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武戲演員是個寶,演出保護都要好

頭幾天,北京平劇院在長安戲院上演的大武戲《龍潭鮑駱》中,青年才俊、著名武淨演員于帥扮演該劇主角鮑自安。在第三次出場時,按戲情規定,鮑自安是要“翻上”(即翻跟頭出場)。那天長安大戲院幾乎滿堂,主角于帥為了答謝熱情的觀衆,“走”了三個串跟頭:[踺子] [小翻]挂[蹑子],由“後門”的跟鬥[小翻]轉體變側翻的[蹑子],技術要求是很高的,何況又要求在一瞬間完成,于是出現了一個令人惋惜的事故:于帥的跟踺(大筋)斷了,他努力想站起卻站不起來了!機智的演員沒有讓自已留在台上,而是用了一個“滾堂”,在觀衆還沒明白出了什麼事時,演員已快速滾進了背景,下場。

這是一次不大不小的舞台事故,過去和今天,演武戲的演員在台上折大筋的事,時有發生,就和唱文戲的演員,有時在台上突然嗓音失潤,甚至“一字不出”,同樣難以避免,不過經過治療,一般都是能恢複過來的,但也有極個别的人,成為終生遺憾。是以保護演員和演員的自保,是一項必須立即提到議事日程上來的大事,特別是對于武戲演員。因為這一行當是高危行業,而且培養一個武戲演員是相當不容易的,我這樣說并非聳人聽聞,而是事出有據,且聽在下道來。

武戲演員是個寶,演出保護都要好

《龍潭鮑駱》,于帥 飾 鮑自安

武戲精英鳳毛麟角

博大精深的平劇是分行當的。所謂生旦淨醜,各有專長,就好比當下的三甲醫院一樣,各科分得很細,治療和學術上,各有專長和特色。平劇行當從大的分類上說,又分文、武兩大類。文的這一大類裡面包括的行當,本文暫不介紹,隻說武的這一大類行當中,主要包括武生、武旦、刀馬旦、武淨、紅淨、摔打花臉、武醜以及武行等行當。平劇的美學考量雖然所有行當都講究唱、做、念、打、翻,但也是各有側重,這文行,重點在唱、念、做上做文章;武行自然在打和翻上下苦功夫。但好的武生、武淨,武旦,不僅武技一流,而且在文的方面,比如說唱工、做工和念白上,同樣面面俱佳,達到一流甚至超一流的水準,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文武兼備、昆亂不擋”。然而培養出這樣的藝兼文武,全面發展的平劇藝術家,是太難太難了,這是要比單一的或文行或武行要付出雙倍甚至三倍的努力。背景從藝者常說“千生百旦”,說明演唱生行、旦行之演員之多之廣,但能夠達到文武雙全的武生、武淨以及武醜這些武戲精英們,能有多少人?實在是鳳毛麟角。

據我所知,文能唱做、武能翻打,唱做念打翻,門兒門兒靈;文的,唱做老生戲全拿得起來;武的,紮上靠,穿上厚底,八面威風、大将風度;換上抱衣抱褲,登上薄底,勇猛翻跌,綠林行徑,長靠短打全是頂峰,可以說是文武俱佳。這樣的平劇表演藝術家或著名演員,隻有李少春、李萬春、高盛麟、厲慧良、李小春,張寶華、譚元壽、錢浩樑、李光等人而矣。

武戲演員是個寶,演出保護都要好

楊小樓

而不以唱顯名、隻以武技高超的武生,如昔日的長靠武生泰鬥俞菊笙、楊小樓、尚和玉、俞振庭、周瑞安、孫毓坤、王金璐、楊盛春、尚長春、王鳴仲等,短打武生如張雲溪、黃元慶、李元春等不多的英傑。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和北京兩個戲曲學校雖然也培養出不少優秀的武生演員,如楊少春、高牧坤、馬玉璋、葉金援等,但要比起“千生百旦”來,還是小巫見大巫,從人數上看那是少多了。原因無他,就是全面掌握這門技藝太難了。

演員自保最為重要

但是據我所知,這些藝術家基本在台上受傷不太多,主要是适應環境,安全自保。我在李萬春平劇團工作時,就這個問題,李萬春先生和我談過他的感受。他說:現場觀衆的多寡确實會影響演員的情緒。但一定要有所克服。我有一回演出《逼上梁山·火并王倫》,我扮演林沖。有一場林沖夜奔,有一個細節,林沖唱道“擡望眼……”時,手向上一指,眼往上一擡,我一眼看到樓上的觀衆寥寥。我當時心就涼了一半,可我又一想,不行!馬上就控制住了,該怎麼演還怎麼演。過去演員演戲有時趕上上座率不高。用背景話講:“台底下的空闆凳比台上的人還多!”那怎麼辦?一樣要執公執令地演給觀衆看。伶界大王譚鑫培老爺子演戲,如果碰上雨雪天,也會影響上座的。可老爺子的情緒一點沒受影響,反而說這麼不好的天兒來看我的戲,這都是我的知音啊,我更得賣力氣,您瞧瞧人家這心胸、這眼光……反之,如果這天賣的座很好,一票難求,那也不能太“努”了,要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和技藝情況酌情處理。特别是過去的演員都要養家糊口,是以特别注意,不能台上出事,既對不起觀衆,也對不起自己家庭。萬春老師還笑呵呵地說:演員上台前,一定不要有私心雜念,什麼都不要想,腦子裡就是今晚的“戲”,今晚的人物,集中精力能長能耐啊!

