下傳量、活躍使用者量、使用時長、複購這些核心名額。

于是,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一味迷信規模、追求擴張速度。這不僅擠壓業務正常增長節奏,還會倒逼行業競争生态惡化。

知乎奔“錢途”,面目漸模糊

回歸到知乎本身,不可否認社群使用者群體泛化必然會出現“衆口難調”的問題,但知乎的問題并不能完全歸咎于此,知乎的使用者區隔、内容分層及推動機制已經滞後于平台的擴張和生長速度,兩者的錯位才是症結所在。

其次,一家公司商業化程序中不可能處處照顧社群氛圍、文化、使用者體驗;但知乎掉入資本叙事的窠臼之後,連官方策劃和營運都在合作外部達人,反而對于知乎自身作者的開拓和扶持不冷不熱,這種倨傲的營運方式碾碎了依舊在平台耕耘創作者的商業價值奢望。

如今的知乎時間線上充滿了黨同伐異的争論,問題、回答均處于一種緊繃、激烈的狀态,這勢必會降低使用者的體驗;甚至,深度讨論不斷被視訊、網文、直播搶奪平台流量時,知乎已不再是那個“有溫度”的社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