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湘文藝】易石秋/三月的沉思

【三湘文藝】易石秋/三月的沉思

作者簡介:易石秋,中學國文教師,業餘作者,曾在國家、省、市媒體公開發表文字200餘篇,出版詩文集5部。

【三湘文藝】易石秋/三月的沉思

三月的沉思(随筆)

易石秋

幾乎就在不知不覺之間,三月又來了,我心中卻遠沒有想象之中那種草長莺飛的爛漫春景所帶來的溫馨與喜悅,相反内心深處竟然升騰起了微微的失落與絲絲的苦澀。今年的3月5日正好是傳統的24個節氣中的驚蟄,也許真的是有那麼一點點天人感應吧,一天前還陽光燦爛的天氣竟然突然變得冷雨不斷,并伴有持續很久的電閃雷鳴,既恰與我落寞傷懷的心境相似,又似乎是在堅持着要以此給人們一個什麼樣的提示一般。其實除去傳統的節氣不談,除去文化經典中連篇累牍的記錄與讴歌不談,僅僅3月5日這個日子就曾經那麼的特别,作為一個标志性符号,它曾讓整整幾代人銘心刻骨。那是一個年輕生命用真誠與愛所留下的生命精華,是開國領袖們用思想與睿智點燃的生命靈光,是一個民族值得永遠珍藏的記憶。

這個日子的主體是一個叫做雷鋒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戰士,是一個在這個世界上隻生活了22年的短促的生命,但他灼灼的生命光華曾經照亮了整個中華民族的天空,成為億萬人心頭一面耀眼的精神旗幟。特别是我們這些六十年代中後期出生的一代,那幾乎就是伴随着這個日子的光華而生,沐浴着這個戰士的精神滋潤而長。我們熟悉雷鋒的生平甚至勝過熟悉自身,我們慣聽着雷鋒的故事遠過于自己的家史,我們受着無神論的教育卻把《雷鋒日記》當做聖經。幾乎從粗通人事起,我們就在跟着高呼“向雷鋒同志學習”,在還不知道五線譜為何物時,我們就在不停地哼唱着《學習雷鋒好榜樣》。“學雷鋒,做好事”是我們的行動标簽,“要做暴風雨中的松柏,不要做溫室中的花朵”是我們的生活宣言,“對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溫暖,對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樣的火熱,對待個人主義要像秋風掃落葉一樣,對待敵人要像嚴冬一樣的殘酷無情”是我們的生命準則,像釘子一樣發揮擠勁與鑽勁是我們的奮進動力。我們知道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小小的螺絲釘,隻有放到機器上才有價值;我們知道一個人就是一滴水,隻有放到大海裡才不會幹涸;我們更知道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為人民服務無限的,有限的生命隻有放在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才有意義,才能得到永生。我們熱衷于做好事,不僅把身邊人們的需要看着自己天經地義的責任,把幫助他人作為一種無上的快樂,甚至還為了創造這樣的機會不惜走向大街小巷,工廠農村,田間陌上,山原曠野。我們始終蓬勃着生命的激情,一定要把自己生命中的這份光和熱獻給我們偉大的祖國和人民。我們向往着“拒腐蝕,永不沾”,即使撿到了一分錢也要毫不遲疑地交給警察叔叔,把警察叔叔的點頭稱許作為給與我們的最大獎賞。我們需要着時代的需要,快樂着他人的快樂,幸福着祖國與人民的幸福。那時的三月是一個無比鮮豔并且永不褪色的季節,雷鋒精神就是就是它不變的生命光華,也是我們永遠的生命追求與精神坐标。

然而不知何時起,雷鋒的故事遠離了課本,雷鋒的日記走下了書架,學習雷鋒的活動淡出了生活,即使曾經将學習雷鋒活動作為社會實踐教育必修課的中國小校也早已偃旗息鼓。前些年學雷鋒活動還剩下一些形式與口号,現在連這些可憐的裝點也已經遠去,除了雷鋒家鄉的媒體碰上紀念日還有個把熱心腸偶爾呐喊幾聲,其他大小媒體都是集體禁聲,就連最無料的記者也情願鑽山打洞去搜集八卦新聞,以曆數所謂明星們的桃色绯聞為樂。于是學習雷鋒成為了古董,學習英雄成為了空談,高大上成為了懷疑調侃的對象,有的甚至以惡搞英雄為樂。更有人把道聽途說成言之鑿鑿,把主觀臆斷說得有根有據,以所謂先鋒與先知的名義對我們精心樹立的典型進行歪曲與申讨。而我們的主流媒體甚至是專門機構經常聽之任之,很多惡搞更是以段子的形式廣為流傳,一時之間各種流言甚嚣塵上,弄得人們特别是那些在密閉的罐頭裡長大的一代真假難辨無所适從。于是不僅雷鋒沒有了,雷鋒精神的生存空間沒有了,就連誕生雷鋒的土壤也難以存在。于是沒有人再去主動地幫素不相識的大嫂抱孩子,即使你有這份熱情,也極有可能被視為拐騙,甚至被誤認為有暧昧關系而被八卦開來;不敢主動地去幫陌生人提東西,即使你再餘勇可賈,也有可能被誤認為搶劫而讓人避之唯恐不及;更不敢主動地去扶老人,即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曾經在你的頭腦中如何根深蒂固,你也很有可能被訛上而官司纏身,除非你先拉上證人或者全程有錄像。更要甚者甚至不敢同陌生人說話,甚至我們還言之鑿鑿地以此告誡家人特别是子女,說不定一次偶然的搭讪你就可能讓你上當受騙,甚至被迷倒而遭洗劫一空。

