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們所有人都緊密相關,而且從一開始都是非洲人|一周新書推薦

記者 | 徐魯青

編輯 | 黃月

1《觀察者》

我們所有人都緊密相關,而且從一開始都是非洲人|一周新書推薦

[意] 伊塔洛·卡爾維諾 著 畢豔紅 譯

譯林出版社 2022-01

從第一本源自抵抗組織經曆的小說《通向蜘蛛巢的小徑》,到後來投身幻想和寓言作品創作出“我們的祖先”三部曲;從現實與童話交織的豐富世界,到關注文體實驗後寫就《命運交織的城堡》《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卡爾維諾始終在探索小說叙述藝術的無限可能。帕慕克說,“卡爾維諾教會了我獨創性與曆史本身同等重要”;王小波覺得,“小說藝術有無限種可能性……我還沒有探索無限,比卡爾維諾差得遠。”

這是《觀察者》在中國首次出版,這部小說的創作曆時十年,是卡爾維諾此前從未涉及過的新主題。他坦言:“我在《觀察者》中涉及的主題,即那種先天的不幸與痛苦,生育的責任,都是我以前從來不敢觸及的。”

作者兩次在選舉期間擔任地區候選人與監票員的經曆啟發了《觀察者》的創作,故事講述了監票員阿梅裡戈在科托倫戈選舉站的監票經曆,見證了智障人士與殘障患者參加投票的荒謬與痛苦。卡爾維諾在書中一方面抨擊了民主制度内含的悖論,另一方面也對諸多社會問題展開了思辨:尚未變成人類的“自然苦難”延伸到了哪裡?自然、曆史與人類工業之間的分界線究竟在何方?

《暴雨下在病房裡》

我們所有人都緊密相關,而且從一開始都是非洲人|一周新書推薦

蘇方 著

單向空間丨上海文藝出版社 2022-01

蘇方的短篇小說集《暴雨下在病房裡》收錄了她的十一篇小說。自稱“正在成為作家”的蘇方曾經是一名醫生,她在書中以如同問診般的寫作與觀察,記錄了瘟疫中失敗的人、一代人難以言明的精神狀況,以及失衡年代裡的人間亂象,這些情感故事同時也承載了有關疫情的記憶。我們在這些小說裡聽到或看到黑暗中的笑聲、各懷心事的人、手持地圖的迷路者、一雙雙視若無睹的眼睛……

“暴雨”隐喻人類經曆的災難,蘇方認為,“這些災難是關于科技的、疾病的、環境的、語言的,關于美和真的,視退行為進步的。”在一次對談中,蘇方提到,同是醫生的餘華影響了她的寫作,昆德拉與史鐵生也是她長期閱讀的作者,但寫作最重要的還是生活,“其實你隻要在生活,一頭紮下去,往深往真裡紮,不光對寫作,對什麼都有好處,”她說。

《暴雨下在病房裡》是繼《一些時刻》《異鄉記》之後蘇方的第三本短篇小說集。

《夢瘾:美國阿片類藥物泛濫的真相》

我們所有人都緊密相關,而且從一開始都是非洲人|一周新書推薦

[美] 山姆·昆諾斯 著 邵慶華 林佳宏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21-11

廣受好評的美劇《成瘾劑量》講述了本用于緩解疼痛的阿片藥物,如何在資本逐利、政府腐敗、機構僞證的合謀裡,變成了讓40萬人喪生、大量使用者成瘾的邪惡藥片。《成瘾劑量》的故事并非虛構,它改編自調查記者貝絲·馬西(Beth Macey)的非虛構作品《毒疫:讓美國成瘾的毒販、醫生和制藥公司》。

