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解密王陽明心學:為何說一個人有知識,并不表示他擁有智慧?

歡迎大家來到千面略懂先生的《王陽明心學》課堂!

解密王陽明心學,做内心強大的人!

修煉強大内心的神奇智慧,做内心強大的人必看,彙集《傳習錄》全書精華;汲取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力量,内心強大的光明之學,成功修身的智慧之源。

希望你能有所收獲,今天講第一講,請您閱讀。

知識和智慧并非一個層面上的問題,知識,是一種内容;智慧,是一種思維。一個是基礎,一個是升華。

那麼,擁有了知識,是否就等于擁有了智慧了?

王陽明先生在其《讀書》中給出了答案,一個人擁有了知識,并不代表其擁有了智慧,一語道破了知識和智慧的本質。

我們通過閱讀書本而學到了知識,這樣的知識便儲藏在了我們的大腦之中。隻有經過實踐與生活的磨砺,用心體會,對于所見、所聞、所感用心消化,進而轉化形成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這才是知識向智慧的轉化過程。

是以說,擁有知識,不等于擁有智慧;要學會抛開虛浮的文辭,去追求知識背後的思想精髓;同時還要将自己的所學與道德加以融合,将知識升華,甚至用于實踐,為之所用。帶着思維架構,我們一起聊聊怎麼去做。

01

掌握知識并不等于擁有智慧

解密王陽明心學:為何說一個人有知識,并不表示他擁有智慧?

編輯

搜圖

據《傳習錄·黃省曾錄》:

一友問:“讀書不記得如何?”

先生曰:“隻要曉得,如何要記得?要曉得,已是落第二義了,隻要明得自家本體。若徒要記得,便不曉得;若徒要曉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體。”

王陽明認為,讀書隻要懂得其中的道理,并不需要記得書中的原話。如果隻求記住書本的内容,這是沒有讀明白書。讀書的目的就是讓自己明智,讓自己真正受到啟發。

這就是說,學習知識隻是一項技能,而将知識用于實踐,才是學以緻用,而在用的過程中,内心也得到了了收獲,升華為智慧。

解密王陽明心學:為何說一個人有知識,并不表示他擁有智慧?

請點選輸入圖檔描述(最多18字)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

哲學家、數學家同坐一艘船過河。

數學家與船夫閑聊:“你懂數學嗎?”

船夫搖搖頭,數學家說:“真遺憾,那你就失去了三分之一的生命。”

這時,哲學家又問:“那哲學你懂不懂?”

“不懂。”船夫還是微笑搖搖頭。哲學家也搖着頭感慨地說:“那你隻剩下一半生命了。”

解密王陽明心學:為何說一個人有知識,并不表示他擁有智慧?

這時,狂風吹來打翻小船。

哲學家、數學家和船夫三人都被掉進水裡,這時,船夫淡定地問哲學家和數學家:“你們會遊泳嗎?

兩人大叫:“不,不會!”

船夫深深歎息道:“那麼,你們将失去全部的生命!”

一則故事徹底地講清楚了知識和智慧的關系。

解密王陽明心學:為何說一個人有知識,并不表示他擁有智慧?

哲學家和數學家都是知識超群的學者,但是在生活的災難面前,知識并不能發揮作用,并不能幫助他們保全性命,更不能應對生活中各種不期而遇的難題。但是智慧不同,智慧的力量是無限的,真正的智慧能幫助我們面對生活的各種難題。

換言之,如果哲學家能在危難之中穩定内心,想出解救的辦法,或者輔助别人找到急救的辦法;如果數學家能運用數學的知識,在狂風暴雨中加強船的穩定,或在沉水之後能運用人體與水之間的關系,計算出怎樣安全的解救方式,這就是知識的運用,這就是智慧。

當然,這些方法并不專業,也毫無可行性,所要表達的僅僅是知識要“動”起來,要用,實際運用了,知識是解決問題,拯救生命的“活知識”,而不是固守不變的規矩,拉入絕路的“死知識”。

解密王陽明心學:為何說一個人有知識,并不表示他擁有智慧?