雖然時光飛轉,過去多年,但萬春老師說的言猶在耳,話雖簡單,但對演員有用,是金玉良言,講的是演員的自保。

武戲演員是個寶,演出保護都要好

李萬春

武淨武醜難出人才

武戲中的武醜,是更難出人才的行當。因為武醜,不但跟頭要翻得漂亮,“矮子”要走得迅速,穿房越脊、技藝精絕,那真是要上蹿下跳,迅猛異常,稍不注意就會出點事兒。同時,武醜還要有一副脆亮響堂的嗓子。無論你是《盜雙鈎》的朱光祖,還是《三盜九龍杯》的楊香武,都有大段的貫口白口,要話出如風、珠落玉盤,嗓子上沒有功夫是拿不下來的。是以武醜又被稱為“開口跳”。清末民初的好武醜,隻有德子傑、王長林、傅小山、張黑等寥寥幾位。近數十年,傑出的武醜藝術家也就出現了葉盛章、張春華師徒,當下也隻有曹陽陽等數名張春華的高徒,在支撐着武醜這一行當。

最後再說說武淨這一行當。這一行更是偏行,能主演的戲不多,出的人才就更少。這行是介于武生和架子花臉之間的一行。所扮演的人物,大多是勾臉的武藝精湛超群、性格兇狠乖戾的反面人物。“八大拿”中的占山為王的反面人物,俗稱“反座子”的,如蔡天化、黃隆基、《白水灘》中的青面虎、《惡虎村》中的濮天雕,《挑華車》中的金兀術、《戰濮陽》和《戰宛城》中的典韋,還有《嘉興府》的鮑自安等。

清末最有名的武淨為徐寶成,他不但武技精絕,而且勾的臉譜又快又形象。接下來,私淑徐寶成的是又名慶四的慶春圃。那時武淨做主角的戲還很多,比如《鐵籠山》、《豔陽樓》,甚至《挑華車》中的高寵都是由武淨來扮演。慶春圃搭春台班唱戲,班主俞菊笙是武生的鼻祖,曾傍着慶春圃唱《豔陽樓》的二路武生花逢春。慶春圃的武淨戲演得特别好,于是他就不斷找班主要求漲戲份,最後俞菊笙急了,把他所演的這幾出武淨戲都拿過來自己扮上了,于是像《挑華車》、《鐵籠山》,特别是《挑華車》就變成了武生戲了。

高危行業更應全面保護

武淨戲更少了,也影響學武淨的人在此行目前停步不前。這就要說到于帥這位武淨。他來自東北,畢業于北京戲曲職業藝術學院,受業于張德華、丁震春、楊振剛、李貴臣等名師,在學校學戲時能吃苦、肯鑽研,業精于勤,終于學業有成,配置設定到北京平劇院後,成為既能翻打、又有嗓子能唱的不可多得的好苗子。在院上司的着力栽培下,《豔陽樓》、《嘉興府》、全部《龍潭鮑駱》以及一些重要的武淨戲,于帥都唱了,并且都獲得觀衆的好評,這是多麼不容易的好成績,也是為數不多的武淨的驕傲。偏偏就是這個優秀的為數甚少的武淨出了大事故,引起熱愛平劇的廣大觀衆的焦慮與歎惜。但筆者覺得,這并非治不好的傷病,在醫療醫術大踏步前進的今天,不久的将來,一個照翻照打的于帥定會再度出現在觀衆眼前。

武戲演員是個寶,演出保護都要好

《豔陽樓》中,于帥 飾 高登

話雖這樣說,但通過這次事故,再一次說明武戲演員是個高危行業,演員除要特别自保外,我呼籲,所在機關一定要給武戲演員買保險。這個倡議,過去的北戲校長孫毓敏就曾多次呼籲過。其次,要多給武戲演員檢查身體,一年起碼兩次,特别要重點檢查武戲演員的骨密度,骨質疏松往往會引出腰腿的損傷。另外,我知道過去的專演武戲的劇團還有科班,都有常被請來的骨科按摩大夫,經常給大家檢查,有個骨科方面的問題,檢查出随時治療,也可防患于未然。最後,要積極引入科學防護的知識,這一點平劇院團應該向中國雜技團取經,他們有一套科學保護那些高難度的登梯爬高的雜技演員的方法,是大可借鑒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