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對死者的照護,代表着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一周新書風向标

本周的“一周新書風向标”又與讀者見面了。在這個欄目中,我們将不單單把好書列出來寫一段推薦語,我們還會盡可能地在自己閱讀效率允許的範圍内,對讀者們關注的或剛剛出版的書籍給出自己的看法。如果一本新書的内容非常精彩,我們會不遺餘力地給出推薦,如果一本書的内容與其關注度不符,我們也将會在參考意見中毫無保留地說出自己的看法。為了更直覺地看到我們對某本書的态度,我們還會增加一個“推薦指數”,類似豆瓣評分。

當然,任何閱讀的判斷都是個人的,我們的意見未必正确,甚至有可能是偏見,但它們一定是真誠的。我們隻是提供一個參考意見,希望為讀者提供一份閱讀指南(畢竟,這個事情可能還要冒着得罪出版社的風險)。如果你有比較猶豫的、想要知道我們态度的新書,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也将盡快給出自己的看法。

對死者的照護,代表着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一周新書風向标

本期主持|新京報書評周刊編輯部

思想

《法律、立法與自由》

作者:[英]弗裡德裡希·馮·哈耶克

譯者:鄧正來、張守東、李靜冰

版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22年1月

推薦指數:★★★★★

推薦人:羅東

在20世紀70年代,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以“法律”、“立法”和“自由”為标題完成了一部專著,一個标題一卷,其主題涉及社會秩序、正義及其幻想和政治秩序等。衆所周知,哈耶克以經濟學家著稱,并以這一身份及其成就在1974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當然他也是一位思想家,在20世紀思想史和學術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哈耶克的社會思想經常被誤讀為一種原子論個人主義,而誤讀者沒有注意到他對法律和公共安全基礎(以及更多的人際互動關系)的強調,甚至可以說,他的論說都是以否定原子論個人主義為前提展開闡述的。了解哈耶克不得不了解“自發秩序”這一關鍵性概念。在他闡述“自發秩序”的路上,讀者可看到其對知識、理性和自然等概念的提問與反思。在《法律、立法與自由》中,他也在時刻提醒由個人互動産生的自發秩序的根本性意義。

在2000年、2002年,由鄧正來等人翻譯的三卷本《法律、立法與自由》中文版首次出版,現在時隔20年,恰在哈耶克逝世30周年之際再版,值得期待。

非虛構

對死者的照護,代表着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一周新書風向标

《非自然死亡》

作者:[英]理查德·謝潑德

譯者:李立豐

版本:譯林出版社

2022年2月

推薦指數:★★★★☆

推薦人:安也

往來于犯罪現場和停屍間的法醫病理學家,他們的職責隻有一個——找出死者的死亡原因。而對于普通人來說,這種職業更多地存在于影視劇和文學作品之中,他們如同“神探”一般,重建各種死亡過程,協助警方偵破懸案,解救無辜。人們不禁産生一種疑問,現實生活中的法醫病理學家也是如此嗎?作為一本回憶錄,本書的作者理查德·謝潑德是一位傳奇法醫,他先後經曆了“9·11”事件、巴厘島爆炸案、倫敦七七爆炸案,以及亨格福德連環殺人案、戴安娜王妃車禍案等,參與調查了數千起非自然死亡案件,檢驗超過兩萬三千具屍體。

作為案件的第一手見證者,謝潑德講述和還原了這些驚天大案中某些至為關鍵,又至為黑暗的驗屍現場。這本書撰寫的目的并非滿足獵奇者的窺視欲,書中,謝潑德普及關于死亡與屍體的“硬核知識”,修正人們關于驗屍的常見誤解,力圖呈現出真實的法醫病理學實踐。在國際要案之外,謝潑德詳細呈現了一些頗受争議的案件的始末,例如殺嬰、種族主義謀殺、僞裝成正當防衛的謀殺等,同時坦露了這份職業所帶來的重擔與壓力——他為此飽受精神困擾。與此同時,謝潑德還親曆了英國法醫制度與司法體系的變遷。在謝潑德看來,對死者的照護,代表着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

社科

對死者的照護,代表着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一周新書風向标

《中年漂流》

作者:小林美希

譯者:鄒韻

版本:浙江人民出版社

推薦人:李永博

“随着年紀的增大,找工作隻會越來越難。”長江後浪推前浪,這樣的經驗之談似乎是理所當然,優勝劣汰也常被視為市場經濟的副産品。但是,人到中年就找不到穩定的工作,這如果成為了一種普遍現象,背後可能就有更深層次的社會問題了。

以日本為例。在日本,35歲至54歲的非正式職員大概有273萬人,他們又被稱為“中年自由職業者”。在這一年齡層中,每十個人就有一人是非正式職員。這一數字還沒包括已婚女性。這些中年職業者,他們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家庭責任的驅動,身體機能尚堪重任,為什麼會找不到一份穩定的工作呢?本書作者小林美希認為,中年自由職業者的群體身上,折射出了隐藏于社會中的貧困問題,因為沒有人一開始就是“三和大神”。

小林美希擔任過多年的勞動經濟記者,2000年進入職場的她親身經曆了日本經濟反彈時的“就業冰河期”,用她的話來說,他們是被國家抛棄的一代。除了搜羅大量資料分析以外,小林美希用大量的訪談呈現這個龐大群體的不同面向:40歲做三份兼職、因抑郁症而找不到穩定工作、非正式雇傭的單親家庭、生不起二胎的日本媽媽……每個故事讓人感到背後的心酸,以及社會制度對人的扭曲。

《中年漂流》沒有止步于提出問題。什麼才是一種良性的雇傭關系?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嘗試讨論可能的解決方案。書中列舉的部分企業的個性化制度的确拯救了一些幸運的中年職場人,但讓一個失序的社會結構回歸正軌仍需要社會的共同努力。

藝術

對死者的照護,代表着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一周新書風向标

《春天終将來臨》

作者:大衛·霍克尼, 馬丁·蓋福德

譯者:萬木春

版本: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推薦人:張婷

這是一本尤其适合在春日閱讀的書。它從圖畫到對談,字裡行間散發着春天的氣息。大衛·霍克尼,或許是我們這個時代最被關注、最受歡迎的藝術家之一。這本書是霍克尼與藝術評論家馬丁·蓋福德最新的對談,記錄了2019年-2020年,尤其還涵蓋了新冠疫情肆虐之時,霍克尼在法國諾曼底鄉村的工作室“隔離”的生活。雖說是隔離,霍克尼卻從中發現了自然與創作的無限之美。他觀察每一棵樹、每一片葉子的不同;他享受每一場美麗的日落。他驚歎暮色中的天空是那麼豐富,從深灰色到白色,再到橙色和紅色,不同色調的灰一直在變幻。而他用眼睛捕捉這些壯觀的變化,再用畫筆凝結在畫布上。

如同他所說的,估計沒多少人真的“看過”暮色時分迅速變幻的天空。但我們心中對自然的親近會被老爺子的畫筆和語言所喚醒。當然,書中也不乏霍克尼對創作、文學、生活的最新思考。不管是對于霍克尼的“粉絲”還是普通的讀者,這都是一本在疫情肆虐之際喚起我們的熱情與渴望的書。

微信公衆号ID :ibookreview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