是以說,一個有知識的人并不一定擁有智慧。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要将知識活學活用,轉化成智慧去解決生活中各種問題。

比如:

教育孩子的方法。

不要侃侃而談的都是大道理,這些理論知識,孩子看不見也摸不到,又怎麼能了解,去做到。

反而,父母要陪伴孩子去實踐,在實踐中體會學習的樂趣,感悟知識擷取的不易,這樣才能變相激發孩子前進的動力。

又如,與人相處的問題。不管是夫妻、婆媳還是朋友關系,我們都提倡和諧相處,這樣才能幸福。但是理論知識終歸隻是理論知識,在繁雜的生活中,如果不懂融會貫通,靈活運用,還是會将各種關系處理得一塌糊塗。

是以,我們此時就需要将知識轉化為智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不同的問題,去處理不同的關系,這樣才能解決本質問題。

諸如此類,等等。

知識是通過實踐總結出來的精華,而智慧是知識的升華,要在不同問題中尋找合理的解決方法,才是知識的生活。是以,掌握知識并不等于擁有智慧。

02

抛棄虛浮的文辭,追求經典的實質

解密王陽明心學:為何說一個人有知識,并不表示他擁有智慧?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曾說:“若信得良知,隻在良知上用功,雖千經萬典無不吻合,異端曲學一勘盡破矣,何必如此節節分解!”

意思是:在知識的學習上要用心,不用心就無所得,用心就萬事可得。學習要學習事物的本質,不要被表面的浮華所迷惑,忘了根本所在。

民間有個笑話是這樣說的:人拿石頭打狗,狗卻追着石頭去報仇,忘記了打它的其實是人。充分說明了本末倒置的道理。

這就是文字,有其字面的意思,也有其深層次的意思,盲目追求字面意思,而不去做深層次的思考,那即便是解決了表面的問題,也解決不了根本的問題。

解密王陽明心學:為何說一個人有知識,并不表示他擁有智慧?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案例舉不勝數。最常見的莫過于委婉的拒絕話語。不管是生活,還是職場,當我們拒絕别人的時候,總會委婉地表達:“對不起,我還有事,不能過去。”、“對不起,對您的履歷我們還要研究一下,稍後再回複您!”……

這些委婉話語,展現的都是拒絕的意思,如果你了解其深層次的含義,自然明白下一步将要怎麼去做。但是,如果你不明白,就會鬧出笑話,甚至很尴尬。

除此之外,還有贊美的話語。有實力的人也勇于接受他人的贊美,相反,那些沒有實力,卻追求虛名的人往往希望得到他人的贊美,這時的“贊美”或許就具有了深層次的含義。

解密王陽明心學:為何說一個人有知識,并不表示他擁有智慧?

比如,“您的實力無人可及啊,我是自愧不如!”、“您的做法真是夠獨一無二的。”……贊美中帶着嘲諷。這樣的贊美,如果不追求深層含義,還欣然笑納,就會成為衆人的笑話。

當然,這樣追求虛浮文辭,卻不注重文字内涵的案例比比皆是。歸根結底,還是知識和智慧之間的問題。文字表達的意思,卻不是内心所想。隻有揣摩文字的含義,才是智慧者所為。

03

将知識融入人生的道德信仰

解密王陽明心學:為何說一個人有知識,并不表示他擁有智慧?

王陽明曾經說:“以道德統領、帶動知識,以知識輔翼、促進道德,兩者相輔相成,在實踐中收合一共進之效。”

一句話明确了知識和道德之間的關系。知識是一個人的架構體系,而道德展現了一個人的品質,有知識的人未必道德高尚,而道德高尚的人也未必都是博學多才的文化人。知識和道德是兩個概念。

比如,某人知識豐富又很有道德,很多的情況下是這樣的,就是在他還沒有知識的時候,哪怕他都沒有知識了,他還是有道德的。

解密王陽明心學:為何說一個人有知識,并不表示他擁有智慧?

又比如,某人在沒有知識的時候是沒有道德的,後來他上了大學,有了知識,一般說來,也不會因為他有了知識,便從此變得道德高尚起來。

事實上,道德是獨立于知識之外的一種特有的長期修煉,道德很大程度上還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秉性。

在現實生活中,一些沒有什麼文化的勞工農民,他們往往很有道德感。一些文化知識不高的“壞孩子”,他們反而非常孝順父母。他們嘴上說不出什麼大道理,但将道德要求變成一種自然而然的行動。但是一些有知識的“文化人”,卻在文化的掩蓋下,做着不道德的事情。

如此看來,知識隻是理論,而道德是一種實踐。隻有将知識融入道德,才能升華道德,并将其為之所用。

解密王陽明心學:為何說一個人有知識,并不表示他擁有智慧?

總之,知識和智慧并不是一回事,就像一棵小樹,僅僅是有了樹的形,卻未必能長成棟梁之材。

知識僅僅是我們成長的架構,而智慧是知識的活用,隻有将知識真正融進生活,剝開其表面的浮華,去追求它的本質,将其與我們的言行道德融為一體,才能真正學到知識。

作者:千面略懂先生

家事國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煩心憂心玻璃心,開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萬象,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湧動的真實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

千面略懂先生每天帶你一起識破生活假象,化解人生迷局。

所有圖檔均來自網絡,隻是臨時作為文字輔助作用,絕對不會用于商業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