在美國,每年死于藥物過量的人多過死于車禍的人,藥品濫用和上瘾緻死的案例随時都在發生。紀實文叢系列推出了同樣是調查美國阿片類藥物濫用問題的《夢瘾》,在書中,《洛杉矶時報》記者山姆·昆諾斯采訪了年輕毒販、制藥業人士、緝毒署特工、失去子女的父母以及沉迷藥物的年輕人。醫生開的處方是如何與海洛因和死亡相關的?止痛藥依賴如何讓海洛因趁機進入主流社會?《夢瘾》書寫了制藥公司和醫生如何将止痛藥包裝成商品銷售、小人物和社群的創傷與衰敗,并揭示了阿片類藥物如何培養出大量瘾者、為墨西哥毒品販子創造新的毒品營銷商業模式的秘密。

《新聞的發明:世界是如何認識自己的》

我們所有人都緊密相關,而且從一開始都是非洲人|一周新書推薦

[英] 安德魯·佩蒂格裡 著 董俊祺 童桐 譯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新民說 2022-01

我們每天都被新聞包圍,卻很少思考新聞本身。是什麼力量在控制新聞?新聞在政治、宗教改革和社會事件中扮演着什麼角色?新聞的娛樂性、時效性,記者的可信度在曆史上發生了哪些變化?《新聞的發明:世界是如何認識自己的》追溯了1400-1800年多個歐洲國家的新聞史,探讨的主題十分豐富,從媒體曆史作用、新聞史中女性的作用,到如今被資訊淹沒的人們該如何互相溝通與了解。

在印刷術發明之前,人們通過口頭傳播與公共節慶分享重要社會事件。印刷技術促成了報紙與期刊的出現,新聞從此成為影響人類社會的重要力量;在宗教改革、發現新大陸、法國大革命等曆史事件中,媒體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女性在四個世紀的新聞史裡,從獵奇或被污名化的“他者”(如早期新聞報道的獵奇事件,畸形嬰兒、女巫故事等),到作為記者、編輯、專欄作家乃至媒體的經營者,展現出女性的巨大能量;新聞的發明也是公衆力量的發明,新聞不僅推動新的政治階層誕生,也促發更多公共參與。正如作者曆史學家安德魯·佩蒂格裡所說,“新聞的發明,即公衆力量的發明。”

《破碎的生活:普通德國人經曆的20世紀》

我們所有人都緊密相關,而且從一開始都是非洲人|一周新書推薦

[美] 康拉德·H. 雅勞施 著 王晨 譯

理想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2-01

“理想國譯叢”2020年出版了英國曆史學家理查德·埃文斯的“第三帝國三部曲”,今年,該系列推出了同是聚焦德國史的著作《破碎的生活:普通德國人經曆的20世紀》。與三部曲的重點不同,在這部作品中,美籍德裔曆史學家康拉德·H. 雅勞施聚焦于20世紀德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橫跨了從一戰到大蕭條、再到納粹與二戰、再至冷戰與柏林牆倒塌的漫長曆史階段。作者關注的人群涵蓋廣泛,既有前線作戰的士兵,也有後方的女性;有納粹暴行的施害者,也有戰争與動蕩的受害者,基于這些人的一手叙述與回憶,康拉德試圖回答:為何如此多人支援了希特勒的戰争與納粹的殘暴,他們最終如何與種族主義和獨裁政權切割,從軍事侵略者變為歐洲的民主支柱?

該譯叢又稱“M系列”,取自英文Mirror的首字母,旨在以他國經驗為鏡促進讀者對中國的認識,此系列還包括弗朗西斯·福山作品集 “日本印象系列”等。圍繞第三帝國史與二十世紀德國史,今年還有許多新書值得期待,包括《陰謀論中的希特勒》《曆史的囚徒:二戰紀念物中的曆史叙事與建構》《突如其來的勇氣:二戰法國青年抵抗運動,1940—1945》等。

《築業中國:1914-1935亨利·茂飛在華二十年》

我們所有人都緊密相關,而且從一開始都是非洲人|一周新書推薦

[美] 郭偉傑 著 盧偉 冷天 譯

文化發展出版社 2022-01

你知道第一個在近代複興中國古典建築的建築師是美國人嗎?亨利·茂飛對中國建築遺産的影響一直未受到足夠的重視,《築業中國:1914-1935亨利·茂飛在華二十年》填補了這一建築研究空白。此書聚焦于茂飛在中國民國時期的建築和城市規劃理念。