面對此情此景也有人深感無奈,也有人扼腕歎息,也有人大聲疾呼,特别是因為冷漠而造成令人震驚的諸如“小悅悅“之類的事件之後,大小媒體也跟風似的大大熱鬧了一陣。有時涉及之廣泛,言辭之懇切,反思之沉痛,表面看來也已經切中肯綮深入骨髓,似乎明天肯定會有所不同。不幸的是善忘不僅是人性的弱點,也是思想的大敵,一覺醒來依然故我。因為人的行動首先是要受到思想支配的,而思想從來就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漸進的,是生成的,必須經過長時間的浸潤與打磨,我們經常所說的三代才能培養一個貴族不就是這個道理嗎?

那麼如何去培養呢?一是以思想灌輸去不斷養成,一是以模範人物進行行為引領。這就需要我在強化傳統文化教育的同時加大對英雄模範人物的宣傳,充分發揮他們的引領作用,讓他們成為人生的标杆與航向。盡管曆史從來就不是英雄人物創造的,但曆史必須要英雄人物來引領,馬克思曾經說過,“每一個社會時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偉大人物,如果沒有這樣的人物,它就要創造出這樣的人物來”。曆史的興替是這樣,品德傳承也應該是這樣,就像一直以來一講到孝道我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闵子骞,一講到忠肝義膽就會想起關雲長,一講到智慧就想起諸葛亮,一想起愛國就想起嶽飛,一想起剛正不阿清正廉潔就會想起包公海瑞……他們已經成為我們民族永遠的精神坐标。

的确,人生需要偶像,因為他是我們最快的精神領航人。即使這些偶像在傳承過程中經過雕琢,那又有什麼關系呢?依照《三國志》中的記述,諸葛亮原本“應變将略非其長”,但這并不影響他成為智慧的化身,不僅很多的軍事人物都從三國故事裡學習他的軍事指揮藝術,我們至今還把集中集體智慧叫做開諸葛亮會。楊門女将的故事更大都是子虛烏有,我們仍然堅信其滿門忠烈,把它作為忠義傳家的典型,成為經久不衰的文學藝術題材與喜聞樂見的舞台形象。那麼即使雷鋒形象經過雕琢與打磨,雷鋒精神經過提煉與升華,經過幾代人的洗禮與傳承,它已經成為無私無畏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的典型代表,為什麼我們就不理直氣壯大張旗鼓地去宣傳呢?

盡管時代變了,環境變了,我們對美好心靈的呼喚永遠都不會變,我對高尚品德的追求永遠都不會變。雖然随着時代背景與生活方式的變化,我們必須與時俱進地創立一些新的精神标杆,必須對優秀傳統注入一些現代生活元素與内涵,但優秀傳統作為經過漫長時間的洗禮沉澱下來的精神财富,永遠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美國等西方大國已經富裕如斯,完全不需要聖誕老人賜福了,他們仍對他恭謹如此,年年變着戲法來紀念,已經完全不要“主”賜給他們衣服與食物了,他們幾乎每次就餐前仍念念有詞,這就是精神的力量。

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一個有了英雄而不知道敬仰的民族更加可悲。中科院資深院士楊叔子先生曾語重心長地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先進的現代科技一打就垮,沒有崇高的共同精神信仰不打自垮,誠哉斯言!讓我們理直氣壯地去紀念雷鋒,宣傳雷鋒,呼喚雷鋒,讓所有像雷鋒一樣的精神偶像卓然高舉,那将是我們民族永不熄滅的精神之光,是我們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依托。如果那樣,我們的三月将更加光鮮豔麗,更加繁花似錦,更加香飄世界,更加雄視全球。

繼續閱讀