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月25日,俄羅斯與烏克蘭戰争的爆發甚至令俄羅斯外交政策專家都感到震驚。這是因為,盡管吞并了克裡米亞,但俄羅斯一直批評美國在未經聯合國安理會決議的情況下進行幹預侵犯了他國主權。
同時,盡管美國一再做出俄羅斯會進攻烏克蘭的預測,但俄羅斯進階官員一直否認,并将其斥為“西方歇斯底裡”。
2021年12月中旬,俄羅斯開始與美國和北約(NATO)進行談判,要求結束敵對行動,禁止美國和北約在新成員國領土上部署額外的部隊和武器。随着德國總理肖爾茨與俄羅斯總統普京的接見,外交解決似乎成為可能。
然而,2022年2月21日,普京突然承認了與烏克蘭政府已經内戰八年的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共和國的主權,并于24日上午以保護這些地區居民的名義宣布開始一項對烏克蘭的“非軍事化”和“去納粹化”特别行動。
俄羅斯從一開始就準備進攻烏克蘭嗎?談判僅僅是暫緩軍事行動的理由嗎?
如果是這樣,就沒有理由将行動推遲三個月以上,也沒有必要在 2 月 17 日回複美國和北約在 1 月底發出的談判議題。
那麼,普京為什麼決定進攻烏克蘭呢?起初,通過“軍事抗議”實作戰略目标是相對明确的。
一是阻止烏克蘭加入北約,二是結束與北約的敵對行動。下一步是通過實施明斯克協定確定親俄地區在烏克蘭的特殊地位,并以此保持影響力。然而,随着時間的推移,這個目标變得越來越難以實作。首先,北約沒有放棄“開放政策”,美國也拒絕了俄羅斯的核心要求。
相反,美國通過判斷俄羅斯發動對烏克蘭的襲擊日期使軍事行動成為預先确定的事實。
其次,烏克蘭沒有放棄其在北約的成員資格。盡管馬克龍總統提議将中立化作為一種妥協,直到美國和北約宣布不會直接派兵幫助烏克蘭時,烏克蘭的立場始終沒有改變。相反,2 月 19 日,澤連斯基總統出席了慕尼黑安全會議,并要求在俄羅斯入侵前實施高強度制裁,并指出他甚至可以重新考慮放棄核武器。
第三,盡管東部地區戰事愈演愈烈,但烏克蘭并沒有表現出執行明斯克協定的意願。這意味着,從俄羅斯的角度來看,生活在親俄地區的大約 370 萬人仍将繼續處于内戰之中。
在這種情況下,普京更傾向于對烏克蘭實施軍事打擊,原因同樣是三點。
首先,如果與美國和北約的談判無法取得進展,烏克蘭就不會放棄,北約總有一天會進一步擴大。
其次,如果烏克蘭不打算執行明斯克協定,那麼重新奪回東部地區的軍事攻勢也将持續進行。
第三,随着時間的推移,烏克蘭的軍事力量會越來越強,民族主義會更加堅定。現在隻有兩個選擇。要麼按時結束與白俄羅斯的軍事演習,希望通過外交解決,要麼迅速在軍事上制服烏克蘭,與西方談判。
不幸的是,普京承認後蘇聯地區一體化成為他的曆史宿命,普京選擇了後者。但有一點他忽略了。首先,誤判了烏克蘭的反抗意識。就像 2014 年初東南部針對臨時政府的廣泛抗議一樣,人們誤以為入侵至少可以赢得一些群眾支援。其次,在過去八年裡,低估了烏克蘭軍隊的軍事實力。
目前尚不清楚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結果将是什麼。然而,這一事件顯然意味着後冷戰的結束,以及所謂“新冷戰”的全面開始。
現在,後冷戰世界秩序的格局已經被廢除,新的世界秩序還在醞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