1914年,茂飛為雅禮協會設計校園,這是他落地中國的最早期建築,後來他還參與設計了清華園裡的大禮堂、燕園的博雅塔和貝公樓,以及金陵女子大學和複旦公學等重要建築地标。他始終在探索如何将西方理念同中國古典建築結合,使用最新的西方技術設計中國傳統建築。

茂飛建築的意義不僅局限于美學或技術領域,也擁有政治研究價值,他曾擔任國民政府首都計劃(南京)顧問,為政府提供城市規劃方案,參與了當時大量城市改造項目。從茂飛建築的背後,我們可以看到多方勢力的博弈如何型塑了建築外觀,而教會、買辦、美國外交官、國民政府、民族主義等又是如何共同影響和決定建築項目的。我們可以感受到,了解建築的同時,也是在了解近代中國和了解全球化。

《春天終将來臨:大衛·霍克尼在諾曼底》

我們所有人都緊密相關,而且從一開始都是非洲人|一周新書推薦

[英] 大衛·霍克尼 [英] 馬丁·蓋福德 著胡雅婷 楊素瑤 譯

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2022-01

在新冠疫情籠罩的兩年時間裡,藝術家們都在做什麼?年屆八旬,藝術家大衛·霍克尼在法國諾曼底的農舍中建起了工作室,想要描繪自然春景。正逢病毒來襲,霍克尼将封鎖政策視為藝術創作的契機,他畫下了數百幅iPad作品,并将它們釋出在社交平台上。

《春天終将來臨——大衛·霍克尼在諾曼底》收錄了疫情中身處諾曼底鄉間的霍克尼和藝術批評家馬丁·蓋福德之間的對談與通信,配有一系列霍克尼期間創作的iPad繪畫、聊天記錄截圖、他與朋友的吐槽與幽默。霍克尼描畫着鄉間的池塘、柳樹的倒影、枝頭的花苞、雲塊的形狀,也以獨特地幽默感進行創作,譬如在上廁所時觀察月亮,在過馬路時辨識柏油馬路的色彩。霍克尼的畫筆與玩笑或許能讓我們感覺到,冬日總會過去,春天終将來臨。

大衛·霍克尼與安迪·沃霍爾齊名,被稱為“最著名的英國在世畫家”,受公衆矚目達60年之久。他的作品幾乎涵蓋一切媒介,從油畫、素描、舞台設計直到攝影和版畫印刷,在73歲時,他擁有了第一台iPad,并開始大量運用iPad進行藝術創作,颠覆對筆觸和線條的習慣性表達。

《我們都是非洲人:用科學破除人種迷信》

我們所有人都緊密相關,而且從一開始都是非洲人|一周新書推薦

[美] 丹尼爾·J. 費爾班克 著 傅強 譯

世界知識出版社 2022-01

地球上的總人數已接近76億,其中包含了6個人種約2000個民族。那麼人類是從哪裡起源的?為什麼會有不同的膚色和人種?膚色差異的科學原因又是什麼呢?《我們都是非洲人》一書引用了最新的科學研究,闡明人種概念是社會屬性而非生物學屬性。世界範圍内的人類多樣性極其複雜,無法從基因上定義種族,而對于個人健康而言,血統也比種族更具有醫學意義。

這本書的作者費爾班克是美國猶他谷大學生物學教授,他總結了目前人類多樣性的遺傳基礎,探讨這些因素是如何影響演化的。他挑戰了健康和智力同人種相關的觀點,強調人類遺傳變異與色素沉着的作用。現代進化生物學和遺傳學研究是反對種族主義不可缺少的一環,在當今世界的分裂和沖突之中,認識到我們作為人類擁有着共同的基因傳承至關重要,正如書中所寫,“我們所有人都緊密相關,超過70億的我們都是遠房親戚,而且從一開始我們都是非洲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